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初形成,主要是在农耕地区。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齐鲁文化,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的下层文 化,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价值观念。后来,又不断地融合了一 些源于其他族群的文化,尤其是游牧民族文化、佛教的文化、伊斯兰的文化、基督教的文化。 而所有这些源于其他族群的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因为它 们在中国土地上生了根,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化,和中华文化共同体原先基本价值观念相结

    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稳定的文化基础。

    材料二

    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 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这六大纲 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的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 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新文化运动后期,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所代表的新的价值观和一 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模式,劳工、农民方才得到关注,这一文化运动方才接上了中国的地

    气。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青年运动必须和工农相结合,它才具有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材料三

    (一)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

    (二)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

    (三)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 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

    动力;

    (四)忆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

    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佛教文化为例概述“其他族群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有机构 成部分”的关键及过程。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共同体深刻裂变的轨迹,并指出新文化运 动后期“接上中国地气”的着眼点,并结合国民党一大内容进行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要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世界文化多样 性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