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温州) 阅读

    一朵午荷

    洛夫

    A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其实我和你都不是好辩的人,因此我们的结论大多空洞而可笑,但这次却为你这句淡然的轻责所慑服,临别时,我除了报然一笑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历史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画廊的观众不多,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臂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浙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球也越施越大,投弱的技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员,由旋转而左摇右光。这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根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挥手告别,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B

    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

    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焕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其实,但是我还真不明白它的脸为什么会顿然红了起来,也记不起扔那粒石子究竟暗示什么,当然更记不起我曾对它说了些什么,总不会说“你是君子,我很欣赏你那栉风沐雨,吃污泥而吐清杳的高洁”之类的废话吧?人的心事往往是难以牢记的,勉强记住反而成了一种永久的负荷。现在它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因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乙)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报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全人的赏与翠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垫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全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子,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1. (1) 【阅读思考】

       “我”两次观荷,看到荷花的形态以及“我”的心绪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A

      B

      观荷时间

      去夏九月

      今年十月秋末

      环境特点

      喧嚣

      荷的形态

      挺拔、矫健、妩媚

      孤绝

      “我”的心情

    2. (2) 在记录第一次观荷时,作者引用了“我”和“你”的争辩;在第二次观荷时,作者引用了自己《众荷喧嚣》中的诗句。两处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
    3. (3) 作者用“我真正懂得荷”联结了两次观荷的经历,你认为作者在第二次观荷中,真正懂得“荷”了吗?请结合甲、乙、丙画线处文字,发表看法,并简要阐述理由。
    4. (4) 老师准备将这篇文章作为语文教材某个单元的拓展材料展开学习。你认为收入哪个单元比较合适?请联系以下单元导语与已有课文,结合本文,阐述你的收录理由。

      七下第五单元

      单元导语: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部分课文:《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

      八上第四单元

      单元导语:学写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课文:《白杨礼赞》《背影》《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

    5. (5) 【策略提炼】用比较法阅读散文时,可采用哪些具体的策略?结合上述阅读实践,加以概括。
    6. (6) 【辨析拓展】比较法适用于小说阅读吗?请作出判断,并选择下列名著中的两部阐述你的理由。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简·爱》C.《骆驼祥子》D. 《西游记》

  • 1. (2024·定海模拟) 【反思人与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任务。

    白鸦

    邢庆杰

        那对白色的乌鸦从空中扑向他的一瞬间,朱老三从梦中惊醒了,直挺挺地坐了起来,脸上、身上全是汗珠子。

        窗外,电闪雷鸣,雨声如爆。

    奇怪,好多年前的事了,咋又梦见它了呢?

    朱老三翻身下了床,右腿划着半圆,一瘸一拐地走到饭来前,给自己倒了一杯白开水。

        大前年的一天早晨,朱老三的右腿忽然就不听使唤了,西医、中医都看了,打了无数针,吃了无数药,也没治好。

        朱老三重新躺到床上,却再也睡不着了,他的脑子里,全是耶对白色的乌。

    朱老三是个护林员,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了。护林员主要职责就是防火防盗伐。但真的敢来伐树的人并不多,最让他头痛的,是那些来砍树枝的人,那年月,农村穷,老百姓买不起煤,冬天取暖做饭,全靠晒干的树枝子这种“硬柴火”,自家的树枝不够烧的,就都打起了集体林场的主意,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上树砍树枝子,但他有一个办法:拆鸟窝。一个硕大的鸟窝,足够一家人烧半个来月的。

    那年冬天,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进风的房子需要取暖,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那个鸟窝足有一间房子那么大,他从中午一直拆到太阳西斜。拆到最里层时,免有了意外的收获,里面有四只鸟蛋。

        朱老三用地排车把拆下来的柴火运到家里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整个天空红彤形的,让寒冷的冬天有了一丝暖意。他正从排车上却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他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头皮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他惊恐地抬起头,两只白色的影子正冲他俯冲了下来!他从地上抄起一根木棍,迎面抡了出去!由于用力过猛,旁边的排车被撞到了,压住了半个身子……鸟儿惊叫着,留下了几片白色的羽毛,落在了对面的房顶上。是乌鸦,两只纯白色乌鸦,冲他愤怒地鸣叫!他然明白了,下午拆的鸟窝,应该是这两只白鸦的家,它们寻仇来了。

        那天晚上,他把四只鸟蛋煮了,给妻子补充了营养。两只白鸦在他的屋顶上叫了一夜,吵得孩子哭叫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发了高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折腾了半个月才退下烧来,但孩子从此落下了突然惊殿的毛病。而朱老三被压过的右腿从那以后就不听使唤了,

        朱老三把鸟枪装满弹药,开始找那两只白鸦寻仇,但那两只白鸦再也没有出现过,02天快亮的时候,朱老三打了个盹,醒来时太阳已经一杆子高了。

        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望着曾经的仇家,朱老三竟没有丝毫复仇的快感,而是从心底升起一阵兔死狐悲的伤感:____ 。【此处是主人公在喟叹(kuìtàn),意思是因感慨而叹气、叹息。】

        他踩着一地的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燕子、麻雀、啄木鸟……昨天晚上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

        把所有的鸟儿都埋葬之后,朱老三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不断闪现二十几年来他拆除的那一个个鸟窝,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简直就是作孽!

        三天后,朱老三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就开始在护林屋里制做乌窝。他有祖传的手艺,整个鸟窝,没用一颗钉子,所有的木板都是用卯榫扣起来的。鸟窝的出口处,上下各安上了一个巴掌大的平板,上面的遮雨,下面的供鸟儿站立,他对自己设计的鸟窝非常满意,就按这个样品,日夜不停地做。困了就到排车上睡一会,饿了就啃个冷馒头,渴了就喝点自带的白开水。一个月后,他把所有的木板都用完了。他数了数,一共做了四十八个鸟窝。

        朱老三用了十几天功夫,把四十八个乌窝均匀地安在林场的各个位置。在未来回回的路上,他欣喜地发现,最早安的几个鸟窝,已经有鸟儿出入了。

        在安装完最后一个乌窝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停下来想了想,却想不出有什么不对劲,就不再想,继续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右腿不知什么时候不画圈了,恢复正常了。09)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在心里估算着能做多少个鸟窝。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有减)

    1. (1) 请根据情节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朱老三

      白鸦

      开端

      梦中惊醒

      寻仇朱老三

      发展

      失去安乐家

      高潮

      持枪寻仇

      高潮

      回巢喜安家

    2. (2) 结合语境,品味文中划线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他正从排车上却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他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头皮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从词语或句式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3. (3) 小说第13段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请你将主人公的“喟叹”补充完整,并分析朱老三作为守林人在小说中的形象变化。

      补充“喟叹”内容:

      形象变化:

    4. (4) 小说以“白鸦”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和相关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1】

          有人评价新锐作家邢庆杰,他试图挖掘出小说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在物质世界里定位精神价值的存在。邢庆杰自己说:在创作中,我之所以把结尾写得较圆满美好,一是对美好的一种寄托和向往,二是把读者引向光明,使人们从作品中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看到希望,起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我想,这也是文学艺术的社会责任。

      【链接材料2】

          春秋时晋文公焚烧树林寻找介子推(人名)时,当时有只白鸦绕着烟雾鸣叫,甚至停在介子推的身旁,这样大火就烧不着介子推。晋国人很赞美它,修建一座高台,起名叫思烟台。还令人栽种象征仁爱、长寿的树木。《吕氏春秋》中写到:树木最美的,有寿木之华彩的,就是这种树。白鸦很有识辨能力,在当时被称为“仁鸟”。据说,遇见这种鸟,有重生的希望。(出自王子年《拾遗记》译文版有改动)

  • 1. 阅读游记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做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走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所动。 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做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蒙蒙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蒙蒙,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 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 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1. (1) 【理清“所至”】默读本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所至

      所见

      所感

      山门

      精神振奋

      山谷

      深山秋景图

      赞美、兴趣盎然

      江河奔流图

      惊叹

      石室

      静坐品茶图

    2. (2) 【关注“所见”】作者写明月山所见之景,遣词造句,值得品味。请按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①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从句式角度)

      ②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从修辞角度)

    3. (3) 【探究“写法”】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体悟“所感”】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有‘我’”的。

      【链接材料】

      游记散文最不能无“我”。时下,游记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充斥着各种风景、人情、世态甚至乱象,但唯独无“我”,缺乏由作家眼里、心中透射出来的思想和生命之光。

  • 1.  小说阅读

    洗礼①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甲】突然间,在那些庄园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 , 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乙】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远处,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

    (选自《羊脂球》,有删改)

    【注】①洗礼: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家庭在教堂为新生婴儿举行的仪式,主持洗礼的神父应当是亲友中的基督教徒,礼毕后,要举办午宴。

    1. (1) 【梳理故事情节】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看似次要,实则是通往小说主题理解的主要渠道。请补全下面的情节梳理任务链。

    2. (2) 【体味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家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刻画环境的最小描写单位,看似次要,实则是构成小说的血肉材料。下面关于【甲】【乙】处细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辨析人物主次】小温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婴儿,神父是次要人物,小州的看法恰恰相反。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4. (4) 【抓住主要物件】小说中的“钟声”多次出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请分析《洗礼》中的“钟声”,并结合下面方框中的任意一项,探究“物”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小说与“物”

      A.《孔乙己》——长衫 B.《变色龙》——军大衣

      C.《孤独之旅》——鸭子 D.《智取生辰纲》——酒

  • 1.  小说阅读

    海里岸上(节选)

    林森

    岸上

    ①午后三点半,老苏搬着条凳到家门口不远处的木麻黄林中,开始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

    ②他想把那艘记忆中的船,以缩小的方式,用一整块树根雕刻出来。但他并不急于完成,刻几刀,就停下来,抽一根烟。他其实很少坐到暮色起,而是在接近五点左右收拾整齐,到镇上的茶馆里喝杯下午茶。镇子和渔村挨着,是岛上最著名的一个渔港,多少年来,一代代“做海”的人,从这里扬帆航向广袤的南中国海。穿过村头往北就是港口,但他步子很急,不敢多看那个他离开、回来无数遍的海港。他已经很久没有机会到海上去了。

    海里

    ③老苏十三岁第一次上船。船离开岸边的时候,老苏陷在兴奋里,不去看岸上老人和女人的挥手。船驶向碧蓝深处,兴奋很快化为乌有。四望全是一样的,只有水天,只有单调到花眼的碧蓝色,航向掌握在父亲手里、心中。船行半天之后,老苏已经把该吐的都吐出来了。船员上前帮他捏肩捏背,被父亲喝止了:“才刚开始,后面两个月都要在水上,怎么受得了?让他吐!”

    ④父亲不理在船上打滚的他,只顾观看太阳,对照着手中的罗盘,有时会从怀里掏出一个被布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打开那本纸张灰黄的小册子。那么多年了,识字不多的父亲,已经能把册子上的文字背下来了,可海上航行,马虎不得,还是得拿出来印证一下记忆。小册子上,写着这片海域所有的秘密。翻滚到肚子疼,翻滚到口腔泛酸、泛苦,翻滚到无力呻吟。父亲还是不理他,也不让船员过去。

    ⑤傍晚时,海面平静,有人给父亲换手,父亲把罗盘交到那人手中。父亲下到船舱里,用毛巾沾了一点淡水,递给他。他接过毛巾时,手是发抖的,可他眼中的恨意并不消减。父亲淡淡地说:“要出海,这一关得熬过去,谁也帮不了你。海风吹了一天了,你用毛巾擦擦脸。”握着父亲递过来的湿毛巾,他发抖的手抬都抬不起来了。父亲伸手扶住他的后背,用力在他肩膀一捏,又抢过毛巾,盖在他脸上。毛巾掀开,好像揭开了一层厚厚的海盐面具,脸上一阵凉意。

    ⑥这一趟出海,父亲没给他安排捕捞的活计,只任他在船上不停地呕吐,只任他学会在海上的第一件事——习惯晕船。

    岸上

    ⑦老苏生了两儿一女,女儿是老二,嫁到别的县去了。老三读完大学,没有回海南岛,留在上学的那个城市,成了市民,虽然时不时会在电话里说想念家里的海鲜什么的,但他每年回来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他的小孩已在那个城市读幼儿园了,老苏也只见过一回,语言也不通——终究和自己、和这片海没什么关系了。距离最近的是大儿子,就在镇上经营着一间铺面,卖的是碎碟贝加工成的工艺品,还和海水相关,但他已经不出海了,只是从人家手中进货、卖出而已。海上的生活太辛苦,老苏自然不愿儿孙们再继续走自己的路,可想到祖先多少代人以海为田,儿子这辈却远离了,老苏还是涌起一阵阵怅然。父亲从祖父那里接过《更路经》和罗盘,后来传给自己,自己要递出时,眼前空荡,没人接手。

    海里

    ⑧从初登船到真正自己掌舵,老苏用了接近二十年。如果不是一场海上大风暴让父亲瘸了右腿,这个时间还得往后延迟。经过最初的不适期,适应船上生活之后,老苏去了别的船当船员。在别人船上的那些年里,每次在岸上,父亲紧紧叮嘱,让他背熟那本《更路经》、学会看罗盘。对他来讲,学这两样东西比在海上晕船呕吐还难受。但又不得不学,这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更路经》版本不一,却都是各个船长的珍贵私藏。父亲手头这本,传了几代了,已难以说清。在渔村的很多传说里,最初的《更路经》还与明朝的郑和船队有关,之后,一代代的渔村先民,用一次次惨痛的代价,完善、增补着这本小册子——这是一本附着无数海上亡灵的册子。

    ⑨………………

    ⑩老苏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摆平了自己、船员和那片海域。他指挥着航线,不仅关系到能不能满载而归,还关系到一船人的性命。在之后的好多年里,他的船大多数是满载而归的,但总免不了有失落的时候,白忙一个月,船舱空荡荡。最大的损失,当然是有人把命丢在了海里。比如说,那一次疏忽,老苏船上最好的水手曾椰子,就把命丢在海里了。

    岸上

    ⑪开渔季来临,市里把开渔节打造成旅游节。小镇上人山人海,老苏从未见镇上这么热闹过。

    ⑫祭海仪式完毕后,渔船离岸出港。老苏坚持抱着自己刻好的那艘船,随着领导一起上了一艘大船。他竟有些晕船。

    ⑬晕船感在开出大半个小时之后才减轻。导游前来扶着老苏到船长的驾驶室内。看着眼前的一片仪器,各种仪表闪着光,还有面积不小的显示屏,显示着卫星定位导航,显示着离岸边多远,显示着船航行过的路线,老苏赞叹道:“这些东西,得学多久才会使啊?”船长笑了:“比您学那经书容易多了,您到前面来看看,观察一下这片海,看看怎么样?”

    ⑭老苏走近玻璃窗,外头的海面清清楚楚,但不会再有海风直扑而来,不会有海风给他浑身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海盐。当船头的海水像要迎面扑来的时候,他的晕船也就消失了。他挺直了腰板,直愣愣地看着外头的水纹变化……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有删改)

    1. (1) 【编剧目·概括情节】请根据小说内容,完成剧目卡片。

      第一幕:岸上

      时间:现在

      剧情:①

      第二幕:海里

      时间:老苏十三岁

      剧情:②

      第三幕:岸上

      时间:现在

      剧情:老苏的家庭现状,儿孙不愿再以海为田。

      第四幕:海里

      时间:十三岁以后

      剧情:老苏去别的船当船员并背熟《更路经》,在父亲瘸腿后自己掌舵。

      第五幕:岸上

      时间:现在

      剧情:③

    2. (2) 【观写法·感受妙处】在观看演出时,小玉发现“岸上———海里”的穿插叙事是小说的一大特色。请分析这种叙事方式的妙处。

      知识卡片:所谓穿插叙事就是将两个或多个故事交织在一起,交替出现,相互呼应。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看角色,使故事更具深度,还可以在叙述中渗入观点和感情。

    3. (3) 【听台词·品味语言】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只任”的表达效果。

      这一趟出海,父亲没给他安排捕捞的活计,只任他在船上不停地呕吐,只任他学会在海上的第一件事——习惯晕船。

    4. (4) 【配道具·分析作用】《更路经》作为重要道具在演出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5. (5) 【赏角色·联读感知】在经历人生的第一次痛苦后,老苏最终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名著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A.尼摩船长 《海底两万里》 B.红军 《红星照耀中国》

      C.保尔·柯察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林冲 《水浒传》

  • 1.  小说阅读

    荣军鞋铺

    石钟山

    ①军营正门口,马路对面,多了一个修鞋铺,名字叫“荣军鞋铺”,吴师傅是这家鞋铺的主人。

    ②鞋大都是对面军营里的军官送来的,那些年部队上只有军官才发皮鞋,四年一双,军官们对鞋都很仔细。有时鞋刚发下来,为了防止鞋底磨损,都来吴师傅这里钉掌儿。

    ③荣军鞋铺的窗子上立了块纸壳,纸壳上标明了钉鞋掌的价格。后掌儿两角,前掌儿七角。春夏秋冬,吴师傅把鞋摊摆在门外,身上系了条黑色围裙,低着头、弓着身子,一丝不苟地钉鞋掌。

    ④午休或傍晚时间,是荣军鞋铺最热闹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军人从军营大门里走出来,轻车熟路地来到吴师傅的鞋铺,把鞋放下,亲切地叫一声:“吴师傅,鞋放这里了。”这时,吴师傅会半仰起头,交代一句:“把名字写好。”

    ⑤凡是来过荣军鞋铺的人都知道,吴师傅有个习惯,总会让来人用纸条把钉鞋人的名字写上,放在鞋窠里,这样不会拿乱。许多鞋不能立马拿走,第二天取鞋时,报上姓名,吴师傅就在鞋窠里找那张写了名字的纸条,再准确无误地把鞋递给人家。取鞋的人,一手交钱,一手拿鞋。吴师傅从不亲手接钱,地上放了一只看不出颜色的糖果盒,钱都在那里放着。每次结账,修鞋人自己把钱放里面就是,遇到大票,也让他们自己去找零钱。整个过程,吴师傅头都不抬一下,乒乒乓乓、仔仔细细地钉他的鞋。

    ⑥从大院出来的军官们,有时放下鞋并不急着走,而是立在鞋摊前和吴师傅聊一会儿。久了,便知道修鞋的吴师傅是名老兵,而且参过战。聊到兴致处,吴老兵会说几句当年去朝鲜参战的事,他话不多,三言两语后总是适时打住。军官们把吴老兵的故事连缀起来,慢慢地把吴老兵的经历铺展开来——吴师傅叫吴先发,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

    ⑦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师傅的经历后都啧着嘴。再称呼时,有的人称吴师傅,有的人叫老吴。不论叫什么,都充满了感情色彩。

    ⑧吴师傅总是在每晚军营响起音乐时收摊。不用问,此时是九点四十分,他知道,再过二十分钟,军营的熄灯号就该吹响了。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还没来得及修的鞋拿到鞋铺里,用一把铁锁把门锁了,推起立在一旁的自行车,跛着脚上车,影子便遁到了暗夜里。

    ⑨有一天,吴师傅来到鞋铺门前,像往常一样开门、搬出工具,却猛然发现了异样。抬眼向对面的军营望去。 军营安静得出奇。一夜之间,军营里的军人开拔了。那阵子,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南部战事。

    ⑩吴老兵有个收音机,就放在摊位前,他不仅把音量调到最大,还要竖起耳朵来倾听。手里的活儿已经干完了,他并不收摊,仍旧坐在那儿,跟前只有收音机陪伴着他。

    ⑪日子忽悠一下,三个月过去了。他在一天早晨来到鞋摊前,军营突然又热闹起来,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还有士兵列队走过的声音。

    ⑫吴师傅的脸色又活泛起来。这时,军营里有两个军官直奔他的鞋摊而来,报上姓名,他很快在那一排修好的鞋里找到属于他们的鞋,庄重地递过去。

    ⑬接下来的日子,又有一些军官陆续来取自己的鞋。

    ⑭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他却发现还有十双鞋没人认领。他从鞋窠里把纸条掏出来,姓名清晰,他找了一块比较大的纸壳,依次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上,立在摊位显眼的地方,希望鞋的主人早点来把它们取走。

    ⑮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一天,团长来了,站在纸壳前依次把那些名字看了,叹了口气,说:“吴师傅,他们都成了烈士。”说完弯下身子把纸壳翻转过来。他死死盯着团长的脸,虽然已有预感,被证实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团长又看了眼玻璃窗后那十双摆放整齐的鞋,说:“鞋就放这儿吧,权当留个念想。”

    ⑯团长走了,他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

    ⑰从此,每天打开鞋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擦拭那十双鞋,然后把它们又庄重地摆到原处,像展览橱窗。更多时候,他的眼睛先是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随后,眼神定在某一处。

    ⑱偶然的一天,有两个军官在鞋摊前说起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后来军官走了,他的心也不在了,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

    ⑲后来,儿子成了他的徒弟。鞋摊前一老一少,叮叮当当的钉鞋声,像二重奏。儿子三十几岁,胡茬儿硬硬地扎在脸上的样子,很硬朗,但修鞋的动作却很温柔,这是父亲要求的。

    ⑳又过了些时日,鞋摊前突然少了父亲。

    ㉑南方某省的烈士陵园来了一个老人,从鞋窠里拿出纸条在碑上查对着名字,终于对上一个,他把鞋摆放在烈士墓前,冲着那墓说:李大生排长,鞋给你送来了。穿上鞋,脚不冷。

    ㉒十双鞋,他找了三处墓地,终于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一双双摆好,敬礼。

    ㉓两个月后,他又回到鞋摊前,儿子修鞋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他能腾出空来发呆了。他经常抬起眼睛,眼神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嘴里一遍遍唠叨着:把鞋穿好……

    (有改动)

    学样文学社想将此文拍成微视频,请你协助摄制组完成下列任务。

    1. (1) 【任务一】摄制组想做前期宣传,请你根据小说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这部微视频写一个剧情介绍。(60字以内)
    2. (2) 【任务二】摄制组认为,儿子出现这个情节是多余的,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 (3) 【任务三】摄制组认为,视频的拍摄视角可以是多元的,说说假如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下面哪个视角来拍摄,并阐述理由。

      A.吴师傅视角 B.作者视角 C.儿子视角

    4. (4) 【任务四】摄制组需要在视频结尾部分插放致谢字幕,请你结合小说主旨及内容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

      谨以此片献给.

  • 1.  小说阅读

    俄勒冈州火山爆发

    [瑞士]瓦·弗洛特

    ①“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我是贝德尔·史密斯。请立即记下:我永远难忘的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

    ②“怎么回事?”新来的编辑沃克问道,“喂,喂,接线员!”

    ③“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了,”电话局总机报告说,“我们马上派故障检修人员出发检查。”

    ④“大概要多久?”

    ⑤“哦,您得做好一两个小时的打算。您知道线路是穿过山区的。”

    ⑥“完了!”沃克沮丧地说道,并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

    ⑦“什么叫完了?”主编怒气冲冲地说道,“您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个令人丧气的半途而废的家伙?您不是已经收到报告了吗?俄勒冈州火山爆发!这一消息我们起码比《民主党人报》和《先驱报》早得到一小时。这一回我们可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了!今天下午,当我们独家登出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的现场报道时,他们会嫉妒得脸色铁青的。”

    ⑧主编从书柜里取出一卷《百科全书》,“我要让您看看这事该怎么做!埃丽奥尔,请您做好口授记录的准备!现在,您这个也算是记者的人过来瞧瞧吧!这儿,俄勒冈……海岸地带……山脉……有了,道森城这一带有几座已经熄灭的火山……

    ⑨“噢,看来是这里。您把地图拿过去,抄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了起来,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浙江新中考

    ⑩“希金斯!您马上过来!给我把头版的新闻全部撤去!我要加进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还有,这次要比平常提前一小时出报。”

    ⑪他叼起一支香烟,大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⑫“您写下———通栏标题: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电话联系中断!贝德尔·史密斯为《得克萨斯信使报》作独家现场报道。

    ⑬“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这一套

    ⑭“您让沃克把熔岩可能流经的区镇地名读给您听。别忘了写一写人,诸如一个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啦,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啦,等等。

    ⑮“最后,《得克萨斯信使报》呼吁各界为身遭不幸的灾民慷慨解囊。捐款者填好附列的认捐单,将钱款汇往指定的银行账号即可。若填上认捐单背面的表格,您同时还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订阅全年的《得克萨斯信使报》。这样您家里就有了一份消息最灵通的报纸。通过报道俄勒冈州灾难这一事实即已雄辩地证明,本报拥有最迅速、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⑯排字机“咔咔”作响,滚筒印刷机里飞出一页页印张,报童喊哑了嗓子,布法罗市的居民们从报童的手中抢过一份份油墨未干的报纸,转瞬之间,当天的报纸全部售完。

    ⑰三小时后,通往俄勒冈的电话线路修复。电话铃声响了,沃克、主编和女打字员同时拿起耳机。

    ⑱“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响起了贝德尔·史密斯的声音,“那好,请马上记录: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也不如此刻的吉米·布蒂德雷这般厉害,今晨他在富尔通拳击场频频出击,把俄克拉荷马的重量冠军瓦尔特·杰克逊打得落花流水。在第三局中他以一连串的上勾拳、猛击拳和凌厉而干净利索的直拳将对方击倒在地……喂……喂……您在听我说吗?您能听清楚我说的话吗?”

    ⑲“请等一下,贝德尔,”沃克说,“主编刚才晕过去了。”

    1. (1) 贝德尔·史密斯的报道中,“火山爆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2. (2) 下面段落中加点的语句富有意味,请联系语境综合分析。

      “噢,看来是这里。您把地图拿过去,抄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了起来,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这一套

    3. (3) “火山爆发”事件并没发生,为何报道中还包含了“一个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以及“银行账号”“认捐单”等一系列细节?
    4. (4)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篇小说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
    5. (5) 小说《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的结尾写道:“主编刚才晕过去了。”请你展开想象,以“主编醒来以后”为开头续写结尾,要求符合小说原意,120字左右。
  • 1. 阅读

    夏日的葵花

    安宁

    ①盛夏,当庭院里一小片向日葵园,终于有了第一朵花的时候,小鸡们也已经羽翼丰满,它们不再聚精会神于啄食或者踩踏小小的向日葵嫩芽,而是喜欢用爪子在泥土里到处抓挠,寻找肥硕的虫子吃。有时候它们也会飞到墙头上去,欣赏着露出金黄色花瓣的向日葵,好像这一片即将绚烂的地盘,是独属于它们的。

    ②我也开始像一只鸡或者麻雀那样,蹲踞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在清晨或者黄昏,观察向日葵如何迎着朝阳绽开笑颜,并追寻着阳光的足迹,转动自己的花朵,直至夕阳落下,它们也一低头,坠入了梦乡。

    ③村里人并没有种植向日葵的习惯,不过是像西瓜地里点缀一些甜瓜一样,女人们突发奇想,在玉米地的中间,种上几十棵。于是开花时节,那有灿烂笑脸的向日葵,在田野里便格外地引人注目。每个路过的女人都会停下来,怀着心思看上一会儿。如果碰上主人在,就会隔着玉米地喊:你家种的葵花看着真喜人。主人的回话,都是要分亲疏远近的。如果是本家,就会大方回过去:等熟的时候,给你送几个过去。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

    ④从我们家的向日葵园初具规模的那天起,就不断有女人来造访。她们以各式的名义过来:有时是借点针头线脑的东西;有时来看一眼我们家的猪啊,鸡啊,是否长了斤两,卖给谁家更能挣钱;有时问问去镇上买化肥了没,化肥又涨价了没;有时又说要跟着母亲学纳花样鞋底。母亲床头的大箱子里有一本厚厚的书,书当然不是用来读的,而是夹各式各样的剪纸,剪纸其实是一些花样,纳鞋底的时候,先画在上面,再用各色花线将图案纳出来。女人们一边翻着母亲的花样本,一边啧啧地赞叹,说:“瞧这喜鹊剪得,简直是神了!还有这牡丹,多喜庆!”

    ⑤母亲于是变得忙碌起来,既要给向日葵浇水、施肥、捉虫子,还要侍弄左边的菜园子。菜园子里有蜜蜂、蝴蝶飞舞,嗡嗡地响个不停,好像要驱赶前来拍马屁的女人们。母亲一边听着院子里女人们的絮叨和废话,一边在菜园子里锄草。青椒和茄子有些已经结了果,鲜嫩嫩地藏在枝叶之间,母亲多个心眼儿,偏偏不摘,因为摘下来,还要虚让一番,万一哪个女人不客气,全都拿了去,岂不是亏了?于是女人看着忙碌的母亲,向右瞅一眼蓬勃向上的葵花,向左扫一下硕果累累的菜园,讪讪地一笑,说:“丽她娘,你先忙着,我走了,改天再来。”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有空来啊,等葵花熟了,我送点过去给你们家孩子尝尝。”那女人果然兴奋起来,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喜气洋洋地走了。

    ⑥因为这一片向日葵,我们家安静的院子有了些热闹。晚上母亲坐在马扎上,将向日葵数了又数,确定好了会收获多少向日葵花盘,便跟父亲絮叨要送谁家。父亲不喜欢听这些婆婆妈妈的事,而且他也不理解这点蝇头小利有什么好算计的,让母亲那么费心思。即便是全留着自己家吃,谁又能说什么。不过乡下男人女人们的距离,永远都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就像这一片向日葵,母亲看到的是成熟后乡下人事的复杂;而父亲,却根本不关心谁会吃到这些葵花籽,他完全不参与这片不成气候的向日葵的收成小事。

    ⑦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

    (选自《文艺报》2016年8月5日,有删节)

    1. (1) 文章围绕夏日葵花,描写了不同人对葵花不同的态度,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按括号里的要求答题。

      ①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为什么地头上的女人会觉得葵花笑脸愈发可爱?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愈发”在此处的表达作用。)

      ②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带点词写出了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3. (3)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内容,似乎与“夏日葵花”无关,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4. (4) 文章结尾写道:“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请联系链接卡片,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链接卡片

      安宁,“80后”女性作家,她的散文切口独特,文字通透,叙述冷静有力,透过鸡零狗碎的生活小事道出了乡村热情背后的冷寂,温情背后的心机,算计背后的云烟苍茫。冷眼旁观中,是对中国乡村繁复人际和世道人心透彻的观察和思考。

  • 1.  散文阅读

    缘缘堂①

    丰子恺

    ①二月九日天阴,居萍乡暇鸭塘萧祠已经二十多天了,这里四面是田,田外是山,人迹少到,静寂如太古。加之二十多天以来,天天阴雨,房间里四壁空虚,行物萧条,与儿相对枯坐,不啻囚徒。次女林先性最爱美,关心衣饰,闲坐时举起破碎的棉衣袖来给我看,说道:“爸爸,我的棉袍破得这么样了!我想换一件骆驼绒袍子。可是它在东战场的家里——缘缘堂楼上的朝外橱里——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去拿得来,我们真苦,每人只有身上的一套衣裳!可恶的日本鬼子!”我被她引起很深的同情,心中一番惆怅,继之以一番愤懑。

    ②晚上章桂从萍乡城里拿邮信回来,递给我一张明片,严肃地说:“新房子烧掉了!”我看那明片是二月四日上海裘梦痕寄发的。此信传到,全家十人和三个同逃难来的亲戚,齐集在一个房间里聚讼起来,有的可惜橱里的许多衣服,有的可惜堂上新置的桌凳。一个女孩子说:“大风琴和打字机最舍不得。”一个男孩子说:“秋千架和新买的金鸡牌脚踏车最肉痛。我妻独挂念她房中的一箱垫锡器和一箱垫磁器。”她说:“早知如此,悔不预先在秋千架旁的空地上掘一个地洞埋藏了,将来还可去发掘。”

    ③我离家后一日在途中闻知石门湾失守,早把缘缘堂置之度外,随后陆续听到这地方四得四失,便想象它已变成一片焦土,正怀念着许多亲戚朋友的安危存亡,更无余暇去怜惜自己的房屋了。况且,沿途看报某处阵亡数千人,某处被敌虐杀数百人,像我们全家逃出战区,比较起他们来已是万幸,身外之物又何足惜!我虽老弱,但只要不转乎沟壑,还可凭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我的前途尚有希望,我决不为房屋被焚而伤心,不但如此,房屋被焚了,在我反觉轻快,此犹破釜沉舟,断绝后路,才能一心向前,勇猛精进。

    ④然而黄昏酒醒,灯孤人静,我躺在床上时,也不免想起石门湾的缘缘堂来。此堂成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距今尚未满六岁。形式朴素,不事雕斫而高大轩敞。正南向三开间,中央铺方大砖,供养弘一法师所书《大智度论·十喻赞》,西室铺地板为书房,陈列书籍数千卷。东室为饮食间,内通平屋三间为厨房,贮藏室及工友的居室。前楼正寝为我与两儿女的卧室,亦有书数千卷,西间为佛堂,四壁皆经书,东间及后楼皆家人卧室。五年以来,我已同这房屋十分稔熟。现在只要一闭眼睛,便又历历地看见各个房间中的陈设,连某书架中第几层第几本是什么书都看得见,连某抽斗(儿女们曾统计过,我家共有一百二十五只抽斗)中藏着什么东西都记得清楚。现在这所房屋已经付之一炬,从此与我永诀了!

    ⑤我曾和我的父亲永诀,曾和我的母亲永诀,也曾和我的姐弟及亲戚朋友们永诀,如今和房子永诀,实在值不得感伤悲哀。故当晚我躺在床里所想的不是和房子永诀的悲哀,却是毁屋的火的来源。吾乡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吃敌人炸弹十二枚,当场死三十二人,毁房屋数间。我家幸未死人,我屋幸未被毁。后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失守,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以至四进四出,那么焚毁我屋的火的来源不定:是暴敌侵略的炮火呢,还是我军抗战的炮火呢?现在我不得而知。但也不外乎这两个来源。

    ⑥于是我的思想达到了一个结论:缘缘堂已被毁了。倘是我军抗战的炮火所毁,我很甘心!堂倘有知,一定也很甘心,料想它被毁时必然毫无恐怖之色和凄惨之声,应是蓦地参天,蓦地成空,让我神圣的抗战军安然通过,向前反攻的。倘是暴敌侵略的炮火所毁,那我很不甘心,堂倘有知,一定更不甘心。料想它被焚时,一定发出喑呜叱咤之声:“我这里是圣迹所在,麟凤所居。 尔等狗彘豺狼胆敢肆行焚毁!亵渎之罪,不容于诛!应着尔等赶速重建,还我旧观,再来伏法!”

    ⑦无论是我军抗战的炮火所毁,或是暴敌侵略的炮火所毁,在最后胜利之日,我定要日本还我缘缘堂来!东战场,西战场,北战场,无数同胞因暴敌侵略所受的损失,大家先估计一下,将来我们一起同他算账!

    (选自《缘缘堂随笔》,有删改)

    【注】①缘缘堂:丰子恺于1933年春在故里嘉兴石门湾建造的一座三楹高楼。作者在“缘缘堂”里安居五载,醉心于书画艺术和抚育子女。

    小浦计划录制以“浙里红”为主题的浙籍作家作品,本期推荐作品是丰子恺的散文《还我缘缘堂》。请你和小浦一起参与以下任务,完成录制。

    1. (1) 任务一:把握基调

      缘缘堂被毁,大家都心绪万千。丰子恺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呢?请完成表格。

    2. (2) 任务二:斟酌细节

      ①录制朗诵音频之前,请帮助小浦从重音、语调的角度,为下面的句子做朗读设计。

      尔等狗彘豺狼胆敢肆行焚毁!亵渎之罪,不容于诛!应着尔等赶速重建,还我旧观,再来伏法!

      ②为了控制朗诵音频的时间,小浦决定删掉文章的第④段,但小江认为这段不能删,你赞同谁的观点?说说理由。

    3. (3) 任务三:名家联读

       “缘缘堂”的被毁,对丰子恺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迫使他面向更广阔的现实,思想感情起了颇为明显的转变。下列名著中的人物也有类似的转变吗?请举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备选人物:朱德(《红星照耀中国》)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迅(《朝花夕拾》) 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4. (4) 任务四:诗词推荐

      小浦认为很多浙江人创作的古诗词作品也可以纳入“浙里红”的主题中,下面的表格就是小浦整理后的诗词,请你填写完整,并把最合适的一首诗词推荐给小浦,并说说理由。

      浙江人

      作品

      句子精选

      你的推荐

      陆游

      《十二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推荐,理由:

      张岱

      《湖心亭看雪》

      舟子喃喃曰:“②。”

      秋瑾

      《满江红》

      (历史兴亡与自身不幸联系,更添凄怆。)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西湖边禽鸟早至,“浙里”的风光无限美。)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化作春泥更护花。

    5. (5) 任务五:精神传承

      本次专题活动,指导老师还建议大家学习徐利民同志先进事迹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本专题,结合你的思考,推测老师这样做的理由。

      “每当走到他办公室门前,总感觉他还在里面……”浦江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方黎晨至今都不敢相信,心中无坚不摧的徐部长已经离去。共事三年,方黎晨跟着徐利民走遍浦江,上门对接的部门一张纸写不完,见证了他对宣传工作的热爱。他还记得,为了拜访申遗专家,徐利民有过在寒风中从白天等到黑夜的经历;在撰写“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的两个多月,徐利民和大家一起讨论、修改,有一篇述评整整改了三十稿。方黎晨说:“不管是上山还是部里的其他工作,他都是举着旗帜带我们向前冲的那个人。”

      (徐利民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摘录)

  • 1. 散文阅读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②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当时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

    ③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祖父啥时再看戏呢?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④戏票分三等,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是日午前,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⑤午后,我只好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有人查票,我只能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⑥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⑦身后喊喊喳喳,来了两个女的,年纪大些的,比我母亲年轻,短发,圆脸,蓝洋布旗袍;年纪小些的,比我二姐大,长辫,瓜子脸,粉红衫。柴禾堆南边有块空地,两人摆开架势,一比一画,开始对唱。唱罢《梁祝》,又唱了一些其他戏曲。 然后,像完成了一次街头演出,两人击掌庆贺,兴高采烈地离开。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觉得她俩是受老天爷指派,特意前来为我一人表演,以安抚我功亏一篑、濒于绝望后的失落。

    ⑧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是淮剧《秦香莲》。中途有一位观众,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⑨《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 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⑩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⑪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⑫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⑬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 24 日,有删改)

    1. (1) 【梳理文章脉络】

      阅读选文,填写表格。

      时间

      “我”的经历及心理

      五岁半时

      初入老剧场

      ,“我”意犹未尽

      流连老剧场

      发现门缝,无奈被占;轮到自己,却被遮挡,安抚了“我”的失落

      中秋节,门缝看戏又被挡,央求后大叔立马让开

      看看完淮剧《秦香莲》,

      半个世纪后

      “我”想看戏,朋友积极安排,“我”高兴感动

    2. (2) 【品味语言精妙】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觉得她俩是受老天爷指派,特意前来为我一人表演,以安抚我功亏一篑、濒于绝望后的失落。

      ②是它,就是它。 它还屹立在那里。

    3. (3) 【斟酌选材用意】

      本文题为《门缝里看戏》,第④段却没有直接写“看戏”。这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 (4) 【理解作者情感】

       “我”为什么把老剧场比作“桃花源”?请联系选文和“桃花源”的特点加以分析。

    5. (5) 【关注写作视角】

      选文采用“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下列作品中用了同样写法的一项是(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