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江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慈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服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踢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硕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栓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 1. (2024高一下·昭通开学考) 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 社会阶层的流动 C . 科举制度的实行发展 D . 门第观念的淡化
  • 1. (2023高一上·建设期末)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试策,即以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通过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隋朝科举制( )
    A . 摒弃了传统的选官模式 B . 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C . 选官不再看重家世门第 D . 注重实用性人才的选拔
  • 1.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 .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 . 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 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1.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唐代,主考官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营私舞弊,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但是糊名后,考官虽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所具有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 1. (2024高二下·辽源开学考) 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 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 . 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 .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 . 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 . 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 1. (2024高二下·内乡县开学考) 如表是唐宪宗到唐懿宗时期(805年-873年)宰相进士出身者的统计数据,表中宰相进士出身者的数量变化反映了( )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14

    7

    24

    15

    23

    21

    进士出身者

    17

    9

    7

    19

    12

    20

    20

    A . 才学成为选任高官主要标准 B . 科举成为入仕升迁唯一途径 C . 官吏选拔方式日趋公平透明 D . 科举制影响宰相数量的变动
  • 1. (2023高二上·黔南期末)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的会试中,被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无一人被录取。朱元璋怀疑当时的考试官有徇私舞弊的倾向,便训斥其考试官,并对考试官严加治罪,随后录取的全部为北方人,史称“南北榜案”。对“南北榜案”成因解释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正在加速 B . 南北经济状况影响文化发展 C . 国家对地域政治平衡的需要 D . 南北取士不均问题长久存在
  • 1. (2023高一上·贵阳期末) 宋代对科举考试做出严格规定。考生入场前要进行搜检,考时实行“糊名”,考后进行誊录等。上述做法( )
    A . 有利于选官的公正 B . 阻断了阶层的流动 C . 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D . 改变了取仕的标准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