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山东月考) 表1是某学者研究论文的部分材料。据此可推知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为唐代的( )

    A . 社会变迁 B . 中央集权 C . 制度创新 D . 盛世原因
  • 1. (2024高三下·镇江开学考) 吕思勉认为:“科举之制,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切实的,这是人人所承认的,为什么兴起如此之晚呢?用人的条件,第一是德,第二是才,第三才数到学识。不过明知才德无从考校,……尚不如就其学识而试验之,到底还有几分把握罢了。”这说明科举考试主要优点在于( )
    A . 比较公平切实 B . 打破士族垄断 C . 便于量化考校 D . 扩大统治基础
  • 1. (2023高二上·盐城期末)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 1. (2023高一上·益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坤弟也。

    ——摘自《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汉至唐的官员选拔制度并概括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演变的规律。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制度与社会进步”,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一下·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材料二  明宣宗开始实行各直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卷区按比例录取制度;清代又进而实行乡、会试皆按直省定额录取制度。无论乡试解额,还是会试定额,都体现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清政府在治理边远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把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制及古代国家治理之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意义。
  • 1. (2023高一上·佛山期末) 有学者指出,与中世纪欧洲和前现代的日本相比,古代中国的政治是“开放”的,其主要依据是科举制度(   )
    A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 .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形成学而优则仕的风气
  • 1. (2023高二上·西山期末)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认为,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 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其主要依据在于科举制度( )
    A . 将地主阶级中最优秀成员纳人统治阵营 B . 彻底扭转了传统社会的等级和门第观念 C . 将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阶层的变动之中 D .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 1. (2024高一下·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 (1)  指出材料一描述的选官制度。思考相较这一制度,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2.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唐代宗(762-779年在位)曾下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重”,(新创置)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科都不再以帖经试之而代之以大义和试策,以通经和明古今事体、知当今时务为主要的测试重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B .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C . 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 . 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 1. (2024高二下·江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慈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服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踢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硕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栓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