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舟山模拟) 阅读

    画梅小记(梁实秋)

           ①一张素纸,由我笔墨驰骤,我感到了“自由”。

    ②余北人,从没有见过梅树,所谓“暗香疏影”“水边篱落”,全是些想象中的境界。 过年前后,亲朋馈赠,常有四盆红梅,或是腊梅之类,移植在瓷盆里面,放在客厅里作为陈 设,看它瘦曲似铁,又如鹭立空汀,冻萼数点,散缀其间,颇饶风趣。但是花谢之后便无可 观,自己不善调护,弃置一年之后,即使幸而不死,也甚少生机,偶尔于近根处抽出一两枝 气条,生出三五朵细僵的花苞,反觉败兴。所以对梅花并无多少好感。

    ③后来我读了龚定庵的《病梅馆记》① ,乃大为感动。这篇古文使我了解什么叫作“自 然之关”,什么叫作“自由”。我后来之所以对于“自由”发生强烈的爱慕,对于束缚“自 由”的力量怀着甚深的憎恨,大半是受了此文之赐。但是附带着我对于梅花感到兴趣了。盆 梅不足以餍②我之望,病梅更是令人难过,我憧憬着的乃是瘐岭邓尉。我想看看“江边一树 垂垂发”是什么样子。

    ④我遨游江南、巴楚之后,有机会看见了梅兄的本色,有带藓苔的丑干老枝,有繁花如 簇的香雪海,有的红如口脂,有的白若傅粉,有的是瘦骨稜增地斜欹着,有的是杈枒盘空如 晴雪塞门,形形色色,各极其妍。但其最足令人妙赏处,乃在一“冷”字。凌厉风霜,不与 百花争艳, 自有一种孤高幽独的气息。

    ⑤我不善画,但如《芥之园》之类童时亦曾披阅,“攒三”“聚四”之类亦曾依样葫芦。 羁旅无聊,寒窗呵冻,辄为梅兄写真。水墨勾勒,不假丹青,只图抒写胸中逸气,根本谈不 到工拙。金冬心《画梅题记》有云:

    四月浴佛日清斋毕,在无忧林中,画此遣兴,胜与猫儿、狗子盘桓也。

    ⑥“心出家庵僧”,实在朴直得可爱。我每次乘兴画梅,亦正做如此想耳。有一回,我 效陆凯、范晔故事画了一枝梅,题上“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句寄赠友好。复信云: “如此梅花,吾家之犬,亦优为之! ”是终不免与猫儿狗子为伍,为之大笑。

    ⑦一张素纸,由我笔墨驰骤,我感到了“自由”。怎样把枝子画得扶疏掩映,怎样把疏 密浓淡画得错落有致,怎样把花朵勾得向背得宜,当然是大费周章,但是在这过程中我意识 到了“创造”的酸辛。有人说,画梅花要把那一股芬芳都要画出来才算是尽了画梅的能事, 这种说法可就不免玄虚了。华山一泉画墨梅题云:

    一枝常占百花先,信手挥来淡更妍。 独有清香描不到,几回探在玉堂前。

    ⑧要想描出梅花的清香,我觉得实在太难了。我只求能写出梅花的孤高,不要臃肿,不 要俗艳,就算是不唐突梅花了。

    ⑨时在严冬,大风凛冽,遥想江南梅树,不知春花也未?

    选自《益世报·星期小品》第二十二期,有改动

    【注】①龚自珍借文人画士“梅以由为美,直则无姿;以歌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 则无态”而“道其生气,以求重价”(《病梅馆记》),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 以致使梅花受到摧残,映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推残人才的丑恶行径;②餍:满足。

    1. (1) 循其迹·根据文章内容请你概括梁实秋与梅花缘分轨迹图,请填写完整。

    2. (2) 感其意·梁实秋所憧憬的“瘐岭邓尉”,他所向往的“江边一树垂垂发”之景是何光景? 它到底是怎样的梅花?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3. (3) 悟其人·梁实秋画梅赠友,结合好友的答复和梁实秋的反应,请你谈一谈梁实秋是一个怎 样的人?
    4. (4) 述其韵·插花艺术馆准备制作一件插花作品,展示给来访宾客,请你结合材料和示例,选 择一种花作为主要材料并简述选择的理由。

      选项:A 秋菊 B.莲花   C.芙蓉

      材料:中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直 至当代。中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 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极 具自然之真——依花草树木之自然生态,掌握季节之变化,又兼具人文之善——经济效用、 敦睦人伦、花卉德性。

      示例:我会选择兰花作为主材料。兰花虽长在偏僻之地,立于寒风之中,没有醒目的艳态, 没有硕大的花、叶, 却具有质朴文静的气质。“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独具淡雅 高洁之气,倘若你也向往蕙芷之美,不妨与先贤同频共振,感悟兰花不畏霜雪欺凌,坚忍不 拔的刚毅气质,以此自勉。

    5. (5) 通过以上阅读活动,我们发现阅读是最亲近的走进,但阅读还需策略,请你完成相关任 务。

      阅读 策略

      阅读材料

      阅读任务

      关注 人物 或事 物

      《儒林外史》 《骆驼祥子》

      ①结合名著主要人物 和典型事物,任选其一, 阐述该书书名的内涵。  

      关注 写法 和背 景

      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 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 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

      ——《朝花夕拾 ·无常》

      【创作背景】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  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   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 ·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  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

      ②《朝花夕拾》中常 有作者视角的转变,结 合作品内容及其创作背 景,分析该名著的写法 特色。

  • 1. (2024七下·新建月考) 阅读《在国外唱〈我的祖国〉》,完成下面小题。

    在国外唱《我的祖国》

    叶公觉

    ①我的儿子本是一位新生代的骄子,他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唱的歌曲,对我来说这些歌曲旋律夸张别扭,一点也不好听,有的甚至像说话一样,毫无音乐性,但儿子喜欢,我一向对他喜爱的歌不以为然。

    ②自从儿子出国以后,我发现他的爱好有了改变。从他发来的电子邮件中知道,他开始喜爱中国的山水画,常从网上下载反映祖国风貌的画片,而且也喜欢起一些老歌来,其中一首就是《我的祖国》。儿子在电子邮件中高兴地告诉我,他如今是每天口不离这首歌,越唱越觉得祖国家乡的可爱。

    ③我从小学时代起,就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但当初注重的是歌声的优美、旋律的舒展,对于歌词所描写的祖国的形象反而没有注意,大概因为一直生活在很小的生活范围内,对祖国的含意缺乏深切的理解吧?而今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歌唱《我的祖国》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感受。

    ④我和《我的祖国》的词作者乔羽先生有过一面之缘,那年他来我所居城市采风,我陪同他,与他同行的还有石祥、凯传。后来他还给我写过信,用毛笔写的,很潇洒的笔迹,我至今珍藏着。他待人很热情真诚。他给电影《上甘岭》写的插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美景,仿佛就是描写的我的家乡江南风光。“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写出了中国人民既好客又嫉恶如仇的民族性格。这首歌传唱几十年不衰,总是有它的道理的。如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我的一向不爱好老歌的儿子,也热爱起这首老歌来,可见它的魅力非凡。

    ⑤后来我也有机会去国外小住,在别人的国家里,语言又不能相通,每天除了看看华语电视外,只能读中文书聊解寂寞。有时也哼唱起《我的祖国》这首歌来。

    ⑥有一次华人聚会,会后有精彩的文艺演出,其中第一个节目就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唱的《我的祖国》,那身穿鲜艳丝绸中国服装的女留学生一开口就像郭兰英当年唱的那样声情并茂:“一条大河波浪宽⋯⋯”台下的人们似乎迫不及待地附和着唱起来:“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声音颤抖着也跟唱起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⑦歌声从台上的独唱渐渐变成了全场的合唱,在合唱声中,有鬓发斑白的老学者,有青春年华的留学生,有事业兴旺的企业家,有随夫留洋的伴读夫人,有侨居海外多年的侨界领袖,有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大家似乎忘了各自的身份,都以一个祖国的儿女的同样身份真心实意地唱着这首歌,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国,我们是唱着《我的祖国》成长起来的。歌声中,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美好祖国的山山水水,我发自内心地深情独白:祖国,我爱你!

    1. (1) 文章第①段先写儿子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唱的歌曲,作者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2. (2) “而今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歌唱《我的祖国》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其中“更深一层的感受”指的是什么?
    3. (3) 结合文章,请你分析《我的祖国》传唱几十年不衰的原因。
  • 1. (2024七下·新建月考) 阅读《邓稼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一)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①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②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③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④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⑤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⑥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⑦“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 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⑧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⑩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

    “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②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③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⑤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⑥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1. (1) 下面对选文(一)内容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2. (2)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 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 (3) 如何理解下面一句话的含义?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4. (4) 选段(二) 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何作用? 
  • 1. (2024·昆明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小事记

    肖复兴

    ①那天刮大风,很冷。快递小哥登门送快件,我刚开门,他把快件递我手里,笑着说了声“风太大”,立刻替我把门关上。我没想到他会有这样的举动,这让我心里一下子很暖。

    ②又一天,我去面包店,卖面包的是个年轻姑娘。付款时我大声地报着卡号,刚报出前几位数,她立刻伸出手指按在嘴唇上对我轻轻“嘘”了一声。然后扭过脸,示意我看看周围有很多顾客。她是担心别人听到卡号,好心替我着想呢。听我放低了声音,她调皮地冲我嫣然一笑。

    不知为什么,这两件小事轻雾淡烟般总在心头盘桓。不由自主又想起很多类似的小事。

    ④小时候医院的制药车间离我们大院很近,那里收购节节虫,一只卖两分钱。那时两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或文化宫公园的一张门票呢。晚上,我们一帮孩子绕着墙根儿捉节节虫。节节虫是一种黑乎乎的虫子,喜欢在晚上潮湿的墙根出动。我实在是太笨了,一连几个晚上一只都没捉到。院子里的节节虫被捉得差不多了,大家就跑到护城河边的老城墙下去捉,我也跟着跑去了。可整整一个晚上,我依然一只节节虫都没有捉到,灰溜溜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大哥哥走过来,悄悄把他瓶子里的节节虫倒了几只在我空荡荡的瓶子里,大哥哥笑着,眼睛亮晶晶的。

    ⑤我确实挺笨的,不只在捉虫子这件事上。我上高三了才学会骑自行车,一天上学歪歪扭扭地穿过胡同,把一个正在玩的孩子撞倒了。我赶紧下车,孩子的衣服都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我硬着头皮把吓哭的孩子送回家,找到他妈妈,耷拉着脑袋准备听凭发落。谁能想到,这位大嫂竞连声笑着对我说:“小孩子街上瞎跑总惹祸,你也别怕,没事儿。我家有缝纫机,待会儿把衣服补一下就好。”她麻利扯下孩子的衣服,手一扬让我快上学去。

    ⑥回北京当老师时,父亲刚去世,家里欠了一大笔债,我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拮据。不知校长怎么知道了,每年春节前补助我30元生活费。那时候,我每月工资42元5角,30元不是个小数目。四年后,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得稿费6元,这是我的第一笔稿费。消息传到学校后,校长找到我,说:“今年学校补助又该发了,听说你得了稿费,学校研究了一下,今年的补助就给你一半吧。”我谢了他。临出门的时候他笑笑鼓励我说:“____。”

    ⑦母亲病后,我给她订了牛奶,要每天傍晚到街对面的一家副食店里去取。我天天拿着空奶瓶去还瓶、取奶,和售货员很熟悉了,那是个胖乎乎的小姑娘。有天回家晚了,早过了小店打烊的点,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走到小店门前。门没关,虚掩着,我轻轻推开门,见屋里亮着盏灯。微弱的灯光下,小姑娘站起身来笑着对我说道:“您终于来了!我想着还是等等再等等,不然大娘明早喝不到牛奶了。”

    ⑧那天,我从医院出来,走到旁边的饭店想找张网约车回家,但又不会在手机上操作。旁边一个年轻的保安正忙着指挥进出的车辆,便想请他帮忙,嘴巴却嗫嚅着有些张不开。犹豫之间,没想到他竟笑着朝我走来,接过手机三两下就解决了问题。第二天,我又去了这家饭店,那位保安也还站在那里指挥车辆。看到我拿着手机,他轻车熟路接过去,依然不厌其烦帮我解决了问题。我谢了他,他笑了,笑得比我还腼腆。

    ⑨如今,像演电影一样,这些小事依依浮现在我眼前。也许,在露珠和珍珠之间,人们常常选择珍珠;在草萤和火焰之间,人们往往倾向火焰。但是,我常常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没有这样一件件的小事,你的一生还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吗?我一次又一次默默对自己说:小,是值得珍惜、是值得修为的。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 (1) 作者笔下的人物虽普通却形象鲜活,请说说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2. (2)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从修辞角度对第③段中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不知为什么,这两件小事轻雾淡烟般总在心头盘桓。

      ②请简要分析第⑤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麻利下孩子的衣服,手一让我快上学去。

    3. (3) 文章第⑥段写道:“临出门的时候他笑笑鼓励我说:‘。’”你觉得校长会对“我”说什么?请发挥想象,把校长对“我”说的话补写出来,至少使用一个成语。 
    4. (4) 第⑨段说“小,是值得珍惜、是值得修为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 (2024八下·信丰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楣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与艾草有关的几件事。
    2. (2)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3.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文中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某段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 1. (2024·杭州模拟) 阅读

    【甲】

        余闻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阖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踬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回:“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A)____?”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闳中,今恐木必有此会心者矣。

    【乙】

    苏城有南园、北园三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金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众议未定。芸笑曰:“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众笑曰:“诺。”众去,余问曰:“卿果自往乎?”芸曰:“非(B)____ .安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阖雇之而往?妾先烹调端整,到彼处再一下锅,茶酒两便。”余曰:“酒菜固便矣,茶乏烹具。”芸曰:“携一砂罐去以铁叉串串罐去其悬于行灶中 , 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余鼓掌称善。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

    (节选自《浮生六记》,有删减)

    【注释】①芸:沈复的妻子,陈芸。②阖:为何不。③踬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④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1. (1) 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觅螳螂蝉蝶之

      【课内迁移法】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桃花源记》)

      对花

      【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文推断词义。

      无意味

      【查阅字典法】①死。②断绝。③不同,区别。④非常,根本。

       (填序号)

      众咸

      【参考成语法】老少

    2. (2) 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携一砂罐去以铁叉串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

    3. (3) 请你结合加点字赏析【甲】文划波浪线的句子。
    4. (4) 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且用法灵活。请根据语境,从“乎”“耳”“也”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语气词还原到文章的(A)(B)处,并说明理由。

      (A) 处填  ,理由: 。

      (B)处填 ,理由: 。

    5. (5)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一部自传体笔记小说,共六卷,【甲】【乙】两文都选自卷二《闲情记趣》。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入选的原因。
  • 1. (2024·杭州模拟) 阅读

    琢磨

    揭方晓

    ①寒气一阵紧似一阵,将小城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②可逼仄的酱卷深处,李八爷并无压抑之感。他如往常一般,悠然自得地烤着火、着茶。手中的茶杯,茶水浅了又续,续了又浅;炉中的炭火,暗了又明,明了又暗。眼看得续水三五回了,添炭七八次了,顾客却仍旧没有上门。

        ③没人上门就没人上门呗,李八爷不急,亦不恼,始终悠然自得。和他一样悠然自得的,还有杯中温润的茶水,还有炉中热烈的炭火,还有这条遇仄的巷。背巷从来无酱。不管是生抽、老抽这样传统的酱油,还是芝麻酱、甜面酱、豆瓣酱这样层出不穷的鲜美调味品,统统没有。无酱,却有名,在这座小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条小巷的人端的都是“金饭碗”“银钵钵",家家户户都是金银匠,熔、敲、压、拉、剪、刻、磨,一通神出鬼没的操作,像变戏法般,金灿灿的戒指、沉向句的手镯、银闪闪的项圈横空出世,给美丽的女人以精致,给康健的男人以华贵,给悠长的日子以精琢细磨。

        ④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承自祖辈,最是精湛。他常骄傲地吹嘘,说自家祖辈曾给王府打过金银器,某某王妃,又或是某某公主,她们戴的头、风冠、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耳环、耳钉等一众金银饰品,全是白家祖辈精琢细磨出来的呢。这话,半真半假吧。可凿巷一半的金银匠是他的徒弟,另一半是他的晚辈后生,这可是实打实的,不虚,不假。可以说,在这条巷子里,李八爷就是手艺出神入化的神一般的存在。

        ⑤不过,那是过去了。

        ⑥现在这条巷子冷清多了。敲打声、淬火声、焊接声,仿佛只是一转身,就突然没入了泥瓦间,没入了堂榭里,再也找不回来。时代在发展,女人们、男人们越来越喜欢成品金银饰,嫌手工打制的金银饰粗陋,不时髦。顺天应地,李八爷的徒弟们、晚辈后生们,一个个都闯出了酱巷,在小城繁华大街、热闹卖场,开了一家又一家金银珠宝店,专卖黄金珠宝成品,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⑦李八爷对此极为不屑:“手艺人,哪能不靠手艺吃饭?”

    ⑧“手艺人,怎能成了买卖人?”

    ⑨【甲】“手艺人、不能这样没有出息呀!”

        ⑩李八爷一口一个“手艺人”,显然,他对自己“手艺人”的身份极为看重,觉得这是他一生最闪亮、最完美的标签。

         ⑪ “真不靠手艺吃饭了!”

    ⑫“手艺人也得养家糊口哇!”

    ⑬“金银匠卖成品金银饰,怎就没出岛?”

    ⑭徒弟家旺心中不服,经常这样嘀咕着反击。

         ⑮家旺惦记着师父咧,.多次上门要李八爷去他店里“坐堂”,啥事都不用管,只要坐在那里就行。他知道,师父李八爷的名字,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是一等一的手艺,是一等一的信誉,是一等一的分量。只要他在,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

         ⑯李八爷直接拒绝:【乙】“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

         ⑰家旺气恼,暗自嘟囔:“都啥时代了,机器化大生产不比你那敲敲打打强?真是老顽固,老固执,老守旧,老执拗,老拘泥,老榆木疙瘩,老秤碗子。”

         ⑱李八爷耳朵贼精,好似听见,回首怒斥:“说啥嘞?”

    ⑲家旺一脑门的汗,支支吾吾,撒丫子逃远了。

         ⑳眼见没客人上门,李八爷索性搬出小天平、拉丝板、拉丝钳、嵌槽、焊枪、印泥、喷枪、卅埚这些“老伏计”,打细微如1克的项链,拉粗壮如120克的手链。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重重何俗”。总之,精美绝伦。

         ㉑面对自己的杰作,李八爷心中无喜,亦无悲。只打量片刻,便将这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付之一炬,熔为红彤彤的汁水。待其冷却成金块,再费尽心机琢磨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循环往复,乐在其中。

         ㉒邻居罗寿来无聊,一直在旁边看着,笑得跌倒,,李八爷亦笑得灿烂。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孩子般快乐,哪里还有什么寒气哟。

         ㉓“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好几里远的家旺,没来由的,心中倏地一紧。

    1. (1) 【小说·梳理情节】

      请从李八爷的角度概括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2. (2) 【小说·赏读语句】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句。

          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

    3. (3) 【小说·把握形象】

      班级同学想将本文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请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从重音、停连、语气等角度进行朗读设计,并阐释设计理由。

          【示例】"金银匠卖成品金银饰,怎就没出息?”

      朗读设计:“怎就”重读,“怎就没出息”连读,并且语调上扬,读出强烈反问的语气。

          设计理由:这样设计,更能展现家旺对师父李八爷固守金银手工艺而轻蔑买卖人行为的不满,也更能体现家旺作为新一代金银匠在时代洪流中顺天应时,敢于闯荡,敢于转变思想、寻找新出路的形象。

      我选  句,朗读设计: 。

      设计理由: 。

    4. (4) 【小说·分析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往往别具匠心,试分析徒弟家旺在小说中的作用。

    5. (5) 【小说·探究主题】

      如果用下列AB两句话中的一句来概括小说的主旨,你会选择哪一句?请结合小说题目和故事情节说明理由。

  • 1. (2024·杭州模拟) 阅读

    【材料一】

        造字从家形开始,这没问题,树木就画成·,水流就画成,不能熄灭的火就画成 乌兽虫鱼比较麻烦,但照画。然而看似眼花 liáo①____乱的眼前世界,原来这么经不起这样深耕密植的摹写,原来我们肉眼可见的世界,较之于我们的思维,显得如此单薄而且疏阔,(a)我们好多重要无比、非想非说非写不可的东西原来都不成像在内眼见的世界之中。

        除了众多难以捕捉的抽象概念之外,在原先具象摹写的世界里也一定有新的麻烦跑出来,那能是县事物的再分割和细腻辨别的问题。

        语言怎么解决这样的困境呢?让我们回想一下。事实上,用声音而不是线条造型来命名的语言根本就没意识到如此的断裂困境,管你具象抽象,管你要怎么进行细部分割,它一视同仁赋予一个独特的、不和他者混淆的声音就行了,非常简单方便。大约所有的文字系统都在这阶段转了向,古埃及尤甚是先走上这条路的先驱者之一。今天,我们在纸莎草上面看到比方说一只美丽的鸟子,可能只代表了一个类似a的发音,和任何翱翔于尼罗河上的禽类一点点关系也没有,那种以为可以看图说话、想卖弄点小聪明的人会死得很难看。

        这里,中国文字还是有志气些,不屈服地留在实像世界中继续拼搏,其结果便是甲骨文中特别“肥大”的会意字和指事字。几乎每一个字都像一幅画,一个来自极细腻观察和极惊人想象力的创造成果,值得一个个用画框框起来存留观赏。

        但如此一个一个拼了老命造出来的字,却也说明了中国人还没找到一个更方便、更一劳永逸的大量造字方法,毕竟,不这样不算真正解决了困境。

        中国人对造字的最终解答,就是形声字的发明和使用。

    (唐诺《文字的故事》,有删改)

    【材料二】

    在汉字中,形声字是最常用的造字方法。根据统计,汉字中有将近90%的形声字。

        许慎先生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壁(pì)相成。”形声字可以一分为二,一半是形符,一半是声符,形符表达汉字的意义,声符提示汉字的读音。

        什么是形符呢?请看“溪、江、河、湖、海、洋”这几个字,它们表示大大小小不同的水系,都和水有关,因此都用“水”作为形符。“以事为名”,事是事物,也就是形符所表示的内容,“名”指汉字,“以事为名”指形声字以形符为基础来造字。

        声符表示汉字的读音。形声序的符和这个字的读音很像,但不是完全相同,就像给读音打个比方一样。还以“溪、江、河、湖、海、洋”几个字为例:(c)“溪、湖、洋”的声符是什么?分别是“奚、胡、羊”、声往和形声字的读音一样,“江、河、海”的声符是什么?分别是“工、可、每”、声符的读音和形声宇不太一样。

    (整理自某知识分享博主)

    【材料三】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②____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利哈乔夫《论教养》)

    1. (1) 小文摘抄资料时有所疏忽,请你填空或纠错。

      ①补全汉字或拼音

      ②(a) (b)(c)三句划横线的句子存在一处标点使用不当的情况,请你修正并说明理由。

    2. (2) 小文阅读【材料一】后有感:“汉字那么美,那么好,仍然存在不少困境。”请你协助概括汉字发展的困境。

    3. (3) 唐诺指出:*中国人对造字的最终解答,就是形声字的发明和使用。”小文认为他的论证缺少具体实例,需要完善、请你协助。

      ①借助【材料二】进一步理解形声字,完成卡片中的填空。

      ②下面哪张卡片最适合作为实例来完善唐诺的论证?说明理由。

    4. (4) 以下是小文阅读【材料一】并结合课内所学制作的“论证方法妙用示例卡”,请你参照示例,结合【材料三】补全第二张妙用卡中【甲】【乙】【丙】【丁】四空。

      论证方法妙用示例卡

      比喻论证法

      【甲】论证法

      《精神的三间小屋》将处理喜怒哀乐比做“洒扫庭院”。唐诺在(文字的故事》中提及会意字和指事字,将单字比作“一幅画”。

      《论教养》【乙】

      唐诺在《文字的故事》中【丙】

      增强语言形象性,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两种造字法的美妙与繁杂。

      【丁】

    5. (5) 形声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了汉字表意的困境。由字及人,我们又将如何突破人生困境呢?寻找你心仪的形声字,结合形符及声符,说一说它对你突破人生困境的启示。

      备选字:路、悟、赢…

  • 1. (2024·钱塘二模) 阅读

    写家

    刘建超

        在老街,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

        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

        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

        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茸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下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

        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

        有人请出“李半街”。“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字。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

        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挪输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你也来两笔。”

        高德位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

        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

        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

        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

        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笔墨纸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

        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

        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历来分文不取,从不间断。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钱贴补家用。

        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惹同行吗?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

        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毕伍是洛城一位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他的言行便骄横轻慢。

        高德位也不言语,将毕伍所送礼品掷之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到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

        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

        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

        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

        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市井·人生】高德位的一生与笔息息相关,请你结合文章,梳理他的人生故事,仿照示例,完善下列导图。

    2. (2) 【市井·人名】文中的名号饶有趣味,请你结合文章与链接材料,分析“李半街”的命名用意。

          【链接材料】外号与人物言行举止、性格形象等关系密切,不仅鲜明地折射出民风民俗,而且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3. (3) 【市井·人心】小说结尾颇有韵味,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市井·人情】高德位仙逝后,老街人想在他的墓碑上刻一句墓志铭。请你帮助撰写。
    5. (5) 【市井·人物】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你认为课文或教材名著中谁还可以被称为“家”?请你从下列选择或另写一个人物,为他/她颁一个关于“家”的称号(如写家),并结合人物事迹阐述理由。
  • 1. (2024·鹿城) 阅读

    做一个穿皮鞋的人

    鲍尔吉·原野

    我在麻黄堆上玩耍时,发现家属院走过来一个穿皮鞋的人。我放下钢叉,穿鞋,追随其人而去。

    麻黄即麻黄渣,如褐色的松针,气味绮靡腐败——家属院的人从制药厂买来,晒干作燃料用。我们在上面攀爬作耍,叉起散扬,一切做法都获主人满意,因为风干得快。而光脚在上面践踏,暖如酒糟。那时,哪一家卸下高如屋庐的麻黄,都让人雀跃而喜。

        穿皮鞋的人不理会麻黄,往小卖店走去。他难道不喜欢这么有趣的游戏吗?

    我尾随。以前见过穿皮鞋的人,但这人的皮鞋高级,黑而亮,走在小卖店的砖地上,“咔、咔”,步子很慢,声音沉着清晰。卖货的女人全都停止了谈话,从栏柜里探头看这双皮鞋。“咔、咔”,他停下来,把架上所有的货看了一遍,说:“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

    两个女人抢着把搪瓷缸子放在玻璃柜上,两个,上面画着鸳鸯。这缸子能盛一斤开水。

    “请把……一下”,这是多么好的句式。后来,我曾在军工厂的旧仓库里练过这句话,然后递上两个一模一样的缸子,只是脚下没皮鞋。我把两块扁平的鹅卵石绑在脚底下,在仓库的轧钢板上走,“咔、咔”,停下。“请放回去”,后一句也是穿皮鞋那人说的,售货员赶紧把大缸子放回去。

         “咔、咔”,我脚下的鹅卵石没走几步就脱落了,而且走起来不合脚。穿皮鞋的人看起来双脚非常舒服。他沿着昭乌达路一直往北走,路过体育场和回民商店,步履始终“咔、咔”,比钟表还准。我对这种节奏心仪,踩着同样的点儿,当然是走在他后面。

         “请把……一下”,我边走边在心里背诵他说的话,这话很像后来演的罗马尼亚电影的台词。小卖店的女人哪听过这个,吓成那样。他的皮鞋边缘沿脚踝露出灰袜子,鞋带系成横式,而非交叉。

    力量传到前脚掌时,皮鞋很自然出现一些褶,随即消失。当皮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楼房、马路牙子和桃花都显出意义。意义是它们和“咔、咔”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突然,我想到了“理想”这个词。老师无数遍追问我们有没有理想,有,当然有,只是还没有遇上。当飞行员和农艺师都是当年骗老师的。今天我终于可以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这不是理想是什么?如果不是,我能够从高高的麻黄堆上跳下、追随他走到遥远的向秀丽商店吗?再往前,就是发电厂了。

    皮鞋是什么?威严、沉着,当然还闪亮。主要的是其“咔、咔”和我内心的节奏形成一致。我一定要穿皮鞋。为此,我走遍了赤峰的所有商店,那些皮鞋都太大。后来在直家大院边上的商店发现一双为我而备的皮鞋,深褐色,14元。我向我妈痛陈必须穿皮鞋的理由,要来14元,飞跑到直家大院,交钱、试鞋(鞋有一股陌生的气味,而系鞋带使我激动得手忙脚乱),走两步,小。再走,脚疼得不能忍受。

    原来皮鞋不是人人都能穿的。没有皮鞋,那些高级的话都没地方用了:

        ——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

        一请放回。

        我把皮鞋放在商店的栏柜上,回到家属院的麻黄堆前,继续跳踉作要,心中怅然:我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

    (选自《白银的水罐——鲍尔吉·原野散文》)

    梳理探究任务单

    【探究任务】如何理解从“做一个穿皮鞋的人”到“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的心路历

    程梳理角度一:皮鞋的“咔、咔”声

    以前见过穿皮鞋的人,但这人的皮鞋高级,黑而亮,走在小卖店的砖地上,“咔、咔”,步子很慢,声音沉着清晰。

    “咔、咔”,他停下来,把架上所有的货看了一遍。

    我把两块扁平的鹅卵石绑在脚底下,在仓库的轧钢板上走,“咔、咔”,停下。

    “咔、咔”,我脚下的鹅卵石没走几步就脱落了,而且走起来不合脚。

    他沿着昭乌达路一直往北走,路过体育场和回民商店,步履始终“咔、咔”,比钟表还准。

    当皮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楼房、马路牙子和桃花都显出意义。意义是它们和“咔、咔”有一种神秘的系。

    皮鞋是什么?威严、沉着,当然还闪亮。主要的是其“咔、咔”和我内心的节奏形成一致。

    梳理角度二:____

    ……     ……

    梳理角度三:“我”对皮鞋心理认知的变化

    今天我终于可以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

    我一定要穿皮鞋。

    原来皮鞋不是人人都能穿的。

    我把皮鞋放在商店的栏柜上,回到家属院的麻黄堆前,继续跳踉作耍,心中怅然:我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

    1. (1) 细读“梳理角度一”内容,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梳理角度二”从下面哪个角度梳理,能更好完成探究任务?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A.那人脚上皮鞋的样子 B.那人说话的句式

    3. (3) 根据“梳理角度三”,联系全文,探究“我”回到家属院麻黄堆前跳踉作耍时心理“怅然”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 (4) 文中“我”对皮鞋的心理认知发生了陡转,“陡转”是叙事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手法。结合备选名著中的“陡转”情节,赏析其表达效果。

      [备选]     A.《西游记》(如孙悟空被逐出师门)

      B.《简·爱》(如简·爱从桑菲尔德庄园出走)

                C. 自选教材中涉及的名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