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有学者认为,“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为表层,即衣食住行及其所体现之情趣爱好:最难以吸收异质者,为底层,即价值观念及哲学观。”依其意,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最终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标志是( )
    A . 宋明理学的形成 B . 汉译的佛经词汇成为中国语言 C . 本土化佛教外传 D . 佛教建筑艺术石窟的大量修建
  • 1. (2024高二下·南充月考) 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如沈括的《熙宁使史契丹图钞》、朱彧的《诸蕃志》《萍州可谈》 《岭外代答》等。这些著作都是据作者见闻记录,所叙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与以前志怪笔记中的异域想象大异。这反映了当时( )
    A .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自觉意识 B .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 C . 开疆拓土经略异域的雄心壮志 D . 革故鼎新富国强兵的时代精神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摘编自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学者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 (1)  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各自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况宋代理学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3. (3) 据材料三,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的主张。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 1. (2024高三下·潮阳月考) 北宋张载指出:“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释氏便不穷理,皆以为见病所致。”这表明张载( )
    A . 批判佛道观念 B . 崇尚格物致知 C . 推崇道德理性 D . 关注客观规律
  • 1. (2024高二下·茂名月考)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告诫儿童面对尊长时:“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陈淳也在《启蒙初诵》中要求小儿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这可用来说明该时期(    )
    A . 格物致知备受关注 B . 理学影响家庭教育 C . 理学禁锢人们思想 D . 政府重视以文治国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下表是宋代理学家的言论。由此可知,他们(   )

    言 论

    出 处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

    朱熹《论语集注》

    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着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

    陈淳《北溪字义》

    A . 将封建礼义和天理相结合 B . 完成了儒家信仰的理论重建 C . 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对立 D . 发展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 . 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 . 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 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 . 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北宋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僧人常以作诗为由主动结交士大夫,悉心维持友谊;如遇士大夫请教佛法,僧人不仅积极回应,还邀请他们参加佛社。许多僧人藉此建立起遍布朝野的人际网络。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 儒学地位回升 B . 僧侣干政严重 C . 商品经济发展 D . 政治结社盛行
  • 1.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赋不同,有清有浊,如果浊气抬头,天理就被“人欲”所取代,为了弥补人性的这一不足,理学家在方法论上(   )
    A . 强调“知行合一” B . 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 . 主张“格物致知” D . 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
1 2 3 4 5 下一页 共4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