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昭通开学考) 明末清初,儒士颜元主张恢复封建,“非封建不能尽天下人民之治,尽天下人材之用”;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这些主张的提出( )
    A . 弘扬了民主法制 B . 批判了专制集权 C . 否定了伦理纲常 D . 体现了民本思想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以朱元璋、朱棣为代表的明初统治集团,选择了“重治吏,恤安民,崇道统,尊理学”的治国方略;至明朝中叶,尊崇程朱理学的弊端已昭然若揭;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 . 市民阶层的崛起 B . 理学占统治地位 C . 反对专制的社会思潮 D . 商品经济的逐步繁荣
  • 1.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
    A . 主张废除宰相制 B . 倡导无为而治 C . 倾向于限制君权 D . 反对王位世袭
  • 1. (2024高二下·朝阳开学考) 下表内容可以用来解释( )

    唐朝

    凡书籍、文告中,遇有“虎”(李渊之父名李虎)、“渊”“民”都要加以回避。然而,史籍中尚未发现因触忌讳而遭重刑之记载

    北宋

    有人认为苏东坡有意将皇帝比喻为“蛰龙”,有大不敬之嫌。神宗对此却大度地说:“彼自咏桧,何预朕事?……遂薄其罪。”

    明朝

    朱元璋“以区区小过,纵无穷之诛”,“稍有触犯,刀锯随之”

    A .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B . 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 . 士人对国家政治的关心 D . 文化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 1. (2024高一下·许昌开学考) 明末,顾炎武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不如自为”的经营思想。他以徽商为例,认为其勤俭经营的目的不只是克制私欲达到一定的修为,而是追求利益,并肯定了这种欲望。这表明顾炎武( )
    A . 旨在抨击君主专制 B .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 .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 . 深受社会各阶层认可
  • 1. (2024高一下·献县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材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之间的关系的?
    2. (2) 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观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1. (2024·)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王夫之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 (2) 指出材料二中“新儒学”所属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的积极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家思想注入了哪些“时代气息”,并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 1. (2024·)  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则进一步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译意: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绝对真诚的本心)。……纵出自圣人……,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 . 二位学者反对格物致知与儒家经典 B . 儒学思想体系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C . 城市市民阶层兴起促进儒学普及化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儒学体系崩溃
  • 1. (2024·)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评价唐宋文学时认为:唐诗好在具有形象性,而宋人作诗,只言理性,不述形象,他甚至认为“诗死于宋”。李梦阳在此( )
    A . 质疑程朱理学的地位 B . 强调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C . 主张诗风应师法唐朝 D . 认为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 1. (2024高一上·期末) 黄宗羲提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王夫之提出“不以天下私一人”。这表明他们都( )
    A . 维护封建礼教 B . 提倡经世致用 C . 抨击君主专制 D . 主张君主立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