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绘,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材料二

    张择端,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其留世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摘编自袁行孺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 (1) 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程颐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说:“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这反映了他们都主张(   )
    A . 实践探索 B . 经世致用 C . 知行合一 D . 齐家治国
  • 1. (2024高一下·开学考) 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代科技( )
    A . 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 . 以服务生产为目的 C .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 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 1. (2024高一下·万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明清之际,儒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在一些不是理学家的志士仁人上发出了光芒。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形成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几千年从未中断,对形成和巩固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 1. (2024高一下·昭通开学考) 有学者指出,北宋词多娱宾遣兴之作,自然感发,率性之作;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这反映了( )
    A . 时代变化影响文学创作 B . 宋词迎合市民生活需要 C .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D . 商品经济影响宋词发展
  • 1. (2023高一上·绵阳期末) 宋代的花鸟画家,通常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地去画一种花卉或者禽鸟,他们深入大自然中,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 )
    A . 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B . 继承了注重意境的传统 C . 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 . 说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 1.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 . 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 . 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 . 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 .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 1.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宋词中言及六朝的,南宋的篇数远多于北宋;南宋词作又集中于时事词,时事词又集中于抗战词。宋词所赞美的六朝人物多有北伐经历,对一些清谈误国人物则予以痛责,包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总结。这表明(   )
    A . 爱国题材是宋词主要题材 B . 南宋的边患明显大于北宋 C . 南宋词人浓烈的家国情怀 D . 南宋抗战词创作成就更高
  • 1. (2024高一下·丰城开学考) 西夏文(如图),又名河西字、番文等,是元昊命人参照汉字的“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等),采用合成法创制的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据此可知,西夏文字(   )

    A . 借鉴模仿汉字字形 B . 加强了西夏的统治 C . 是民族沟通的工具 D . 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 1. (2024高二下·永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 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 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 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 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 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 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4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