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邓稼先》作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邓稼先,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1. 文学作品阅读

    陆元九:“一百分才及格”

    陈海波又一次成功发射!

    ①4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1 次飞行任务。

    ②471,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一次又一次的“飞天”中,中国航天成了“靠谱”的代名词。此刻,我们想起了中国航天界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上天的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③“名言”来自一位老航天人——两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陆元九。两年前的“七一”前夕,这位出生于1920年的老人,以101岁的高龄成为“七一勋章”最年长的获得者。“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④1996年,经过多年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迎来首次发射。突然,火箭姿态发生异常。20余秒后,坠毁爆炸。

    ⑤76岁的陆元九坐不住了,立即赶赴西昌,接下来的三个多月,他沉浸在一种专注、焦虑、亢奋叠加的状态里。甚至经常睡不着觉,要靠安眠药才行。经过抽丝剥茧般地层层分析,最终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找到一根小小的“金丝”——双向可控硅,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⑥翌年,长三乙在西昌第二次起飞,并把一颗国外卫星顺利送入远离地球数万千米的轨道。于是,就有了上文陆元九的那句“名言”。

    ⑦此后的日子里,陆元九经常向同事,特别是向年轻人提起这次发射失败后的西昌之行。以此警醒自己,也劝诫他人:“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一定要学新东西”

    ⑧“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这或许正是陆元九走上“科学救国”道路的原因。

    ⑨20世纪40年代中期,陆元九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既然来留学,一定要学新东西”的他,选择了仪器学专业,研究当时很少有人听过的“惯性导航”技术。

    惯性导航相当于飞行器的“眼睛”,确保它能飞得更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惯性技术在航空和导弹上开始应用,但作为导航,尚处于萌芽阶段。在留学的前两年,陆元九一直是这门学科唯一的博士生。

    ⑪1949年,拿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的陆元九,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而更让他兴奋的是,大洋彼岸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⑫回国后的陆元九,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跳动的脉搏。此后,陆元九在惯性导航技术等领域不断开拓,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火箭、导弹、卫星和载人飞船方面的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还为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和论证贡献了自己的智慧。“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

    ⑬“只要一听说他要参加评审、论文答辩等,大家就格外紧张。”这是同事和学生对陆元九的评价——他是个性极其倔强的人,这种倔强,“本质特征就是要求严”。

    ⑭2021年,有媒体向陆元九抛出问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精神?这位百岁老人言辞恳切:“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能说任何假话。”

    ⑮这个回答,也是陆元九等许多航天人的写照。他们将梦想投射向星空,但双脚将大地抓得更紧,“差一分”就不行。正如航天员王亚平致信陆元九时所说:“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今天我们在太空自信、自由翱翔的底气。”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4月25日)

    1. (1) 参观陆元九院士事迹陈列馆回来后,容容同学准备将陆元九作为本月班级黑板报《家国情怀·航天精神》栏目的推荐人物,请你协助她完成下面的黑板报设计。

    2. (2) 请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76岁的陆元九坐不住了,立即赶赴西昌,接下来的三个多月,他沉浸在一种专注、焦虑、亢奋叠加的状态里。(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惯性导航相当于飞行器的“眼睛”,确保它能飞得更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课文《邓稼先》的结构一样,你能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析这种结构的好处吗?

      链接:“横式结构法”属于文章的一种谋篇技巧,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打断时间的连续和打破空间的联结,将表面上没有必然联系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平列起来安排,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

    4. (4) 如果将本文的标题和课文《邓稼先》一样改为《陆元九》会不会更好?
  • 1.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班级开展以“弘扬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热身】本次活动的策划人小语拟写了一段开场白,请你帮忙完善。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朴素情感。妇rú 皆知的物理学家邓稼先是杨振宁敬爱的 zhì友;他热血红,精忠报国,鞠躬尽 , 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梁;他是当之无 kuì的英雄,是____,是____,是____,也是____。

    1.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红 鞠躬尽)梁

    2.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妇rú皆知 zhi友 当之无 kuì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推动历史前进的功臣

      ②扭转乾坤的巨人

      ③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④比常人更有耐力战胜自己的勇士

  • 1. “天下之本在国”,小语打算以“国”这个汉字的起源来导入活动。请你帮她完成:

    国,甲骨文(戈,或力)+(口,即“郭”,城墙、城邑),两者结合表示“国”的最初意思是____。金文再加口。篆文续金文字形,隶变后楷书写作“國”,如今简化作“国”。

    1. (1) 根据以上语段的提示,完成上述文字中的填空;
    2. (2) 文言教材中,“国”字的义项有:①名词,国家;②名词,国都;③名词,国防。陆游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国”意思是(填序号)。
  • 1. 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依据下面这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少年应为国立志。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 1. 【组织策划】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语张贴了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标语,请你帮她选出不适合的一项 ( )
    A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1. 小语需要根据本次活动“弘扬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主题策划不同的活动形式,她已经想出了两个,请你再帮她补充两个活动形式。

    形式一:讲述经典爱国故事

    形式二:

    形式三:

    形式四:书写青春座右铭

  • 1. 某班开展“走近闻一多”主题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 (1) 请用简洁的文字向同学们介绍闻一多。
    2. (2) 根据《邓稼先》和本课内容拟写对联。

      上联:

      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

    3. (3) 陈洁为本次活动写了结束语。下面是结束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真正美丽的生命,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

      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其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A】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B】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的原因;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C】希望闻一多的精神,在新时代里能够继续被发扬和继承。

      ①【A】处画线句子的方框内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②【B】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③【C】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将“”和“”调换位置。

  • 1. 学习本文之后,某班开展了“走近邓稼先”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手抄报上有一则歌颂邓稼先的对联,上下联弄混了,请你来帮忙。

      A.呕心沥血造两弹,鞠躬尽瘁报国家        B.两弹雪去百年耻, 一星放飞千秋梦

      上联:下联:(填序号)

    2. (2) 假如时光倒流,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
  • 1. 阅读提升

    (一)禾下长梦

    ①1961年7月,有个人在田间偶然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稻株。稻株的稻穗低垂,颗粒饱满,推算下来,用其做种子,水稻产量能翻一倍。他小心翼翼地培育了一年,但新稻田的收获令人失望。他坐在田埂上反思,意外地想明白了水稻杂交的可能性。这个人就是袁隆平。

    ②一切工作的关键变成寻找野生不育株。他带个水壶,前往稻田,寻找天然的特殊稻苗。多年后,他才知道,那个概率是五万分之一。后来,他在14万株稻苗间,找到了第一代不育株,并以此写了论文。1966年,他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上。他因那篇论文被高层关注,得以继续研究,然而妒者甚多:中专教师能搞什么研究,不过是骗取国家经费。

    ③1968年夏天,袁隆平培育的不育株一夜之间被人拔光。袁隆平四处寻找,终于在一口井中发现水面上浮着5株秧苗。这5株秧苗成为宝贵的延续。此后为了安全,袁隆平带着他的实验小组,远行云南、海南等地。在云南,他们遭遇滇南大地震,从废墟中抢出种子;在海南三亚,他们碰到大洪水,只得将秧苗带着土挖出,放到门板上,漂游转移。在海南时日子清苦,他们唯一的福利就是从老家带去的腊肉,但只有在特殊日子才能吃,若平时想吃,需举手表决。

    ④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一片水坑沼泽中,发现了一棵野生的不育株。袁隆平从外地赶回三亚,将其命名为“野败”,他说:“它像一堆野草,叶子一碰就掉了。”在当时,众人未曾料到,“野败”会成为奇迹的起点。袁隆平研究发现,“野败”完全符合培育需求。18个省市的科研人员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水稻杂交研究的浪潮自此开始。

    ⑤1975年,南方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仅370公顷,1976年便飞跃至13.87万公顷,1977年激增至210万公顷。袁隆平的事迹传遍神州,被写入课本。对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而言,吃饱饭的意义不言而喻。

    ⑥1981年,袁隆平被国务院授予“特等发明奖”,他也成为继陈景润之后新的科学偶像。

    ⑦1982年,袁隆平受邀前往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所学术报告会。登台后,投影仪忽然显示出他的头像,下面写着“Yuan Longping,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主办方的代表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⑧成名后,袁隆平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他有两个梦: 一个梦,是他在稻田中睡觉,水稻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一样大,他称其为“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能覆盖全球。若全球的稻田有一半种上杂交水稻,可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他倾其一生,希望实现这两个梦。

    ⑨曾有一次,在美国,袁隆平被中国游客发现,人们纷纷要求合影和签名,有人喊他“伟大的科学家”。在自传中,袁隆平说,这让他诚惶诚恐,“不是伟大,是尾巴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就是不能翘尾巴”。亲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激流,袁隆平早知浮沉真意,高楼大厦让他压抑,他的梦终究还是在稻田之中。

    ⑩晚年的袁隆平,爱好只剩运动和看书。他一度迷上气排球,打球时老人高度兴奋,其他人忘记比分,他一定记得。几年前,因为气喘,他被迫放弃游泳,此后,走路也需要人搀扶。所幸看书不受影响,老人每周有3天看专业书,其他时间看文史、地理等专业之外的书。他说,运动和看书的目的,是让脑子灵活,让他还能够下田。

    ⑪2020年11月,袁隆平的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达到1530.76千克,刷新了世界纪录。他流泪了。对九十岁的袁隆平而言,世事已难让他动情,除了禾下的梦。

    ⑫然而,他无法再目睹两个梦的后续。2021年5月22日13时7分,老人与世长辞。

    ⑬91岁的袁隆平,大半生在稻田之中。当我们见多了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事,想起他,总觉得安心和有底气。江涛阵阵,送别一位老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1. (1) 班级准备制作一期以“世界杰出贡献人物”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袁隆平制作一张身份卡。

      姓名

      袁隆平

      生卒年

      1930-2021

      主要贡献

      开创并推广了杂交水稻事业

      生平经历

      人物品质

      在小心翼翼地培育天然水稻一年失败后决定尝试水稻杂交

      善于反思,不言放弃

      在不知概率的情况下依旧坚持找寻不育株

      不折不挠,从不抱怨

      在成名后别喊作“伟大的科学家”让他诚惶诚恐

      执着追求,至死不渝

    2. (2) 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品析下列句子。

      ①在海南时日子清苦,他们唯一的福利就是从老家带去的腊肉,但只有在特殊日子才能吃,若平时想吃,需举手表决。(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对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而言,吃饱饭的意义不言而喻。(理解句子含义)

    3. (3) 第①段提到当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达到1530.76千克,刷新了世界纪录时,袁隆平流泪了,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泪水蕴含着哪些情感。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