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下·杭州期中) 世界近现代史上,革命和战争日益剧烈,不断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残酷的战争激化了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机会来了。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 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 

    一一核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材料二: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世界史大事年表(部分)                                                                      

    1500年前后

    新航路的开辟

    14-16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

    16世纪

    宗教改革

    1640年-1689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18世纪

    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1775年-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7年

    美国宪法颁布

    19世纪早期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叶

    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俄国革命的世界意义。1918年-1937年间,为了解决“国内发展问题”,苏俄(苏联)先后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和方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列举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国际经济秩序而建立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3. (3)  根据材料三,任选三个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进行阐释。(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 1. (2023高二上·辽宁开学考) 下表所呈现的内容,可用于阐释( )                                                                                                                      

    1824年

    欧文在美国建设“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试验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4年

    国际工人协会及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917年

    列宁领导的革命武装攻占冬宫

    A .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发展 B . 欧美社会主义运动走向高涨 C .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D . 国际无产阶级开展联合斗争
  • 1. (2023高三上·武汉月考) 【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

    材料:

     在人类历史发展成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包含着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各地区间由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成为整体的过程。纵横两方面发展的共同基础和最终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摘编自《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

    表: 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9课资 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请以“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 (2023高二上·浙江月考)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自创立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当时的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使工人阶级组织成为一个战斗的阶级,所以他们只好限于幻想未来的模范社会和谴责工人阶级的一切旨在稍稍改善他们的状况的企图,例如罢工、同盟和政治发动。既然我们不应该否弃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弃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那我们就应该努力无论如何不再重犯他们的错误。

    ——马克思《政治冷淡主义》

    材料二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即一小撮富人对千百万劳动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应该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 (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这就是“消灭作为国家的国家”。这就是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的“行动”。显然,以一种(无产阶级的)“特殊力量”来代替另一种(资产阶级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决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摘自黄宏《南方谈话回眸》

    1. (1) 指出材料一中的“他们”所对应的群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对其辩证评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手段上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月革命前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3. (3) 指出南方谈话的年份,并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理由。
  • 1. (2023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初形成,主要是在农耕地区。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齐鲁文化,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的下层文 化,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价值观念。后来,又不断地融合了一 些源于其他族群的文化,尤其是游牧民族文化、佛教的文化、伊斯兰的文化、基督教的文化。 而所有这些源于其他族群的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因为它 们在中国土地上生了根,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化,和中华文化共同体原先基本价值观念相结

    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稳定的文化基础。

    材料二

    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 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这六大纲 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的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 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新文化运动后期,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所代表的新的价值观和一 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模式,劳工、农民方才得到关注,这一文化运动方才接上了中国的地

    气。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青年运动必须和工农相结合,它才具有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材料三

    (一)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

    (二)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

    (三)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 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

    动力;

    (四)忆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

    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佛教文化为例概述“其他族群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有机构 成部分”的关键及过程。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共同体深刻裂变的轨迹,并指出新文化运 动后期“接上中国地气”的着眼点,并结合国民党一大内容进行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要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世界文化多样 性面临的挑战。
  • 1. (2023高二上·宜宾开学考) 1918年《民国日报》指出:“俄国自今莅大战以来……其国民感受内外之忧患,乃奋起为大破坏、大创造之事业。俄国革命之要求惟何?曰人权;曰民权。……惟争民权也,故非革除专横之王家及贵族而建设民主政治不可。”该报评论的这次革命( )
    A . 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B . 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C .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D .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 1. (2023高二上·绵阳开学考) 1919年是世界革命运动频发的一年。下表为部分国家和地区革命运动,据此可知( )                                                                                                                             

    1918.11—1919.5

    德国人民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成立魏玛共和国

    1919年3月

    匈牙利共产党领导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

    1919年3月

    埃及爆发以开罗学生反英示威为起点的反英大起义

    1919年4月

    印度人民因英国制造的“阿姆利则惨案”开展反英独立运动

    1919年5月4日

    中国发生“五四运动”

    A . 东西方的革命运动遥相呼应 B . 十月革命影响了各国革命斗争 C . 国际环境助推了革命的爆发 D . 革命运动推动殖民体系的崩溃
  • 1. (2023高三上·黄岩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认为应与西方社会和平相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并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而后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采用高速度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以便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但由于计划经济下的多种政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和激荡,这种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斯大林与美英两国大搞“实力外交”,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直至戈尔巴乔夫,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

    材料二 由于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因此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业化也产生了新的评价。为了治理历史教科书乱象,普京继前两次任内干预历史教科书,在第三次任职时提出编写统一历史教科书问题,其中包括2003年取消“抹黑”历史的教科书、2009年成立直属总统的“反击篡改历史行为的委员会”。有俄罗斯学者指出,俄罗斯应进一步在欧亚经济联盟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历史教育空间,强化这些国家间历史与文化联系。

    ——摘编自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的反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由“去苏联化”到理性看待苏联历史的原因。
  • 1. (2023高二上·东港开学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宣部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正式出版, 为人们立足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大视野,从根基和本源上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权威参考材料。以下是《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的目录节选 

    前言 1 

    第一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0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其实践 36 

    第三章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72 

    第四章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与苏联模式 103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30 

    第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与奋起 175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新纪元 200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39 

    结束语 318 

    通过研读《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有同学看到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成就,有同学看到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中的挫折,有同学看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等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表达清晰) 

  • 1. (2023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明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接受西学,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数学、农学水利等书籍.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传救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其着服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 一种融合的观念。

    ——摘编自黄爱平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曾国海在奏陈中认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译书方法具体地说:“将所欲译者,两人先熟览朐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洋务派领导的翻译出版活动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西方书籍一览表(部分)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兵政 43 1660 112 格致 3 160 7
    船政 9 177 21 物理 10 1311 25
    工程 5 169 13 化学 11 717 73
    矿学 10 1383 36 医学 91 958 63
    工艺 36 2856 76 合计 218 9391 426

    ——摘编自李纲、倪波《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材料三

    从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轨迹中去把握党的百年历史,《火星报》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共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创办《火星报》,列宁行动的核心都是建党,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每时每刻体现于办报活动之中,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与俄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高金萍《照亮新时代的"星星之火“一列宁早期党报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中源”说的原因。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此时学者与传教士在地图、数学、农学水利等三个领域的合作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其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列宁创办《火星报》的目的。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阐述列宁“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及影响。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