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这是由于( )
    A . 科举制的发展 B . 门阀政治消失 C . 地方割据的结束 D . 中央集权加强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 .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 .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 .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 1. (2024高二下·江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 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 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铨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1.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综合上述材料,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 1. (2023高二上·北京市期中)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猛烈批判科举制;19世纪末,维新派称科举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这说明在当时科举制(    )
    A . 无法选拔优秀的人才 B . 遭到民众的普遍反对 C . 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D . 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
    A . 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 .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 . 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 . 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 . 增添了政治活力 C . 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 . 消除了门第观念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大小之宫,悉由吏部”。这一调整旨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建立地方行政体系 C . 完善科举制度 D . 调整中枢决策机制
  • 1. (2024高二下·黔江月考) 下表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


    太宗

    高宗

    玄宗

    代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41

    27

    12

    29

    14

    7

    24

    23

    21

    科举出身

    3

    13

    18

    7

    17

    8

    6

    18

    20

    17

    所占比例

    10%

    31%

    67%

    58%

    57%

    57%

    85%

    75%

    87%

    81%

    A . 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 . 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 C . 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 D . 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
  • 1. (2024高二下·安庆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材料三  据统计,北宋进士全国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占95.2%,北方诸路仅占总数的4.8%,这种悬殊局面引发了南北政治矛盾。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制度后,将考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在乡试会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试二场,内容比较简单,汉人、南人试三场,内容则相对深一些。元朝规定全国选乡试合格者300人赴会试,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人。元朝采取的是种族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取士政策,具有民族歧视色彩,但也是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作出的规定,这种区别南北汉族士人的做法是后世科举实行区域配额的开端。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科举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 1. (2023高二上·东坡期末) 唐玄宗时期,以诗赋为主的进士科是科举的主要内容。但中唐以后,几乎每次开科都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达于吏理可使从政”、“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等科为主。这种变化体现了(  )
    A . 进士科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B . 科举制更加强调公平性 C . 现实需要促进科举的改革 D . 科举科目设置趋于合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