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七下·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水乡车夫

    褚福海

    ①结识他,是种偶然。

    ②应故友盛情相邀,我们夫妻俩去浙江乌镇、南浔游玩了两天。江南水乡的风韵如诗画般令人沉醉。但此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至今仍让我难忘和感动的三轮车夫。

    ③那日抵达南浔时已下午五点,匆匆在宾馆安顿好后,我们便急不可耐地外出欣赏黄昏时分古镇的别样神韵。初次去南浔,人生地不熟,且天色已晚,不知景点怎么走。就在疑惑犹豫间,突然瞥见在宾馆大门外,停有几辆人力三轮车在候客,于是,我们跨上了其中一辆半旧不新的三轮车,因而有幸结识了这位敦厚的车夫。

    ④甫坐上车,他便主动热情地向我们推介了两条游览路径,一声亲切的“坐稳了哦”,给人细微体贴的感受,只觉得心里暖暖的。人力车一会儿在用石板铺就的巷子里晃悠,一会儿环绕着幽静的河浜穿梭,偶尔还到罕见的廊檐下穿越,轻微地颠簸摇晃着缓慢前行,我们坐在车上却感到特别舒坦安稳。此刻的南浔,祥和而静谧。他一边使劲地蹬着车,一边不停地为我们讲解着。

    ⑤游览了一圈,他把我们拉回宾馆。正欲下车时,一句“下车请当心,请拿好你的物品”让人倍感殷切与关怀。当问及给多少车费时,他竟痛快而满不在乎地答道,随便你给吧。这使我十分不解——靠苦力谋生养家,却如此轻视钱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啊!怀着半是好感半是好奇的心情,我与他相约次日清晨六时再去晨游,细细赏景。

    ⑥第二天清晨,醒来时天已彻亮,急忙洗漱一番,疾步来到宾馆大门前。我抬腕看了一下表,离约定的钟点还差五分钟,这时他已慢悠悠地蹬着车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⑦坐上车,按我们的意愿先朝农贸市场进发。临近周边,众多摊贩已在摆摊设点,销售各种当地特产和时令果蔬。他招呼我们下来后,便知趣地将车停在一旁静候。

    ⑧走出不远,我回眸张望,只见他骑在车上,车把上挂着条擦汗用的海蓝色毛巾,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专注地阅读。此后,我发现,只要有片刻工夫,他都充分利用起来,将随身携带的书拿出来读上一会儿。后来,他悄悄地告诉我,他心中有个梦想,就是想要学会英语,以更好地为海外游客服务。闻听此言,我惊讶地直视着他。无论他的想法是否切合实际,也不管他何时能够学成,至少,他那种不甘落后的上进心是真的让我尊敬和感动的。这是否该让那些时间充裕、置身优越环境却不思进取的人汗颜?他还坦诚而自信地告诉我,年底打算去考导游员。

    ⑨这一路,他轻快地踩着车,并借景发挥,侃侃道来。我们静心听他讲解,仔细观赏沿途的古宅老店。走走停停中,我们相继来到了石拱桥和古戏台。停车上前细察、摄影,不禁被古人的精妙匠心所折服,整个游览过程中,他不仅机灵卖力地蹬车,还热情地讲述相关逸闻趣事或历史掌故,劝说难得来一次的我们多看看,却全然忘记了自己用来挣钱的宝贵时间。难怪他的同行和老乡有些羡慕并略带妒忌地对我说,他的生意可是全南浔人力车里最好的。

    ⑩其实,一个人,如果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出彩,把低微的活儿干到极致,就十分了不起。真的不平凡了。

    ⑪他,姓李名贺军,52岁,是一位来自安徽阜阳质朴憨厚的进城务工者。

    (选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表格,探究这位三轮车夫“至今仍让我难忘和感动”的原因。

      时间

      车夫的言行

      “我”的感受/心理

      甫坐上车

      叮嘱我坐稳

      心里暖暖的

      正欲下车

      倍感殷切与关怀

      问及给多少车费时

      不解/半是好感半是好奇

      游览农贸市场时

      后来

      告诉“我”梦想学会英语

      惊讶/尊敬和感动

      结论:这位三轮车夫“至今仍让我难忘和感动”的原因是

    3. (3) 作者在结尾交代人力车夫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这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4. (4) 结合语境,任选一处,按要求赏析。

      ①人力车一会儿在用石板铺就的巷子里晃悠,一会儿环绕着幽静的河浜穿梭,偶尔还到罕见的廊檐下穿越,轻微地颠簸摇晃着缓慢前行,我们坐在车上却感到特别舒坦安稳。(赏析句子)

      ②他招呼我们下来后,便知趣地将车停在一旁静候。(赏析加点词)

    5. (5) 本文和杨绛的《老王》写作对象都是人力车夫,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小人物”也有“大情怀”。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人身上相同的感人情怀。
  • 1. (2024七下·港南期中)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就选自《朝花夕拾》。 B . 《卖油翁》的作者是唐代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归田录》。 C . 《老王》的作者是作家、翻译家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小说《围城》的作者。 D . 《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纂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 1. (2024七下·于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⑪“早埋了。”

    ⑫“呀,他什么时候……”

    ⑬“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⑭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⑮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节选)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2) 作者对老王的肖像和神态进行了细节描写,请你各找出一处,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 (pì) 恐(huáng) 败(tā) 镶(qiàn) B . 伛偻(yǔ lǚ)  愧(zhà)   (yì)     取(dì) C . 三轮(dēng)    骷髅(kū lóu) 脸(bēng)     肿(zhàng) D . (luó)   着(zuàn)  笨(zhì)    辱(wǔ)
  •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 因为他是单干户。(惊慌害怕) B .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呆滞笨拙) C .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拼凑组合) D .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 1. 小人物身上也有微光,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①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②“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⑤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文段二

    ①(A)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节选自《老王》)

    文段三

    ①接着开始造台阶。

    ②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B)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③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幽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节选自《台阶》)

    你班准备将以上三个文段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追光者”艺术节展评,请你帮助编剧组完成下列任务。

    1. (1) 请你根据文段梳理所要拍摄的故事。

      文段一: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

      文段二:

      文段三:

      ◎任务二  讨论拍摄场景

    2. (2) 编剧小北认为文段二“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这个场景应该删去,小碚却认为可以保留。你赞成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理由。
    3. (3) 请判断A、B两处,哪一处适合用特写镜头,并简述理由。

      A.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B.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小贴士]特写镜头是电影拍摄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目的,采用近距离拍摄方法,突出、强调人或物的某一局部。

    4. (4) 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请你揣摩并描写小鲁迅当时震悚的心理。
    5. (5) “追光者”艺术节有“自然之光”“平凡之光”“哲理之光”等栏目,请根据三个文段为剧本选择一个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我选 栏目

      推荐语:

  • 1. 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蒙蒙的细雨飘起来了,我们前后左右的景物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②身后原本静谧的山林,若有若无地传来细细的声响。 

    ③眼前的湖面刚才澄碧明丽,此时却是烟雨迷蒙了。 

    ④左右两面的山峰,在细雨织成的轻纱中,远远地隐没了。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③④①② D . ④③①②
  •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菜的老人

    陆金美

    ①周日去菜市场买菜,在菜市场门前,看到一临时菜摊。摊主是一位精瘦精瘦、头发一片花白、戴着眼镜、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守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两篮青菜。老人偶尔会发出一两声叫卖声,声音有点低,不过,并没有人光顾他的摊位。

    ②看到老人菜摊冷清,出于同情,我提着购物袋,向他的摊位走去。这时,有两位顾客走到他的摊子,弯下腰提起一捆青菜,反复翻看,似对菜不满。“你这菜虽然卖得便宜,但菜上有虫斑虫眼。如果把这些不中看的菜叶子掰去,和贩子卖的大棚菜价格差不多了。”话音未落。一捆菜已被掰掉三分之一的菜帮子,散落在地。

    ③两位买菜的顾客走后,在老人的菜摊前留下了好多略带斑点的青菜叶子。等买菜的人走后,老人弯下腰将扔掉的青菜叶子一一捡起来,放到三轮车里

    ④我弯下腰也从篮子里拿出一捆,老人没有称。他说:“这菜是自家种的,吃不完才来卖的,没有成本,只有工钱,便宜卖。这捆3斤重,你给7块钱吧。菜的样子不如贩子菜样好看,但没打农药,虽然有的菜叶有点虫斑虫眼,但好吃,不信你回家吃吃看。”我说:“好吃,以后就买你的菜啦!”老人说:“后天还来卖最后一次,小青菜就没有了,那要到立冬才来卖大白菜呢。”

    ⑤我把这捆菜装到购物袋里,说:“好吃,后天我肯定来买。”然后给了老人10块钱。老人刚准备给我找零时,我却提着购物袋头也不回地走了。

    ⑥半个小时后,我买好其他蔬菜回家。路过这个摊位时,发现那位卖菜的老人正焦急地向菜市场张望。等看到我时,老人向我招招手,示意我停下。随后他跑上前来,一边将硬币往我手里塞,一边责怪自己:“都怪我上了年纪,早上忘了拿零钱,刚跟人家换了硬币后,你已经走远了,实在不好意思。”老人再朴实不过的话语,却是对诚实做人最好的诠释。比起那些变着法子缺斤少两,挣昧良心钱的奸商,老人的心却是那样的善良和伟大。

    ⑦不承想,半个月后,我又见到了卖菜的老人。

    ⑧那次,我们单位与慈善会在生活广场联合举办一场为山区孩子送温暖的活动。那天,第一个来到广场的,竟然就是那个卖菜的老人。起初,我以为他是来看文艺演出的。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老人竟然捐了整整两千块钱的现金。并且,他执拗地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只是一个劲地表示,希望这点小心意能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⑨我认真地帮老人做了登记。一切手续办完之后,在老人临走时,我递了一张名片给老人,与他约定立冬给我送50斤大白菜。我家要腌咸菜。老人接过名片,笑着说:“这个年纪了,过了今天没明天,只要我活着,立冬一定给你打电话送大白菜!”

    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立冬。大白菜已上市了,始终没见老人打电话来。我多次去菜市场买菜,也没见到老人。已到小雪了,老人还是没来电话。我想:或许是他家长的大白菜不出村就卖掉了。或许是健康原因,或许……不管怎样,我希望这位老人健康平安,更希望明年春天还能买上他的青菜。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2年第6期,有删改)

    1. (1) 本文记叙了“我”和卖菜老人之间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等买菜的人走后,老人弯下腰将扔掉的青菜叶子一一捡起来,放到三轮车里。

    3. (3)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天,第一个来到广场的,竟然就是那个卖菜的老人。起初,我以为他是来看文艺演出的,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老人竟然捐了整整两千块钱的现金。

    4. (4) 本文主要描写我和卖菜老人交往的故事,在第②③段提到两位买菜的顾客有何作用?
    5. (5) 联系本文和下面《老王》的链接材料,体会杨绛对老王的感情和本文中“我”对卖菜老人的感情的异同。

      链接材料:

      ①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②“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③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 1. 下面不是关于老王外貌描写的一项是( )
    A .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B .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C .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D .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 1. 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序( )

    ①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②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

    ③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④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⑤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