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黄河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成员,请你帮助完成宣传材料的整理。

    【资料一:黄河的告白】

    五千年很长吗? 遇见你们——黄皮肤的华夏子孙之前,我已经在世界的东方流浪了上百万年。我跨越山河,一路奔流。辽阔的中原,四季交替,万物生长。我放缓了脚步,看见你们从地平线走来。你们有智慧的眼睛,你们有充满力量的双手,你们从日月星辰的轨迹里发现春耕冬的秘密□而我,我有水,我用我的全部滋养你们的每一颗种子。黄色的波涛,黄色的土壤,黄色的面孔,我们拥有相同的基因,你们叫我——母亲。你们在我流淌的土地上收获丰盈,努力生长。我延伸出龙的模样,与你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那一夜,华夏的火种照亮了世界,又温暖了我。从此,我不再是一条孤独的河流。

    【资料二:母亲河的历程】

    《母亲河的历程》短视频分镜头脚本

    镜头

    镜头标题

    解说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一条细流,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出发,带着雪域高原未消的冰寒雪气,开始了她短暂的旅程,如一条游龙钻入山谷,执着向前。

    九曲黄河万里沙

    她用环环相连的河曲,在广袤的草原,绘出奇美的风景,当穿过绵长的峡谷区,遇见大城市,她已经成长为宽阔的大河,巨流滚滚,深沉而有力。

    一条大河润中原

    为解北方干旱,她赫然北上,劈开沙漠,呈“几”字形流经黄土地区,滋润了广阔的田地,她继续行进,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冲①    (积/击)出的平原,是华夏文明生息之地。

    奔流到海不复回

    5464公里水流泱泱,一路向东,干流贯穿九省,地扼东西,兼跨南北,数百条支流汇入她的身体,形成庞大的水系,奔流入海。临走前,泥沙沉积造陆而成的三角②     (州/洲),是她给陆地留下的最后一份馈赠。

    【资料三:黄河的气概】

    为体现黄河的文化价值,同学们想为黄河设计一个标志。下面是标志的设计要求,请完成任务。

    作品应由图示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示部分用书法笔墨勾勒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水, ____的壶口瀑布, ____的黄土高坡,____的黄河峡谷,____的九曲十八弯……文字部分用草书“黄河”二字,突显大气洒脱、张扬奔放的黄河气概。

    1. (1) 给材料一加点字注音,在方框里填上标点,下列选项全都正确的是( )
    2. (2) 同学们就材料一这段文字的朗读方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材料二镜头一的解说词中,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4. (4) 材料二根据解说词的内容,在①②处填写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5. (5) 材料二写一副对联作为短视频的结束语,下列补齐这副对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历九曲而穿九省,①____,涌一腔豪气;②____千川以润千畴,万物萌生,听两岸歌飞

    6. (6) 在文段资料三横线处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7. (7) 下面是几位同学围绕要求设计的标志,请你帮助资料三选出最符合的一项( )
  • 1. 现代文阅读;【资料四:黄河的底蕴】

    倾听黄河 徐祯霞

    ①当黄河像母亲敞开的怀抱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禁失声地惊叫起来:黄河,黄河,是黄河吗?

    ②这一刻,我离黄河是如此之近。这么多年,经过很多地方的黄河,每次都是远远地遥望。

    ③今天,黄河就距我不过一二十米。这一刻,黄河就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真实到我瞬间就能撩起它泥黄色的水花。在我的印象里,黄河水一如它的名字,黄黄的,浑浊着,好像永远有鱼龙在里面翻滚着,翻滚着。而眼前的黄河水,显得特别安静。它没有咆哮,也没有滚滚波涛。黄河流到这里时,水域变窄,水流集中,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收起了暴躁和不羁。

    ④有句话这样说:“天下黄河富宁夏。”此话不假呀,虽然宁夏处在我国大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小,属于半干旱区,降雨量也只有区区200毫米左右。但是由于黄河流经的宁夏段土地平坦,黄河由西南向东北三收两放形成卫宁和银川两个平原,河水流经其中且流速缓慢,这为当地的灌溉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⑤要说宁夏吧,是一个土地比较贫瘠的省份,而黄河这条母亲河却厚待了他们,给予了他们母亲般的慈爱和呵护,那些少量的土地,被黄河这条大河浇灌和滋养,成了肥沃的宁夏平原。在这里,也长大豆,也长玉米,也有土豆和番薯,而且这些庄稼都长得郁郁葱葱,绿意盈盈。解放前,他们基本上都是过着游牧生活,改革开放后,经济大流通,他们开始耕种,开始经商,很多人也会去外地务工,生活由以前的单一变得丰富多样了。

    ⑥我弯下腰,用手轻轻掬起一捧黄河水,以为会是满手泥浆。撩起来后,发现它只是略带浑黄。黄河岸边的船夫和居民,也是靠着黄河的孕育,从游牧民族走向农耕文明,又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

    ⑦蹲在黄河边,我的眼前又浮现起了那些渡口,一些来来往往的船只,以及常年在黄河边拉纤的纤夫,那一个个光着膀子和脊梁的汉子,红汗淌,黑汗流,口里喊着:“哎嗨! 背起纤绳使劲地拉呀,哎嗨! 背起纤绳使劲拉,顺着黄河往前行呀,哎嗨! 顺着黄河往前行,不怕那烈日和暴雨啊,哎嗨!不怕烈日和暴雨,不怕大雪和寒风呀,哎嗨!不怕大雪和寒风!”在他们的声声吆喝中,岁月便走过了四季,历史也从尧舜禹走到了今天。

    ⑧我所了解的黄河,是咆哮如虎、雷霆万钧的性格,尤其是在壶口瀑布那儿,更是怒吼如雄狮,冲天而下,一跃千里。可是,在这里,黄河温顺得就像是一只乖顺的小绵羊,同我家乡雨后的河流并无二致,甚至还要安详平静,它波平如泥,水花不兴,缓缓地流淌。

    ⑨多少年了,黄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着,听得见悲喜,听得见马蹄声声,听得见金戈铁马,但它只是默默地见证着,它把所有的一切,都收进了这条浑黄的河水里,河水会老吗? 答案是肯定的。它就像是一个时光老人,用它的默默无语见证着人间的世事变迁和悲欢岁月,而时代就如这滚滚向前的黄河水,总是一波推着一波,一浪盖过一浪,一直向前,永不止息。

    ⑩正是因为流动,河水不腐;正是因为流动,河水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它淘汰泥沙,也淘汰历史,最终留下的都是高光时刻。

    ⑪在这个初秋的正午,我如愿以偿地坐在了黄河边上,倾听着这滚滚向前的黄河水,波动在脑际的,竟然全都是时光深处的回响。

    (选自《牡丹》,有删改)

    1. (1) 第①段写看见黄河就在眼前,“我”的惊叫为什么要用疑问句?
    2. (2) 小语读了文章后认为:这篇文章有扣题不紧的毛病,譬如第④段和第⑤段就没有写黄河。你认同他的看法吗? 请简述理由。
    3. (3) 小语和小文就如何写好游记展开了讨论。请结合本文和《壶口瀑布》相关内容,补全小文的话。

      小贴士 游记三要素

      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是游记的主题,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

      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小语:写游记只要把游踪和所见景物写好就可以了。

      小文:

  • 1. 古诗词曲阅读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 (1) 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 (2) 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 请具体分析。
  • 1. 导学一[理清“所至”]“所至”即基本行程,体现作者的游踪,它往往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立足点和视线的变化,或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如此组织材料、结构文章,是游记最典型的写法。
    1. (1)  移步换景:跳读课文,圈画出表示时间及“我”的游踪变化的词句,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游踪记录

      时间

      游踪变化

      第一次

      第二次

    2. (2)  定点换景:在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时,作者采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请仔细阅读课文第3、4段,然后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 ,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视“河中有河”的龙槽,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再视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河水“跌入”龙槽,碎为水雾;再随彩虹由,直抵青山;接着,作者视龙槽两边,细摹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最后,作者的视角转换到 ,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 1. 导学二 [关注“所见”]“所见”构成游记的主体,它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总之,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景、物等都可以成为游记的内容。
    1. (1)  根据课文第3、4段的内容,选择可以概括景物不同特点的词,填在横线上。

      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眼中的景物在变,景物的特点也在变。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看河水重叠而下,碎为水雾,重在 。

      A. 雄 B. 险 C. 奇

    2. (2)  观点交锋。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文:这篇文章非常详细地描写了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我觉得写雨季的瀑布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小语: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是有周密的考虑的,因为:

      小文: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那么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这个总有点多余了吧?

      小语:我觉得这不多余,写壶口瀑布,必须写“石”,原因有以下几点:

    3. (3)  水石比对。壶口瀑布奇观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水”与“石”。作者在描写它们的时候,遣词造句各有特点。请赏析下面两处语言,说说它们在句式选择和动词运用上的不同特点及其作用。

      描写“水”: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描写“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 1. [赏析语言]结合材料和“小贴士”,赏析课文第3、4段的语言。

    【材料一】

    动用大段大段的文字,酣畅淋漓地刻画,让人有品味工笔画的感受。

    ——李万武《梁衡散文语言的审美特性》

    【材料二】

    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的语言雅洁、凝练,散文畅达、清丽,比较考究。……这种语言讲究气韵,短句式,偶用排比和对仗,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

    ——何西来《梁衡散文三论》

    【材料三】

    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泻出来。

    ——梁衡《我写〈晋祠〉》

    小贴士

    本文语言妙处甚多,赏析时可以分条阐述,但一定要有理有据。

    可以从众多语言妙处中择其一二,结合文本细加分析。

    赏析时,切忌简单罗列观点,或脱离文本分析。

  • 1. 预学一[圈画朗读]大声朗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大声朗读这些短语,品味凝练典雅的语言中蕴含的韵味和气势。
  • 1. 预学三[朗读演绎]朗读课文第3、4段,用你的朗读演绎“壶口瀑布”,并用几个词语来表达作者笔下的壶口瀑布带给你的感受。
  • 1. 预学二[画示意图]根据课文内容和“小贴士”中对壶口瀑布的介绍,试画出壶口瀑布的示意图,并标出“岸上”“河滩”“沟底”“龙槽”“壶口”位置。

    小贴士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收窄到20~30米的宽度,造成每秒约1000立方米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 1. 导学三[体悟“所感”]“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为文章的主体,并从中生发出感受和思考。这些感受和思考,有的融合于写景状物之中,有的独立于写景状物之外。请从文中找出表达“所感”的文字,填写在表格中,并就其作用或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体悟感受

    角度

    摘抄表达“所感”的文字

    理解其作用或内涵

    直接体验

    引发感想

    理性思考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