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什邡月考) 春秋时期,曹刿出身微贱,却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自荐于鲁国国君为将,打败了大国齐国;晏婴本是夷人,辅佐齐国三代国君,位至齐相。这类历史现象(   )
    A . 推动了尚贤举能思潮发展 B . 反映出齐鲁引领社会转型 C . 标志着布衣将相局面形成 D . 表明了新旧贵族势不两立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在中国诸多城市开辟通商口岸、划定租界。为选择租界范围、营建各种城市建筑,必须绘制比较详细、准确的城市地图,随之表现中国城市的地图大量涌现,绘制者除中国人外,外国人亦不在少数。由此可知,测绘制图的大量出现(    )
    A . 加剧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B . 有助于近代城市的合理布局 C . 实现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D . 使近代中国思想进一步解放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
    A . 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B . 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C . 地位独立,专权跋扈 D . 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史记》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蕾、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材料反映了(   )
    A . “国人”有力制约君主权力 B . 分封制对君主执政行为有影响 C . 君主权力受到原始民主制约 D . 官僚政治下分工合理日趋完善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晚清时除传统的驿传制度外,又新建了以轮船.电报等为基础的通信电报系统。传统的驿站制度以国家财政全额支付,官府专用;新的通信电报系统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同时开放给官府和百姓使用。1906 年清廷专设邮传部,并于1912年废除驿传制度。由此可知( )
    A . 西学传播加剧清朝半殖民地化 B . 经济变迁促进了制度的革新 C . 政权的更迭有利于技术的改进 D . 交通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生活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有学者认为,“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为表层,即衣食住行及其所体现之情趣爱好:最难以吸收异质者,为底层,即价值观念及哲学观。”依其意,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最终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标志是( )
    A . 宋明理学的形成 B . 汉译的佛经词汇成为中国语言 C . 本土化佛教外传 D . 佛教建筑艺术石窟的大量修建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托名大禹所著,全书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史记·夏本纪》全文征引,而不取当时更容易理解的其他说法,如《吕氏春秋》中比较纯粹的地理解释。这表明司马迁意在强调( )
    A . 天下一统的意识 B . 分封制度的历史传承 C . 华夏认同的观念 D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1936年,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听闻教育部命令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得有挑拨国内民族感情之处,于民族战争不得言,要证明民族同源。对此他表示不以为然,认为各民族同源无法证明,他还认为大中小学所学之历史只能有详略深浅的差别,不能有真伪之别,因此古代史上之民族战争无避讳之必要。以下观点或做法符合陈寅恪先生观点的是(   )
    A . 春秋笔法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B . 历史研究“求真”与“致用”不能共存 C . 有伤民族团结的历史问题禁止研究 D . 因爱国需要而“致失史实之真,则缪矣”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鸦片战争以后的理学并不是康熙年间理学的简单复兴,而是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间虽有内省和克已慎独的主张,但以唐鉴、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大师,主张“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既重视身心修养,又注重实践。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近代理学出现质的变异 B . 旨在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C . 是近代时局变动的产物 D . 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