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八班同学正在为社区健康橱窗做一期预防、治疗糖尿病的宣传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任务。

    前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绝大多数为原发性,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严重时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本病一般早期无临床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出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 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控制,比如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大多数患者可以具有与非糖尿病患者同等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展板一

    展板二

    展板三

    1. (1) “展板一”缺少一个标题, 请根据图片内容, 将其补充完整:
    2. (2) 阅读宣传展的内容,并结合日常积累,推断以下四位居民对糖尿病的总结是否正确。
      甲: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在全球排名第一,且有近一半患者未确诊,将错过治疗最佳时期。

      乙:老伴晚上也要起来喝水,夜尿次数多,胃口很好,每顿要吃两碗米饭,但还很瘦,可能已经得了糖尿病。

      丙:糖尿病会损害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常见的有心、肾、眼睛等。一旦确诊,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

      丁: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孕妇要管住嘴,要少吃蛋糕、西瓜等,注意营养均衡,否则自身和宝宝都有危险。

    3. (3) 72岁的退休工人王奶奶是糖尿病患者,她说自己最近突然看什么东西都很模糊。请你根据宣传展的内容,给王奶奶做糖尿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指导。(150字左右)
    4. (4) 小语要给居民做糖尿病宣传解说,他发现三块展板的排列顺序错了。请你给三块展板重新排序,并说明理由。

      排序:。 理由:

  • 1. 九班同学正在筹备“岳飞传奇”爱国英雄展,邀你阅读以下材料并一起完成准备任务。

    材料一:

    绍兴十年,兀术①合兵万五千骑逼郾城。 飞遣子云②领骑兵直贯其阵,之曰: “不胜, 先斩汝!”鏖战数十合,贼尸野。飞其下曰:“直抵黄龙府⑥,与诸君痛饮!”桧④知飞志锐不可回,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 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 乞令班师,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 飞愤惋泣下 ,  东向拜曰: “十年之力, 废于一旦。”初, 飞每对客叹息, 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 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 己必及祸, 故力谋杀之。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减)

    【注】①兀术: 金朝名将、开国功臣。②子云: 即岳云, 岳飞长子。 ③黄龙府: 金人都城。④桧:秦桧。 朝廷内的主和派, 奉行割地、称臣、 纳贡的议和政策。

    材料二:

    小重山

    [南宋]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 (1) 请你根据材料一,帮助表演组同学完成“人物剧场”排演手册。

      原文

      加点字释义

      排演指导

      戒之曰

      岳飞的语气严肃而② 

      鏖战数十合, 贼尸布野

      有同学提议把这一幕删去, 你赞同吗? 请说明理由。

      飞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

      与诸君痛饮!”

      告诉

      ⑤岳飞在说“直抵黄龙府, 与诸君痛饮!”时, 重音该落在“”字上,理由:

      ⑥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限断三处) 

      /

      秦桧书写动作急促。

    2. (2) 材料二是朗诵组同学挑选的朗诵文本。这首词能否表达材料一中岳飞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时的心境? 请选择相关词句说明理由。
    3. (3) 结合两则材料,为展览补充结束语,总结岳飞的人物形象。

      岳飞,用他的沥血长矛支撑起半壁江山,最终却以悲叹落幕。他孝敬父母,侍奉双亲,亲力亲为。在同学们的表演和朗诵中, 我们还看到了他(人物形象评价语+事件)。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精神不朽。

  • 1. 一班同学搜集了“两弹一星”相关资料,准备作一期主题汇报, 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表彰“两弹一星”事业23位卓越的科学家而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的奖章。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于敏、 王大珩、 王希季、 朱光亚、 孙家栋、 任新民、 吴自良、 陈芳允、 陈能宽、 杨嘉墀、 周光召、钱学森、 屠守钙、 黄纬禄、 程开甲、 彭桓武、 王淦昌、 邓稼先、赵九章、 姚桐斌、钱骥、钱三强、 郭永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抵制核大国的武力威胁,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果断地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 “两弹一星” 的战略决策。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突破了原子弹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员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困难、 坚强不屈的精神。

    材料二:

    学成以后肯定要回国

    1945年, 受当时国民政府委派,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和数学家华罗庚各自筛选两位学生,预备前往美国学习原子弹相关技术。 吴大猷挑选的两位学生,一位是李政道,一位便是刚从西南联大毕业的朱光亚。 1946年9月, 刚刚抵达美国旧金山的朱光亚一行被泼了一盆冷水, 美政府规定: “凡是和原子弹有关的科研机构和工厂,外国人都不得进入。”朱光亚遂前往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核物理专业, 三年后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亚在美牵头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其中有这样的话语——“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二十多年的教育, 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 献给祖国的人民吗?”这封公开信被美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传阅并签名, 引发了强烈反响。

    1950年, 朱光亚完成学业后回到新中国, 成为北京大学物理系最年轻的副教授。 1956年, 朱光亚在北京大学与胡济民、虞福春、卢鹤绂一起,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原子能技术人才。1959年,朱光亚被调到核武器研究所担任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技术总负责人, 1945年远渡重洋时开始萌芽的原子弹梦,被再次拾起。

    材料三:

    他的名字曾绝密二十八年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 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

    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 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

    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 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 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 喝的是苦碱水, 茫茫戈壁飞沙走石, 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 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 觉无眠,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 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 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

    1967年6月,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美国用了7年多, 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1969年, 于敏带领团队来到了四川绵阳的深山里,研究核武器。他判断: “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

    1. (1) 为了突破尖端科技,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请结合三则材料,整理出当时的“重重困难”。

    2. (2) 以下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介绍词,请结合下图和材料一,将介绍词补充完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主体图案由五星、长城、松柏、橄榄枝、光芒线组成。其中,奖章中心是五星和万里长城。五星代表①,长城则象征着中国坚不可摧的国防, 长城下方的松柏体现了②的精神。奖章外围的光芒线象征着“两弹一星”科学家们辉煌的成就,橄榄枝代表我国研制“两弹 星”的目的 ③

    3. (3) 以下是两位同学的读写经验交流,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补全他们的讨论内容。

      小语: 朱光亚和于敏的人物事迹报道令人心生敬仰。 在完成单元写作练习 “写出人物的精神” 时,我们可以借鉴两位作者巧妙的写法。

      小文:在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这种手法既能表现朱光亚①的精神, 又能增加作品的②。在材料三中,作者运用了③(A. 外貌描写 B. 心理描写 C.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于敏不畏艰难的品质。

      小语: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课文《邓稼先》的写作手法,借助议论、抒情来描写。

    4. (4) 如果要拍摄“两弹一星”科学家的纪录片,课文《邓稼先》中提到的“五四”时期的歌可以作为该片的背景音乐吗? 请结合歌词和三则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歌词】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 1. 选材理由: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品,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和起点。在信息时代,我们仍然要肯定汉字、学习汉字、应用汉字,让汉字大放光彩。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从何处来?历经了怎样的潮起潮落、世事变迁?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将对万物的感知、观察与思索抽象为丰富多样的刻绘符号,形成汉字的源头。“到了商代,汉字已走过漫长的‘童年时代’,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甲骨文,这是迄今所知东亚地区最早的成熟文字。”西周时期,金文渐兴,内容多是颂扬周王室及贵族的功绩,或记录分封,战争等重大事件。西周金文承袭自甲骨文,字体更加规整、稳定,风格更加雄浑大气,与周人的礼乐文化高度契合。周天子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赏赐给各地诸侯,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也常以有铭青铜器为载体,汉字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实现大规模传播,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族群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汉字朝着简易化、大众化方向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以秦小篆为全国统一书体。

    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孕育出的璀璨明珠,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审美体系、才情气质,也彰显了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象。

    (刊载于2023年7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汉字自然是用来记录汉语的。世界上的文字成百上千,但现代文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文字,又叫字母文字;另一类就是意音文字,文字中既有表示读音的部分,也有表示意义的部分,即由声符和意符组成,即形声字,我们的汉字就是属于这一类文字。

    一般而言,拼音文字一个读音就对应一个文字形态,读音相同写下来的文字就是相同的。我们的汉字与语音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汉字可能会有多个读音,如果再加上各地方言读音,那就更多了;一个读音也可能对应多个汉字,汉字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方块,每个汉字有着特定的形态,汉语中同音字很多,但记录这些同音字的汉字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可以把相同的语音区别开来。如读音为“yu”的汉字有“鱼、于、余、盂、榆、史”等多个,如果不借助汉字,只单独说一个“yú”,那我们就不能明白说话者究竟说的是什么,但只要写出汉字,就一目了然了,不会混淆。

    (选自《汉字印象:汉字源流与汉字文化》)

    材料三:

    象形文字,又称表意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实物绘图
    甲骨文
    简化汉字鹿

    材料四:

    2023年8月16日,教育部在河南安阳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工程已完成全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

    发布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先后出版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中国语言资源集》等标志性成果,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据悉,语言文字战线着力加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将甲骨文等古文字知识和思想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编撰了《课本里的汉字探秘》等系列普及读物。

    例如,安阳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编撰“诵诗识字来安阳”系列丛书。住于当地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我爱甲骨文"主题课程,般墟博物馆开发“有乐园""梦回殷商”主题课程,弘扬汉字文化魅力,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创新发展。

    (刊载于2023年8月17日,有删改)

    1. (1) 下面是小文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你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梳理汉字的演变历程。
    3. (3) 阅读材料三,说一说汉字的优势。
    4. (4) 汉字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请你参考“知识卡片”,判断下列汉字的造字方法。
      知识卡片
      指事字: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新汉字。
      会意字: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

      月 情 本 休

  • 1. 选材理由: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展板一:新闻快送·“生态日”的设置背景

    按照党中央部署,国务院提出关于提请审议《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进行了审议并于2023年6月28日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18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目成就。

    (刊载于2023年8月14日,有删改)

    展板二:①____ 

    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这是系统推进生态保护的新起点。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务必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坚持统筹兼顾、科学施策、多措并举,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尤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加普惠、公平的生态产品。全社会都要共同参与进来,协力构筑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这是久久为功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起点。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唯有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像钉钉子一样,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一年一年地推进,方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情况、新任务,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刊载于2023年8月15日,有删改)

    展板三:生态科普·生态保护的相关活动

    在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日前,“全国生态日‘益’起探索水生生物”活动,在清湖如镜、绿树环抱的香蜜公园内湖之畔温馨举办。

    据活动负责人李经理介绍,为了让市民更深入地了解水生生物,活动在香蜜公园里布置了四个不同的打卡点,精心设计了探寻水生植物、水质监测体验、水生生物拼图、生态知识挑战等打卡游戏环节。每个打卡点都配备专业导师为市民讲解水生生物相关知识,普及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受到家长和小朋友们的喜爱。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监测则是评估水质状况,保障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水质监测体验”打卡点,参与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对湖水样本的氨氮、总磷等水质指标进行检测,体验感十足。而在"水生生物拼图”打卡点,现场导师则为市民讲解了不同的水生生物,并特别提醒市民务必学会识别外来入侵的水生动物,禁止随意流放外来物种。

    活动在“生态知识挑战”的欢声笑语中圆满落下帷幕,小朋友意犹未尽,家长们也对活动效果给予高度评价。

    (刊载于2023年8月18日,有删改)

    展板四:②____

    1. (1) 小文对材料做了下列梳理,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你参考展板一和展板三的标题,为展板二和展板四拟写标题。
    3. (3) 班级准备面向全校学生拟写一则倡议书,将其放在展板中,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将下面的倡议书补充完整。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们郑重发出以下倡议:
      一、关注并学习绿色低碳生活知识。
      二、                                                               
                                                                        

      三、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自觉做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者、示范者和倡导者。
      七年级(1)班
      x×××年xx月××日
  • 1. 选材理由:作者因为一次特殊的“解说”深受感动。阅读本文,感受平凡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学习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

    一次动人的“解说”

    蒋殊

    ①那天上午,我们走进了山西平陆的傅相祠。

    ②直奔大殿,遇到两人正往外走,加上我们一行4人,就是当时傅相祠的所有来客。

    ③“钦承殿”3个字高高悬挂在大门上方。一组塑像,两墙壁画,就是大殿的全部。

    ④正当我们研究壁画内容时,一个男子走向我们。他的一只手急急指向壁画中我们眼神所停留处,开了口。

    ⑤然而,他却不能说话,他说不了话。

    ⑥细看,他正是刚刚出门的两人之一。此刻我才明白,他是看管殿堂的人,刚送别了一位客人。

    ⑦他主动来到我们面前,连比带画,急切又激情地当起了“解说员”。确实,这里没有其他解说员。我们跟着他进入了角色。他比画着,我们应和着。他用手势,我们用声音。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从左墙到右墙,一一解读了壁画上的故事:从傅说出生,到当奴隶版筑护路;从武丁梦到傅说,到通过一张画像找到傅说,再到傅说助力武丁将国家推向兴盛……

    ⑧眼前的“解说员”,无论是他嘴里偶尔发出的“吧”“啊”声,还是他较为形象的手势,以及极富神态的表情,都能看得出,他非常了解这些壁画里的故事,也非常了解傅说这个人。

    ⑨或许是我们极其配合,整个解说过程他都非常自信。他不停歇地“说”,我们不间断地点头,让他热烈而顺畅地完成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讲解”。

    ⑩当殿内再没有内容可讲时,他又把我们拉到一块已经看不清字迹的牌匾前,示意摄影老师帮我们留影。

    ⑪这个殿堂的参观,也因此延长了几倍的时间。之后想想,如果不是他突然加入进来,我们绝不会如此认真地将两墙壁画完整地研读一遍。

    ⑫要离开时,我从他的脸上看出了不舍。而我此刻也有想进一步了解他的意愿。门口桌子上,信纸和笔适时映入我的眼帘。我急忙走过去,写下第一个问题:“您叫什么名字?” 

    ⑬他非常开心地拿起笔,认真而专注地写下“焦杰鹏”3个字。抬头看我一眼后,跟着又写下另外3个字——聋哑人。

    ⑭我心里一惊,原来刚才我们的一系列附和,他根本就听不到。

    ⑮“你们是好人。”在我准备提下一个问题时,他写下这5个字。一瞬间,我的内心充满温暖。我明白,他并非是说我们做了什么善事,而是觉得我们耐心听完了他的“讲解”。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听懂的我们,谁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疑惑或者不耐烦。我们与他,彼此取得了信任。于是,他将这5个字捧出来,回报给我们。

    ⑯作为回馈,我很快写下“您更是好人”几个字,我们4人同时向他伸出大拇指。他开心极了,双手合在胸前,连连表达感谢。

    ⑰一来一往,与他在一张纸上对着话,我得知他在太原一所学校读过3年书,多年来并无固定职业,一直从事门卫这样的工作。他到傅相祠,只有一年时间。一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深深融了进去。他将自己了解的所有知识,传递给每一位进入傅相祠的游客。这是他主动给自己增加的工作量。他原本只是一个门卫。

    ⑱他的内心,应该是很热爱这个地方。他何尝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目中的美好,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段古老历史?

    ⑲我很好奇,他用什么办法知道傅说以及壁画上的故事?

    ⑳他又提起笔:“没有别的办法,看书。”

    一个聋哑人,一个读书人,一个身体力行传承文化的人。

    ㉒殿堂中,依旧没有客人进入。但确实,到平陆看看傅说,值得;看看守护傅相祠的聋哑人焦杰鹏,也值得。他不仅在无声无语的世界里读懂了傅说,更用自己的方式将前贤的故事努力传递。要离开时,他把我俩刚刚对话的那张纸拿起来,要撕掉。我急忙阻止了他,拿过来工工整整叠好,放进包里。

    ㉓他惊讶了一下,接着便笑了,笑得更加开心。

    ㉔走出大殿,与焦杰鹏告别时,阳光正洒在他满含笑容的脸上。

    (刊载于2023年7月19日,有删改)

    1. (1)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焦杰鹏的故事,你们小组计划梳理游览中“我”的行为和焦杰鹏的一系列表现,请你概括作答。
    2. (2) 小文想要直接将文章标题“一次动人的'解说’"作为推荐文案的标题,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动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3. (3) 小语在拟写文案的过程中化用了文章中的两个原句,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对这两个句子进行赏析。

      ①于是,他将这5个字捧出来,回报给我们。(“捧”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一个聋哑人,一个读书人,一个身体力行传承文化的人。(从修辞角度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4. (4) 小文想以焦杰鹏的名义写一段对作者一行人表示感谢的话,融入在推荐文案中,请你揣摩文章第四段焦杰鹏的心理,据此进行拟写。
    5. (5) 请根据你推荐焦杰鹏参与“网络十大最美人物”评选活动的原因,写一段推荐词。(不超过120字)
  • 1. 选材理由:文章望造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老兵形象,引导学生致敬英雄,感受爱国情怀。

    老兵的敬礼

    张金刚

    ①2016年6月,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一队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干部参观团,缓步走向铜像广场。走在队伍中间87岁的老人智俊信,从迈上广场第一个台阶便慢慢挺起了腰板,加快了脚步,逐渐走在了队伍最前面。智俊信昂首挺胸站定在铜像前,一如青松般挺拔,整整衣领衣襟,捋捋书包挎带,注目,凝望,举起右手,五指并拢,向着聂荣臻铜像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还是脚下这片城南庄的土地,还是他可亲可敬的“聂司令员”,还是那个敬礼、那声报告,可就是这短短十几秒的敬礼、报告,整整跨越了68年。

    ②虽然聂司令员再也不会亲切地喊他一声“小鬼”,可智俊信依然庄重敬礼,响亮报告,他坚信,司令员就在跟前,他能听到,肯定能。

    ③在纪念馆工作的白雪拍下了这伟岸、坚毅、忠诚的背影。当照片中的老人即将与我面对面时,我竟有些惶恐。我敬重深居闹市、归于平凡的战斗英雄,敬重等待我的、徐徐展开的革命故事。

    ④当年谁能想到,一个穷山沟里的穷小子,能成为聂司令员身边跟随多年的“小鬼”。这缘分,就起于1941年聂荣臻“三进三出常家渠”。

    ⑤常家渠,这个阜平砂窝镇曾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村,因聂荣臻率万人军队驻扎于此,与日寇斗智斗勇、突出重围的传奇故事,而名扬天下。在兵荒马乱与战火硝烟中长大的智俊信,曾跟随任粮贸主任的大哥往常家渠送过公粮,大哥常讲:“短下什么,也不能短下公粮。聂司令员、子弟兵是为了咱穷苦百姓打天下!”

    ⑥受家族4位党员哥哥姐姐的影响,智俊信光荣地于1945年7月秘密入党。那年,他16岁。次年10月他参军入伍,成为华北军区三分队的一名战士。那年,他17岁。

    ⑦曾有小学生问:“您为什么那么小就要当兵?”智爷爷坚定地说:“你不当兵,我也不当兵,那谁来当兵保卫国家?我虽然只有17岁,但我有参军报国的决心,有众多和我有一样理想信念的兄弟姐妹。大家团结起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⑧这信念支撑、激励着智俊信在战斗的道路上,走得英勇,走得无畏。参加过的战役惊心动魄,可他讲起来却云淡风轻:“那都是日常!”

    ⑨1947年1月智俊信被调至晋察翼司令部通讯队,成为聂司令员身边的通讯战士。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1952年5月智俊信在华北军区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顺利获批。抗美接朝期间,他记忆中最惨烈的是云山战役。

    ⑩冲锋前,身为副指导员的智俊信对全连156名战士说:"打死一个,够本儿;多打死一个,就赚了。死了,咱就是英雄!"一场战役下来,全连只剩下25人……战役之残酷、之激烈,我全然想象不到,但又能体会得到,面对凶残的敌人,眼前这位老人的“慈眉善目”也曾无数次“横眉竖日”,迸射出刚毅的火焰! 

    ⑪硝烟散尽,岁月流转,一切皆成过往,英雄归于平凡。从战场上下来,智俊信被派往华北军区太原第二速成中学学习。因家中母亲、吊弟有病需要照顾,于1955年4月转业地方,任罗家湾乡乡长。1958年,智俊信被调至县农业局农机公司工作,直至1990年1月离休。在地方工作35年,智俊信淡忘了自己的功勋,却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干什么,“都是一心一意,干一行爱一行,哪一行我都不是外行”。 

    ⑫从岳父手上学得一套正骨手艺的智俊信,经常给慕名而来的患者正骨,分文不收。有人说:“你帮人正骨近40年,少说也得有几千人次,每回收10块钱,也不少呢!”智俊信严肃地说:“身为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咱可不能钻钱眼儿里,何况我还有工资、离休金呢。” 
           ⑬这便是共产党员的本色,是我永远敬重的英雄。时光荏苒,老了的是容颜,不老的是对党的情怀与信仰。眼前93岁、77年党龄的智俊信老人,目光澄澈,初心不改,“虽老犹未老也”。

    (刊载于2023年8月1日,有改)

    1. (1) 为了让观众了解老兵智俊信的人生轨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帮老兵智俊信制作一份履历。

      人物履历

      姓名:智俊信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生经历

      1941年,随大给常家渠司令员的军队送公粮1945年7月,秘密入党

      1947年1月成为员身边的通讯战士

      1955年4月,转业地方,任罗家湾乡乡长

      人物评价

    2. (2) 拍摄组选择了老兵智俊信向聂荣臻铜像敬礼的场景作为电影的开头,并配以第①段画线句子作为旁白。请你从修辞、描写、词语运用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对该旁白进行赏析。
    3. (3) 导演小文认为第⑦段的情节与文中其他段落的关系不大,可以直接删去,面编刚小语则认为应保留,请谈谈你的看法。
    4. (4) 微电影上线后,许多网友被老兵智俊信的故事打动,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请你也编辑一段评论,谈谈你从老兵智俊信身上学到了什么?(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电影主题。150字左右)
  • 1. 阅读古诗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权吕蒙曰      谓: 

      ②蒙辞以军中多       务:

      往事耳               见:

      ④即刮目相待        更:

    2. (2)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 (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甲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两句。
    4. (4) 甲诗、乙文和丙文都涉及读书方法,如果要将这些读书方法运用在学习中,你会如何运用?
  • 1. 班级开展“品诗文,抒报国之志”主题活动,小文阅读了下面的诗文备受鼓舞,想在活动上分享,请你阅读并回答下面小题。

    【甲】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已,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邀为友,闻邀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常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 , 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选自《晋书·刘琨传》,有删减)

    【注释】①枭:斩首示众,引申为诛灭。②逆虏:迎战抵抗敌人。③祖生:祖,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④著鞭:指的是“驱马加鞭”,形容奋发向前。⑤胡:管乐器名,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⑥歔欷(xū xī):叹息,咽。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吾枕戈旦     待: 

      枭逆虏         志:

      ③常祖生先吾著鞭      恐:

      ④贼弃围而走            并:

    2. (2)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3.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

    4. (4) 请你结合诗文内容,概括甲诗诗人与乙文中刘琨形象的异同点。
  • 1.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笔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乙】乐天①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不知其然而然。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噫!今我为是物主,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

    (选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有删减)【注释】①乐天:白居易,字乐天。②颓然嗒(tà)然: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

    1. (1) 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方法完成表格。

      原文

      方法

      解释

      竹树云石

      迁移课内:之久而不去

      自辰

      成语助记:由表

      宿体宁

      字源推测:“宿”的金文像人睡在室内的席子上。

    2. (2) 请你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四处)

      是居也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

    3.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

      ②今我为是物主,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

    4. (4) 以下对《竹里馆》和《庐山草堂记》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主题。请你结合甲乙两篇诗文和下面的关系图,说说你从中读到了古代文人和自然之间怎样的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