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喇叭花的命

    ①早上,侯婶院子里的喇叭花开得正艳,侯婶咧着嘴笑,让我帮她给她的花拍几张照片。侯婶勤快得很,总是天还没亮就开始忙碌。忙完家里忙地里,一天到晚干不完的活,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别人劝她歇歇,她说闲不着,习惯了。

    ②侯婶说,种田人不能惜力,人的身体就像个聚宝盆,力气用完了,歇歇就又来了。的确如此,每次看侯婶累得不行了,躺在床上,用手拍打拍打腰身,缓一阵子,干活的劲头儿就又回来了。

    ③侯婶很节俭,光知道忙活计,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毛钱。门口来了个游乡卖鞋的,看她脚上的鞋子破了,就劝她买一双,侯婶下意识摸了一下装钱的口袋,里边是刚卖废品的几十块钱,侯婶笑着拍了拍,没舍得掏出来。她说,地里干活,天天跟泥土打交道,穿新鞋怪浪费的。侯婶对家人从不小气,她只克扣自己。

    ④人们便有些看不惯她,背后嘀咕说她就是个喇叭花儿的命,挣的钱不花,都省给她男人了。

    ⑤过两天她告诉我,因为到沟渠边捡几个饮料瓶,把口袋里的几十块钱丢了,心疼死了。是啊,几个饮料瓶最多卖几毛钱,辛苦半天,捡几个芝麻,丢个大西瓜,的确可惜。类似这样芝麻蒜皮的事多了,不光如此,她还很喜欢占别人家小便宜。门口的几个垃圾桶天天翻几遍,翻不出点儿啥来誓不罢休的样子,人们轻看她,明里暗里都喊她喇叭花。

    ⑥在我们这里,喇叭花含着轻贱的意思。喇叭花属于一种杂草,总是长在垃圾堆旁、沟渠边不干净的地方,有时顺着沟渠爬到庄稼地里,因为生命力旺盛,怎么也铲除不了。

    ⑦就这样一个人,有一天竟然做了一件事,把我们都给惊到了。也让我们对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⑧那天微信群里大家都在转发一则消息,侯婶村里的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得了肾病,要透析以后还要换肾,父亲早已病重去世,哥哥也三十了没娶媳妇呢,母亲天天以泪洗面,到处看病家里的钱也花光了,无奈病人自己在网上发起了众筹,村里的乡亲们你二十他一百地奉献爱心。侯婶听说了这事,知会我们几个熟人邻里提上礼品去看病人,侯婶悄悄告诉我,她揣了六百块钱,要给那可怜的娃看病,我说你哪来的钱?侯婶说,是她这一年卖废品的钱攒起来的,每次卖了废品舍不得花,都藏在褥子里。

    ⑨我听了侯婶的话,有些惭愧,我们两口子在众筹上一人给支持了两百块,而且我们挣钱比侯婶容易得多,侯婶的六百块钱得捡多少瓶子,拾多少纸板子?这些钱是她几块几毛攒起来的,我以后不会再笑她和收废品的讨价还价了,甚至开始佩服她的精明能干。

    ⑩看着这一墙生机蓬勃的喇叭花,定是去年花开后,在风吹日晒中从裂开的果中弹出的种子,落到泥土里,无需人关照,自顾自在春天破土发芽重现生机,喇叭花蔓的头须总是向上翘着,随时触碰到什么,都会执着地向上攀登缠绕。你看它爬到了墙上,树干上,还有一楼的楼梯扶手上,它们细长的身子弯弯曲曲,努力地向上伸长,它不钻牛角尖,只管向上攀爬,藤蔓细瘦却坚韧,不惧风雨,朵朵花儿在夏日的早上绽放着,不在意观赏者的评说。

    ⑪喇叭花就是这样,不讲条件,不择富贵与贫瘠,无论多恶劣的环境,它都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憨憨然开出花来。

    1. (1)  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A——侯婶节俭——B.——侯婶助人—— C.

    2. (2)  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侯婶说,种田人不能惜力,人的身体就像个聚宝盆,力气用完了,歇歇就又来了。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侯婶的人物形象。
    4. (4) 文中第⑨段提到“我听了侯婶的话,有些惭愧”,而杨绛在《老王》结尾也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分别谈谈你对这两种愧疚之情的理解。
    5. (5)  本文标题“喇叭花的命”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 1. 古代诗歌阅读

    【甲】木兰诗(节选)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乙】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及辰:及时,正起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②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1. (1) 请你完成关于【甲】诗内 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容的思维导图。
       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父母姊弟喜迎木兰归来(1)(2)
    2. (2) 【甲】诗对爷娘与木兰相见的情形没有展开描写,【乙】诗有两句可作为补充。请你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 1. 现代文阅读Ⅱ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喜欢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对花感到了好奇。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对种花感兴趣,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增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对于种花,母亲的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文中的词语回答。
      ①——好感——②——③
    2.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你如何理解这种"感伤又幸福”?)

    3.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4. (4) 许多花都有美好的花语,如菊花的花语是“隐逸”,牡丹花的花语是“富贵”,莲花的花语是“君子”。本文中"人脸花”的花语是什么?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 1. 现代文阅读Ⅱ

    大湖

    蒋冬梅

    渔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渔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员大将,统领着一切。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渔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绞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搅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只有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露出了平静的神色,虽然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静静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 ,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承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立在查干的湖心,像大鱼游弋在无边的湖水。

    【注】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习俗),极富民族特色,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自《山西文学》,2020年8月,有改动)

    1. (1) 小说如何围绕“渔把头”叙述捕鱼经过?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过程

      心理

      到达大湖

      自信

      寻找气泡

      坚定

      高兴

    2. (2)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

    3. (3) 小说主要记叙一次鱼把头带队冬捕的经历,却多次穿插叙写“师傅”的故事,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 (4) 谈谈小说最后两段“大鱼”与“大湖”的深刻意蕴。
  • 1. (2024七下·吴兴期中)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试用批注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阅读任务。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①每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呆站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涩岁月,更多是因为它的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演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②它总能让我想起十四五岁在乡中心小学任教时,跟我同宿舍的一个胡老师。胡老师大约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罗锅。一直单过着。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里,方便我俩“切磋教艺”。

    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进一个肥皂箱里,也不许我们他这个箱子。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街上的邮局去。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来,放进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

    ④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还是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⑤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木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在小雨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他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欣慰。然后他就跪在泥泞中,默默祈祷。在我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说了声:“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我希望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带到那边去?”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淹灭。他才说了句:“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⑥后来他再也没回过乡中心小学。

    ⑦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前推开了一扇窗。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窗。我愧疚自己也跟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虽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金碧辉煌,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丑陋”的砖块以它们的坚韧和执着,甚至是“牺牲”构筑起了金碧辉煌的底架。

    ⑧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⑨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⑩我们愿意为无数个“普通”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⑪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淅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1) 【概括式批注】默读选文,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胡老师长相丑,人老实胡老师得了肺结核①__________胡老师去世
      瞧不起②_______震惊 ③_________
    2. (2) 【赏析式批注】试结合第③段的加点词语,对胡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品析。
    3. (3) 【理解式批注】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微笑”和“叹了口气”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4. (4) 【评价式批注】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对话。

      我发现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小雨”,读起来特别有味道。但我不知道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你能告诉我吗?

      我是这样理解的:

    5. (5) 【联想式批注】你如何理解第⑧段中的“‘普通’的伟大”?请结合【链接材料】,联系全文,加以阐述。

      【链接材料】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 1. 现代文阅读Ⅱ

    炒粉馆里的暖心事

    魏蝶

    ①傍晚时分的城中村,在落日的余晖中缓缓醒来。

    ②小摊小贩们像约定好了一样,从纵横交错的悬子里涌出,所有的摊位在村里唯一的街道两旁整齐划一地摆开。西斜的阳光映射在五颜六色的布帷上,整个村子像是开在混凝土怪兽胸膛上的一朵花。摊主们手上的准备工作一刻也不敢停歇。待第一批打工人下班,招牌上的霓虹打也开始密密麻麻地亮起来,这条街就更热闹了

    ③摊位尽头处有家炒粉馆,因为好吃又便宜,生意总是火爆。忙过一阵后,炒粉馆的老板娘问起老公:“那个建筑工人好几天都没来了,是回老家了吗?”

    ④周边好几个项目都在开发,来这里吃炒粉的建筑工人数不胜数,但老板还是一下子就知道老婆问的是谁。“年底了,回去了也正常。”夫妻俩正交流着,店里进来了一个穿着黑色卫表的年轻人。

    ⑤“老板娘多抓点,多抓点……还抓点嘛老板娘。”老板娘备粉的时候,年轻人嘴里一直咋咋呼呼地喊着,但怎么加也加不够他满意的分量。“你要不多加两块钱炒个大份的,我还给你再来一点儿。”老板娘望着备粉碗中堆得高高的米粉,心里泛起了嘀咕:这可都快两碗的分量了。“不,不用。”年轻人的声音瞬间小了下来:“可以了,可以了,够吃了。”老板娘心里想着,这年轻人可真计较。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可物价却飞涨,鸡蛋、油、煤气——哪一样没涨价啊,连地摊上的炒粉都涨价了。可老公不让涨,说今年大家都不容易,还愣把碗给换大了一号。想到这,老板娘便无奈地笑了。

    ⑥“老板娘,结账!”容不得多想,一声接一声的吆喝便吞没了老板娘的思绪,她不停地穿梭于前台和后厨之间。等闲下来准备收拾桌子的时候,却发现大多数桌面都干干净净,就好像是那个建筑工人来过一样。他每次来店里吃完炒粉,都会主动帮忙清理店里的脏桌子,可一次也没有接纳过老板娘让他免费吃粉的好意:“看你俩忙得很,举手之劳嘛。”老板娘还记得向他表示感谢时,他无所谓地摆摆手的样子,那双手黑黢黢、皱巴巴的,就像干枯的树皮

    ⑦“没看到他进来呀!”老板娘努力回忆着进店的顾客,突然想起来刚刚那个年轻人。“是他!”老板娘恍然大悟。年轻人穿的黑色卫衣正是那个建筑工人前几天从地摊上买的那件,当时还差点落在店里。

    ⑧第二天,老板娘左顾右盼,都快打烊了才把穿黑色卫衣的年轻人盼来。“靓仔,昨天是不是你帮我收拾的桌子啊?”老板娘开门见山地问道。

    ⑨“嗯,我爸交代我了,说你这挺忙的。”

    ⑩“你爸?”原来是父子俩!“你爸呢?好几天没看到他了。”

    ⑪“腰肌劳损,回老家了。我来给他收个尾,明天也得回去了。”

    ⑫老板娘抓粉的手顿了顿,又开始往碗里压,好似生怕无法回馈父子俩带给过她的温暖。老板娘坚持不让年轻人付钱。结果走的时候,他还是扫了码。因为他爸对他说了,该省省、该花花。这个钱,不能省。

    ⑬“最近天气冷,患流感的人多,明天开始熟一大桶润肺的热银耳汤放在店里吧。”老板娘突然觉得,少赚点钱也没关系。

    (选自《南方工报》)

    1. (1)  小说描述了“炒粉馆里的暖心事”,请你分别概括出其中三个人物所做的“暖心事”。
    2. (2)  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 (3)  文末加点的“突然”能否删去?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你的理解。
    4. (4)  对于“黑色卫衣”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思语和晓文两位同学作了以下探究。请你补齐对话内容。

      思语:我觉得小说中的“黑色卫衣”大有讲究,与课文《变色龙》里的“军大衣”和《故乡》里的“银项圈”相类,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晓文:“黑色卫衣”是作为“证物”出现的,让老板娘凭着这件衣服明白了①

      思语:对呀,文中特别点出衣服“还差点落在店”凸显出老板娘②

      晓文:另外“黑色卫衣”还有象征作用,一个买,一个卖,这就形象体现了③

  • 1. 现代文阅读Ⅱ

    他是星辰,亦是暖阳

    夏加宜

    ①老姜是我们初中生涯的第一位思政老师。

    ②老姜微胖,一脸稚气未脱的痘痘,总是一身黑衣黑裤,我们开玩笑道:“老姜,你怎么不换衣服?”老姜哭笑不得:“睁大你们的狗眼,我每天都换衣服。”于是我们详细记录他每天的着装。当我们义正词严地指出他没有换衣服时,他回赠我们翻到极致的白眼。

    ③作为思政老师,老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直坚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风格。那天,他在对门的七班上晚自习,七班好像闹腾过了头。来巡查的副校长火冒三丈,怒斥老姜。下课后,老姜郁闷又憋屈地回了办公室,我们看窗外他匆匆而过的身影及他紧锁的眉头,就知道出事了。

    ④路过办公室,我看到门开着,老姜仰头凝视着墙上的教育箴言:“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正踌躇着要不要进去,老姜一转头看见了我,温柔地问道:“干吗呢?”我答:“看星星。”走廊外的天浓墨一般,几颗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妄想照耀黑夜。我攥紧手中的糖,却始终没有递给老姜。或许是受了触动,此后我在求学路上披荆斩棘,成绩一路高歌。不仅仅是为了让老姜欣慰,更重要的是,我也想成为星星。

    ⑤学校要求晨跑,秋末清晨极冷。我们拖拖拉拉地出来。

    ⑥老姜总是很早站在操场上,瑟瑟地缩着脖子,等待我们的出现。

    ⑦强烈的好胜心理促使我想跟老姜比一比谁更早,于是我不再赖床,睁眼就爬起来,三下五除二搞定个人卫生,旋风一般冲到操场上。有时我到得早,他从教学楼里出来,看见坐在草坪边的我,略显惊讶,然后微笑着点点头。老姜可能没注意到,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早早到操场展跑,早早到教室晨读……

    ⑧班主任腰不好,老姜这个副班主任就当仁不让地成了我们的“统帅”,每天清晨清点人数,陪我们晨跑,领我们喊口号。因为有了老姜,我们班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跑过主席台,老姜扯着嗓门起个头儿:“一,二,三,四——”声音都带着寒气儿。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我们,那一刻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在冲锋衣式校服刺耳的摩擦声中,在参差不齐的脚步声中,用尽全力喊:“奋发向上,斗志昂扬;努力拼搏,六班最强!”

    ⑨跑着跑着,东面树林的枝头升起滚圆的红日,我们沐浴在暖洋洋的展光中,跑得越发起劲儿,脚步越踏越齐。老姜半边脸镀了层金光,竟有几分帅气。我们迎着那东升的旭日跑去,迎着属于我们的光明未来跑去。

    ⑩一圈又一圈,一天又一天。不管天有多冷,老姜总是陪着我们晨跑,跑过了秋天,迎来了冬天。

    ⑪学期结束之后,正在我们满心期盼再度晨跑之际,却惊闻老姜调到另外一所学校的消息,我们都怅然若失。

    ⑫老姜,我很想你。知道吗? 对我而言,你就是那暗夜的星辰,让我在黑暗中找到方向;你就是那冬日的暖阳,让我在荒芜中看到希望。你普照了我生命的长河,激励我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行。

    1. (1) 请梳理文章脉络,完成填空。

      老婆的行为

      “我”的心理

      老夔对“我”的影响

      求学路上披荆斩棘,成绩一路高歌,也想成为星星

      早起到场,等待学生

      好胜

      陪伴晨跑,带喊口号

      奋发向上,信念越来越坚定

    2. (2)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

      走廊外的天浓墨一般,几颗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妄想照耀黑夜。

    3. (3) “老姜”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文章标题“他是星辰,亦是吸阳”有什么作用?
  • 1. 文学作品阅读

    老榆树下

    ①院门口的榆树七八十年了,巨伞一样的绿荫遮了半个院子,树干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它的枝丫上系满了红布条,总有人在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时,往树枝上系一条,许个愿,仿佛从此就能心想事成。

    ②老于搂着树干,脸贴在嶙峋的树皮上。他听得到老榆树无声的啜泣,他摸了摸树皮上渗出的点点黄色树胶,仿佛是一滴滴眼泪,让他的心隐隐地疼。老于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树下的石凳上,他将手插进本就不多的头发里,抓了两把,随后点了支烟,又扔到地上一脚踩扁。

    ③开发征地,邻居们陆续签字搬走了。老于的小院,能分两套房,给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现在老于却迟疑了,不敢抬头看家人期盼的目光。

    ④老榆树怎么办?开发商的人再次登门时他又问道。办公的人说,都说过了,它不是名贵树种,本身也不成什么材,树身都有洞了,八成也空心了,怎么算也不值钱的。别人家的树赔一二百块,你的树,我们给你争取到了一万块,够意思了吧!

    ⑤老于说,我是说这树怎么处置。

    ⑥这块地要起高楼,肯定得推了呀!

    ⑦老于鱼泡一样的眼袋同脸上的肌肉一起抽搐着。他乞求道,给它一块地吧,只要它活着就好,我不要赔偿。

    ⑧一个愣头青说,见好就收吧,别蹬鼻子上脸,叽叽歪歪的不还是为了要钱吗?你以为它是紫檀啊?你这破树也就是个烧锅的料。赶紧签字吧,别耽误我们工作。

    ⑨老于就指着愣头青骂,小兔崽子!烧锅?我看你就像一根废柴!想动我的树,五百万块!没有五百万块免谈!滚!

    ⑩老于早已问遍了市里的公园和大公司,想给树找个归宿。可是树太大了,挪运的成本高达几万元,还不一定保证它能成活。老于的心就像一把小刀在深处绞着挖着,他知道没有人会赔偿他五百万元,他只想保住这棵树。

    ⑪一天下午,一个和老于年纪相仿的男人惊讶地张开双臂环抱着大树,一阵感叹。他问老于,这么粗的树,很值钱吧?

    ⑫老于苦笑,怎么说呢,它的价钱没法衡量,这是一棵树,也不是一棵树。只要能给它一块地方好好地活着,我就满足了。可是你说怎么那么难呢?我只是想让它活着。

    ⑬男人看着老于说,我听说过它啊,没想到这么壮观!它是大自然创造的精灵,应该好好活着。

    ⑭老于点头笑,笑着笑着,眼睛就湿了。老兄你知道吗?这棵树是我父亲参加抗美援朝前和我一起栽下的。那一年,我刚四岁,他嘱咐我好好照顾这棵树。他给我量了身高,还在树上刻了一个印记。我父亲强壮着呢,他用一只手就能举起我来。他的胡子扎着我的花脸蛋,他说,等我回来时,看看你和树谁更壮,看看谁长得快!老于清了清哽咽的嗓子,沉默了。

    ⑮那么,后来呢?男人小心翼翼地问。

    ⑯老于双手搓了一把脸,低声说,后来,有人送来一只满是弹孔的军用水壶和一捧焦土。那场仗打了两天两夜,真惨烈啊!敌人最后用了燃烧弹,天地顷刻化为火海……母亲抱着水壶哭了三天三夜,她将那捧土埋在这棵榆树下,为的就是抬眼就能看到他。你说它只是一棵树吗?

    男人站起来,他红着眼,握住老于的手拍了拍,默默地看着老榆树,深深地了个躬,转身离去。 

    ⑱开发商的人又来了,这次还带来了图纸。

    ⑲他们将图纸摊在桌子上,指给老于看。老于家的这片土地,按原来的规划是一栋楼。现在,那栋楼将少盖两个单元,为大榆树留下生长的空间,还要给它立上牌子安上围栏保护起来。

    ⑳天翻地覆的改变,老于难以置信。他反复地看着图纸说,你们可别欺负我老头子没文化,骗我签字。

    ㉑放心吧,伯伯,我们董事长专门为您起草的合同。

    ㉒董事长?老于瞪大了眼睛。

    ㉓董事长的父亲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当年走后,查无音信。我们董事长年年都到鸭绿江边,喊他回家……

    (摘自《微型小说月报》2023年第2期)

    1. (1)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老榆树的遭遇

      老于的情感变化

      开发征地,树将被推

      商定赔偿,称其破树

      生气

      男人看树,赞其精灵

      感动

      惊喜

    2. (2)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听得到老榆树无声的啜泣,他摸了摸树皮上渗出的点点黄色树胶,仿佛是一滴滴眼泪,让他的心隐隐地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男人站起来,他红着眼,握住老于的手拍了拍,默默地看着老榆树,深深地鞠了个躬,转身离去。(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3.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或段落的理解。

      ①第⑫段中,老于为什么说“这是一棵树,也不是一棵树”?

      ②结尾段“董事长的父亲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当年走后,杳无音信。我们董事长年年都到鸭绿江边,喊他回家……”有什么深刻用意?

    4. (4) 老榆树下,藏着动人的故事。读完这篇小说,你一定有很多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本文主题的多重意蕴。
  • 1.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水缸里的乾坤

    曹伟明

    我小时候曾寄养在外婆家,这是一个江南的历史文化古镇。我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缸缸甏甏。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大大小小的缸,铺天盖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装满着清水,盛着稻谷,腌制着咸菜……浸满了水乡人家的酸甜苦辣。

    在我的眼中,这些缸甏,是伴随外婆一生的宝贝和功臣,让她的生活有了灵动的烟火气息。一担担水,由外婆从清澈的河埠头,颤悠悠地挑进厨房,倒入缸中,随着水珠的飞溅,将明矾放入其中。不多久,缸底积淀了一些黄白色的渣滓,让缸中的清水愈发澄白透亮。这时,外婆往往喜欢站在水缸边,笑眯眯地探照自己,让明净的缸水倒映出她朴素自然的脸庞,外婆说: 照脸更要照心,让自己的心灵如清水般明净。

    米缸,更是盛放着外婆家的希望。粮食紧张的日子里,外婆总是担心我的口粮。那盖米缸的木板,被她老人家移来移去,用手摩挲抚摸,精打细算,米缸的沿口更是被她摸得光滑锃亮。外婆用缸甏等器物,抵御了饥饿时代老鼠们疯狂的侵袭。

    每当秋末冬初,外婆总是从菜地里割下了一棵棵雪里蕻和青菜,用水洗净,曝晒在绳子上、竹篱笆上。当水灵灵的蔬菜蔫干了,她就一棵棵地叠放在缸里,让我洗净双脚,抱我进缸,踩在撒满白盐的菜上,用力踩踏,然后放进家中祖传的大石头压好。这时,外婆总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态,虔诚地封存好缸口。外婆还用小缸,放进黄土,拌上盐水,和成黏稠的泥浆,把青青的鸭蛋埋进去。到时候,不管是金黄的雪里蕻,还是土黄色的咸鸭蛋,在缸里收藏之后,都能百变成佳肴,让我尝到舌尖上的快乐。

    外婆对家中的缸缸甏甏充分利用,养过黄鳝、鲫鱼和黑鱼等河里的水产品。有时候,她老人家也把洗净的茄子等蔬菜扔进水缸用于保鲜,犹如现时的冰箱。尤为稀罕的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会在家中天井的七石缸里,养上亭亭如盖的荷花,让家中增添了诗性和美感。后来,我知道外婆生于夏季,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穷灶门,富水缸”“水缸里有水,心就踏实”。水缸犹如江南人家中的一口井,是汩汩流淌的生命源泉,让外婆十分敬畏。外婆是一位亲近水缸的人,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水缸必须完好,水质必须清澈无尘。她还定期要求清洗水缸,在歪到几近放倒的水缸中,让我将身子探进缸里,仔仔细细地擦洗水缸。

    平时,外婆的大水缸里,往往养着几只像我拳头大小的田螺。外婆说,田螺可以吸纳水中的杂质、净化水质。对我来说,水缸里有了田螺,便有了生机,当我看到田螺们伸展身子,沿着缸壁慢慢爬上来时,心中很是兴奋。外婆还给我讲述了美丽的田螺姑娘的故事,那是勤奋善良的化身,做好事不露声色的女神。

    爱干净的外婆,常常把水缸盖严严密密地盖好,防止灰尘和飞虫的进入。然而,每当夜色朦胧月圆月缺之际,我总是调皮地把那大水缸的盖子掀开,水中会倒映出月亮影子,时而弯弯,时而圆圆,阴晴圆缺,让我着迷。到了八月半,外婆还会对着天上的月亮仙子、水中的美丽倒影,供拜月亮,让枯燥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忘却了生活的劳累和烦恼。

    外婆的一生,总是把日子藏在缸甏里,把艰苦生活的心情浸泡出别样乐趣和光鲜,给我留下了一番不一样的文化记忆。同时,水缸也储藏了她对人间冷暖的感悟。那江南人家的殷实与贫寒,勤俭与期盼,在火与土炼就的缸甏中,在外婆与缸甏打交道的生活中,我感悟到了她老人家温厚质朴、勤劳仁爱的传统人文精神。

    外婆家水缸里的乾坤世界,丰富而又多彩。

    【注释】①甏(bèng):瓮,坛子。②雪里蕻(hóng):芥菜的一种。

    1. (1) 默读文本,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本文语言“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请根据提示,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这时,外婆总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态,虔诚地封存好菜缸口。(“总是”一词表达了外婆怎样的心理?)

    3. (3) 结合语境,补全对话。

      小语:我发现这篇文章中画线的两处都是写外婆用水缸养殖水产品,一个简略,一个详细。

      小文:我认为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是

    4. (4) 小语想把这篇文章转载到学校读书节的微信公众号上,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小贴士,帮他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文章标签。并说明理由
      A.民风民俗 B.乡音乡情 C.文化精神
      小贴士
      ①文章标签是指可以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譬如文章主题、描述对象等。
      ②采用的标签要严格符合文章主题,用词简单精练。
      ③精准的标签可以更清晰地将文章归类从而更精准地推荐给相应的目标人群。
       
  • 1. (2024·益阳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艾香悠悠溢端午

    余雪云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1. (1) 文章开头引用有关端午的民谣有什么作用。
    2. (2) 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第②一⑤段的内容进行概括。
    3. (3) 根据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4. (4)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