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九(1)班同学为“枭逢鸠”这则寓言故事制作了一张审题思维导图,请你结合故事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别的地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1. (1) 仔细阅读故事内容,将下图填写完整。

    2. (2)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并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交流。
  • 1. (2024·广州模拟) 请结合语境,按照括号中的提示补全发言内容。

    2023年10月10日,伴随着闭幕式的烟花在杭州的天幕绽放,第十九届亚运会顺利落下惟幕。在这15天里,我们见证了一场场激烈对决,也看到了无数运动员顽强拼搏的身影。某班计划开展“探寻杭州亚运的独特魅力”班会活动,并邀请小文同学上台发言。

    【发言内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亚运盛会让千年古都以一个底蕴深厚、乐观包容、面向未来的多元立体形象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这是一场① (概括杭州亚运会特点)的盛会。作为抢占数字浪潮先机的“数字之城”,杭州将许多全球首推、首创、首用的应用和科技全方位贯穿于亚运办赛、参赛、观赛,将体育盛会和尖端前沿的科学技术碰撞融合,让亚运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科技魅力。

    这是一场② (概括杭州亚运会特点)的盛会。从场馆建设到水电供应,从服务保障到城市提升,生态之美与亚运之城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铺展。杭州以体育活力和绿色生活的沉浸式体验,沿着生态优先的道路,营造出绿水青山间的绿色魅力。

    这是一场③ (概括杭州亚运会特点)的盛会。亚运的每一个元素都从传统中提炼,并在诠释中创新,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现江南的人文底蕴和中华文明大气开放的内涵。如亚运志愿者的代称“小青荷”,④(介绍“小青荷”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杭州让体育与文化交相辉映,用温婉的江南底蕴在世界共同的集体记忆中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人文魅力。

    以体育为载体,向八方来客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力量”,传递“中国温度”,“心心相融,爱达未来”的杭州亚运会将成为共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的一个重要契机。

  • 1. (2024·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判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戌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⑩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⑪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⑫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⑬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⑭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⑮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⑯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⑰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裁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⑱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 (1) 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充满了童真童趣,极富感染力。文章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 (3) 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②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 (4) 本文结尾说:“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 (2024七下·安顺月考)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到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 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含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綠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1. (1)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任意两件事。
    3.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 1. (2024八下·铜仁月考) 现代文阅读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灯笼腰身糊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了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选自《人生与处世》)

    1. (1) 下列关于父亲与灯笼的事,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2. (2) 结合语境,简要赏析第⑤段的划线句子。
    3. (3) 下列对第⑨段的划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 (4) 概述文中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什么启示?
  • 1. (2024九下·江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行军

    ①行军叶多是白天里不走,尽往夜堆里钻。天刚接黑,这支顶着高粱花子、扛着些“汉阳”“老套筒”的百十号人的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

    ②刚当上解放军的卢守坤有点搞不懂了,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精气神十足?卢守坤一路上脚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就是瞌睡了,闭着一只眼睛,脚板子还照样走得直溜。这功夫练的,整个人就像是队伍里的一只零件。回回走到宿营地,兵们横七竖八地直打呼噜。当斑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

    ③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指国民党军队)举着手过来的,一年多就入党了。听他自己也说过,刚过来,哭过好几回,哭一次,人就清醒了一次,这边叫“挖苦根,倒苦水”。

    ④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三出陇海七战鲁西南的刘邓大军神出鬼没,于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之间拉出来不少的战机,一度使国民党军尴尬至极狼狈不堪。

    ⑤这又是一个晚上,天还是黑得像黑煤一样,零碎的冬雨叩在脸上生生地疼,前胸后背已经汗透了,外面的衣服冻得像是披了层盔甲,里面的贴内小褂凉飕飕地冰着心窝子。队伍还在悄然流淌着,卢守坤有些累了,一路都是黄泥巴地走起来太费鞋了。虽说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穿着好是好,不磨脚也很少打泡,一路如风还不带响声,可就是合脚的少,做的时候又没个尺码,都是一水的千层底,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氏打布鞋时,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一村一庄地收上来,太平车推过来这么一倒,一连连人马排过来,见人穿上一双,调换不到大小的只好凑合着对付。班长们说了,大一点也不打紧,男人家扛枪开炮的,脚大走四方嘛。

    ⑥卢守坤刚来有点不好意思,最后捡了双小的,这一双掂在手里,瘦得紧巴,脚趾头夹得生疼。他索性用刺刀挑了点鞋帮子,前几天还好,两天一过,一路的黄泥巴下来,鞋口说松就有点塌了,这不,稀糊糊的泥巴地一粘,靴子掉了。黑咕隆咚的不太好摸,还弄了一手泥。身子一弯下来,任队伍从旁边嗖嗖地过,班长跟了过采,小声地说:你别乱动,我来。

    ⑦班长就是班长,三把两把就摸到了。卢守坤伸脚一套,就是刚刚丢下的那只,鞋内的余温还在呢。

    ⑧脚底渐暖,夜色渐薄。卢守坤看到前面班长的步子隐约间一颠一颠的不大平稳起来。是刚才帮自己找鞋子时被后面的人撞了腿?还是脚底下生了泡?卢守坤有点不明白了,无耐行军的队列里也不好问话。班长有副好脚板,行军时总爱替别人扛枪,战士们向他夺,他都不肯放,还说:我有的是劲,不信你们谁有本事缴获老蒋一门山炮,我再扛给你们看看。

    ⑨长的脚崴了?那也是给自己找鞋弄的。卢守坤心里毛了。班长呀班长,你这不是让我难受吗?

    ⑩前进的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黑幕四合的天地犁开了一道缝隙,天色渐渐地明朗了,卢守坤这下看清楚了他的脏长。班长的一只脚上光光的,只是一层清湿的绑腿。那只鞋呢?再一看自己的脚上:怎么两只不一样呢?是班长的鞋?班长…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

    ⑪班长!卢守坤心头一热,他沿着班长王克勤同志的肩头放眼望去,冬雨已住,东方欲晓。一不留神的功夫,那轮1946年深冬的朝阳,早已跃上了这支队伍的头顶,一笑一笑的,亲亲这个又吻吻那个,没几下太阳的脸蛋蛋就红得有些发紫了。

    (节选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 (1) 请以卢守坤的视角,概括第⑤一⑩段“一个晚上”行军时的故事情节

    2. (2) 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3. (3) 文章第①段卢守坤说:“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班长一路“走过来”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4. (4) 请仔细阅读文章,下列两个文段哪个更适合做本文的结尾?请从文章主角度做简要分析。

      A文段: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

      B文段:解放战争结束以后,我和班长因工作原因,失去了联系,但我每每想起我的班长王充勤同志,都会热泪盈眶……

  • 1. (2024·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黛眉是座山

    王剑冰

    ①太行山始终以峻拔奇伟、厚重壮观著称,巍巍不知其始,荡荡不明所终。为何黄河三峡尽头,现出这么一座峻中出秀的山?或还是因了那个名字?那名字太秀气,太雅静,说白了,太女性。能让人想起一条乡间小路上,一位带有芳草气息、村野韵味的女子。如果有人远远地喊一声,满山满谷都会响起回音。

    ②来了才知道,还真有一个叫黛眉的女子,一个丰姿约的女子,曾经是汤王妃,聪慧贤淑,助君成功,后遇冷落,执意出走并隐化此山。我相信,王官里不缺美人,黛眉的离去也许于商王无损,但多少年后,一个时代连同那个王都不复存在,她的名字却同山一起留下。我们不必查证传说的真伪,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的欣赏和追寻。

    ③山若有了灵气,是挡也挡不住的。在通往黛眉的山道和水路上,各种念想与追寻不绝于途。

    ④进去了才知道,这山是何等奇崛险峻,百态千姿。好容易攀上一座高崖,又会面临一道深谷。如此峭立,如此幽深,又如此盘旋,进来就不知如何出去。峡谷中穿行,顾了脚下顾不了头上,什么时候猛然抬头,会发现从天而降的一块或方或圆的山石,轰隆隆砸落下来,猛然卡住,不由惊吸一口凉气,巨大的声响凝固在原地。往前翻越多少年,可想这片山是多么的兴奋活跃,山呼海啸,水火翻腾。平息过后的巨石,不管不顾地保持着初始模样,有的被两峡夹持,有的被一石托住,有的与崖一丝相连,给它一点力,必会扑下壁立的谷底,可它就那么高帆一般,乘风破浪千万年。还有一块块叠在一起的山岩,似一摞子天书,摞得太过随意,歪歪扭扭得要倒。有人又说那不是书,是汤王正面对黛眉忏悔,汤王想起黛眉的好,寻到这里,黛眉却是不改初衷。

    ⑤又是一道峭崖下的空旷峡谷,正是人们想象中的万丈深渊。只有鸟在这深渊里恰恰地划,叫声掉落渊底又反弹上来。追着鸟看的时候,就追上了天穹半弯明月。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可它真真的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

    ⑥再转过一道峡,又会发出一声叹,陡直的山峰直上九霄,飘来一块白云,被拦腰扯得七零八落,半山里变成烟岚,幻成雾海。有些云本要带着雨去远方,到了这里,也撞得稀里哗啦。

    ⑦这里云雨多了,植被就旺盛,林繁藤茂,气候湿润,人在其中,常常遮眼障目,所以时时爆出大呼小叫。好容易绕进一处平坦之地,竟然感觉是到了山的怀抱,那是多么大的一片草地,各种野花点缀其中。花草在山怀里心旌摇荡、风情万种。那阵势,完全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景架,来了的人们,扑进草中,再也不想出来。

    ⑧所以,一味地认为黛眉山展现的是奇险嵯峨、深峡断谷就错了,她的气质,还在于她的不舍苍葱与翠秀。一个倔强女子的不羁她有,一个灵秀女子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这里尽情腾挪,尽情舒展。由此,焦眉也真的让人有一种亲近感。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窥意图】谈谈文章引用传说故事有何用意?
    2. (2) 【善概括】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黛眉山有哪些特点。
    3. (3) 【品语言】文中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其一,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平息过后的巨石,不管不顾地保持着初始模样,有的被两峡夹持,有的被一石托住,有的与崖一丝相连,给它一点力,必会扑下壁立的谷底,可它就那么高帆一般,乘风破浪千万年。

      ②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可它真真的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

    4. (4) 【晓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5. (5) [仿句子】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请仿照示例的句子,选择一处你熟悉的山水名胜,写一写它的特色。

      示例:

      黛眉山:一个倔强女子的不羁她有,一个灵秀女子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这里尽情腾挪,尽情舒展。

  • 1. (2024·金华模拟) 活动一:感受古今碰撞,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墨子号”将梦想照进现实

    2011 年1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启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随后“墨子号”等4颗科学卫星正式立项。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率先向星地量子通信发起挑战,走进颠覆性科技的“无人区”。

    我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为什么取名“墨子号”?背后大有深意。众所周知,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实际上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期的科学家之一,有“科圣”之称。2000多年前,在几乎与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 ▲ 原子论的同一时期,墨子也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墨子说“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其中“端”是物质不能再分的最原始的单位。墨子还说:“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不会停止下来。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这就是中学物理讲到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 ▲ 它改变运动状态。在同时期的西方,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还在错误地认为力是 ▲ 物体运动的原因。

    墨子解释说“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意思是▲(A.影B. 画)像倒立是因为光线 ▲ 处有一小孔,入射的光线会在孔中相交;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

    光恰恰是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开展实验的核心,关于量子的一系列研究都是以光子为载体进行的。中国科学家因此决定将这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为“墨子号”。

    (节选自《星耀中国—我们的量子科学卫星》)

    1. (1) 下列选项中的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2) 根据语境,给文中▲选出正确的汉字,并说明理由。

      ,理由:

    3. (3) 材料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说明了“光的直射原理”。观察材料中的插图,用简洁的文字写出该实验过程。

      光的直射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

    4. (4) 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名为“墨子号”。阅读材料,结合下表,探究这样取名的原因。

      中国部分航天工程及航天器名字一览表

      航天工程

      命名

      航天器

      命名

      行星探测任务

      天问系列

      火星车

      祝融

      太阳探测计划

      “羲和”和“夸父”

      载人飞船

      神舟

      探月工程

      嫦娥工程

      月球车

      玉兔

  • 1. (2024·金华模拟) AI离我们越来越近,小语同学对此也很好奇,于是他与AI展开了一次对话。请你一同参与体验。

    小语:AI是什么?

    AI:AI是人工智能的缩写,指的是一种模拟和模仿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涉及使用计算机系统和算法来执行复杂任务,以便表现出类似于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的能力。AI 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从中学习、推理和预测,以自主地解决问题和执行任务。它包括各种技术和方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AI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医疗保健、金融、交通、娱乐和自动化等。

    小语:关于AI,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曾接受过记者采访。他的回答内容如下:

    人工智能,就是用一个人工装置去模拟自由人的智力才能完成的事,没有现代计算机,无所谓人工智能,因为没有一个可以模拟人的智力的人工装置的存在,所以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越来越多地能够承担起人的智力才能做的事。但实际上,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们现在对于什么是智能都说不清楚,我们可以举例说,但并不完整,智能本身是一个在探索中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我们说的目标,也是基于当下的想象,让机器能够做人类智能能做的更多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像人一样。

    你能还原一下记者采访的问题是什么吗?

    AI:记者的提问可能是:①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②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终极具标是什么③在哪些情况工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进行工作④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中展现出潜力和能力

    小语:为什么你的回答不那么准确呢?

    AI: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尽力提供准确的回答。然而,由于训练数据的限制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和您提供的问题质量及背景的详略,都会影响我回答的准确性。

    小语:看来你真的很智能。我最近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语文书中有以下建议: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阅读建议?

    AI:①关注对比手法,对比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意义。②关注细节描写,这些细节通常以具体的形象或情节呈现。③关注象征意义,象征有助于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影响力。

    小语:请你给我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小说。

    AI:对不起,我无法满足您的要求。

    1. (1) 根据 AI 和王怀民院士的回答,向你的同学简要介绍“什么是 AI”。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 AI针对小语问题的答案,根据王怀民的回答内容,记者最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
    3. (3) 你觉得AI给出的阅读建议中最适合你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是哪一条?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4. (4) 根据以上试用AI的情况,总结提炼使用AI 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请分条概括。
  • 1. (2024·金华模拟) 学校话剧社准备排演《骆驼祥子》第三幕,请你参加。

    (老马掀开门帘走进来。他是个老拉车的,七十岁左右,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莲篷篓儿似的棉袄,襟上、肘上都已露出了棉花。脸上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土,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毡帽下髭髭着,眉上、鬓上都挂着些冰珠儿。他掀开门帘慢吞吞地往里走。)

    虎 妞:你找谁?

    老 马:这不是刘四爷的人和车厂吗?

    虎 妞:是啊,有什么事儿?

    老 马:没什么事儿,来望望老掌柜的。真冷,这个天儿……我……

    (说着说着,老马身体支持不住摇摆欲倒。祥子一步过去扶住他,扶他到火炉边的板凳边。)

    祥 子:老爷子,这儿坐,暖和暖和!

    老 马:啊,谢谢……(还不等坐稳就晕过去了,顺势一溜,瘫在地上。)

    (小六子赶忙端过碗热茶来,放到老马唇边。)

    祥 子:(扶起他)您坐稳了说话!

    虎 妞:可吓死我了! 差点儿出人命!

    老 马:不碍事。我是又冷又饿,这屋里热,我一阵头晕,不要紧。惊动了众位,对不起。

    虎 妞:你找刘四爷有什么事儿啊?

    老 马:啊……我是拉着车,打这门口儿路过,刘四爷是老掌柜的,从前我也赁刘四爷的车,哦,这不是大姑娘吗? 不认识我了?

    虎 妞:你是老马……大叔!

    老 马:嘿嘿,对了。

    虎 妞:几年不见可改了模样儿了。刘四爷不在家。

    老 马:我也没事儿。……我拉着辆破车整整转悠了一天,可没揽上什么座儿,哼,人家看我这个岁数,想坐车的主儿也害怕。天又冷,风又大,我是又冷又饿,我怕一下子倒卧在雪地上就算完了。……我一抬头看见这儿是老人和车厂,我……勉强爬进来,想暖和暖和,缓口气! 我实在撑不住了……要不,我也不进来添麻烦。

    祥 子:您好点儿了?再来一碗!

    老 马:成婆!我是肚子里没食,心发慌,这屋子热就晕过去了,不要紧。这可怎么说的,穷人的就像个枣核儿两头尖中间大。小的时候不饿死万幸;到老的时候不饿死万难;只有中间一段年轻力壮不怕饥饿劳碌还能像个人儿似的……

    小顺子:大叔,您说得痛快,大实话。干这行的,谁早晚也有一个跟头摔死的行动。早晚!

    祥 子:人就该这么一辈子?

    老 马:可也不尽然,这不是赶上这年月了吗? 要是好年头儿,太太平平的,没什么张大帅、吴大帅的争地盘成天价地打仗,粮食便宜,咱们的日子也不至于这么苦,是不?

    祥 子:对,就是张大帅、吴大帅这群狗日的把咱们害苦了!

    老 马:盼着吧,总该有那么一天,世道不能老这样。

    小顺子:几时能把它兜底儿翻个个儿,让穷人的气儿喘顺了。

    老 马:刮风下雨不要紧,天不能老阴着,太阳总有出来的时候,云彩多厚也挡不住。别看老阳儿躲在云彩背后,它是在那儿揞劲儿呢。一出来就是晴天大日头!是不?唉,我也缀过气儿来了,得,谢谢众位……

    (门外有喊卖素包子的声音。)

    祥 子:老爷子,您先等等。(下)

    (祥子匆匆回来,手里用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素包子,一直送到老马的面前。)

    祥 子:热的,您吃吧。

    老 马:我叫小马去,我的小孙子。他还在外边看着车呢。

    祥 子:敢情那是……您坐下,我去。(下)

    老 马:(望望包子)我这可就叨扰了。真是!难得哥儿们这点义气。(用手抹抹眼泪,又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可始终没往起拿。)

    (祥子拉着小马走进来。)

    (小马十二三岁,脸上挺瘦,可是身上穿得挺圆。两只大眼睛闪闪冒亮光。鼻子冻得通红,一脸稚气。)

    小 马:爷爷!

    老 马:小马儿,乖乖,给你这包子。这位大叔给你买的,吃吧!

    小 马:(望了望祥子,接过包子来一口一个)爷爷吃了吗?

    老 马:唉,慢慢吃,爷爷吃两个就够了。剩下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不拉啦。

    小. 马:爷爷,您吃三个吧,剩下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小顺子:你十几岁了?

    小 马:十三。

    小顺子:帮着爷爷拉车呀?

    小 马:爷爷拉,我在车后边推着,让爷爷省点儿力气,我也多认识道儿,将来好自已拉车,不用问警察。

    小顺子:倒有个心眼儿,长大了咱不拉车了。

    小 马:不拉车,那敢情好,可也得成啊。

    小顺子:怎样不成,你长大了就该是好年头了。

    小 马:爷爷,是真的吗? 那么我就快快地长。长得跟这位大叔(指祥子)一样儿高。

    小顺子:你爸爸呢?

    小 马:爸爸……

    老 马:他爹也是因为那一年打仗,让大兵给拉夫拉去了。一去不回头。媳妇也走了,就剩下我们爷儿俩,吃这辆车,车破,可是自己的,就仗着天天不必为车份儿着急,挣多挣少爷俩儿苦混,没法

    小 马:爷爷咱走吧!

    (老马拉小马走出,众人目送。)

    (略有删改)

    1. (1) 【梳理冲突】冲突是戏剧构成的重要内容。阅读选文,补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 (2) 【揣摩台词】细读下面台词,你认为画横线处的台词哪一处读重音,并说明理由。

      老马:穷人的命就像个枣核儿,A.两头尖B. 中间大。小的时候不饿死,万幸;到老的时候不饿死,万难。只有中间一段,年青力壮,不怕饥饿劳碌,还能像个人儿似的……

    3. (3) 【探究改编】剧本把原著中的“祥子目送”改为了“众人目送”。你认同这样的改编吗? 并结合作品内容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

      祥子呆呆的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

      ……

      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4. (4) 【发表观感】台词往往有言外之意。你是如何理解选文中老马说的“太阳总有出来的时候”这句话的?并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选文及名著内容探寻“阳光”对生活的积极意义。

      A. 简·爱(《简·爱》) B. 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C. 鲁迅(《朝花夕拾》)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