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丰城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节俗,赛龙舟往往被视为“救屈原”的象征。南朝《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但自隋朝开始,就不断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怀疑。到了现代,闻一多在《端午考)等论文中,认为赛龙舟是以龙为图腾的古代越民族,在年复一年的竞渡活动中形成的。

    ②而随着社会发展,龙舟的“龙”成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象征。鼓声起,龙舟发,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传达着一个共同的朴素愿望:期盼未来的美好生活。崇尚集体协作的龙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粘合剂”,将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集聚在共同的文化轨道。

    (摘编自《赛龙舟,从两千年前乘风破浪而来》,《中国青年报》2022年6月2日)

    材料二:

    ①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24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中,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这正是广东龙舟雕刻工作室张伟潮的龙头作品。雕龙头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手工制作龙头需要经历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抛光、裱漆等十多道繁琐工序,花费的时间短则一周,长则十来二十天,但是前期的功夫常常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②2020年,“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张伟潮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说:“龙舟技艺并非一时一刻可以学会的,但是要对龙舟产生兴趣。从小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认同,这才是我们的根和魂。”

    (摘编自《龙船头背后的匠心传承》,《潇湘晨报》2022年6月1日)

    材料三:

    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且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摘编自《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传承历史中》,《淮南日报》2022年6月1日)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龙舟文化有哪些内涵。
  • 1. (2024七下·丰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滚烫的冰雕

    ①在部队当兵的小儿子又快半年没有消息了。这天晚上,母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坡,她的小儿子和战友们在山坡上睡着了,怎么也喊不醒。山上山下一片冰雪的世界,而他们所躺的这一片山坡却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这个白雪皑皑的山坡在地图上被标定为1071.1高地,位于朝鲜半岛长津湖地区的最南端。

    ②这一天正是农历大雪。受到重创的美陆战1师终于等到了南撤命令,1071.1高地成为陆战1师南撤的最后一道屏障。

    ③志愿军只能向1071.1高地派出了一个营的阻击部队,而这个营留给教导员欧阳云逸的满打满算也只有百十号人。命令下来后,欧阳云逸立即带领队伍向目标高地穿插前进。

    ④寒风吹拂着大地上的积雪,道路上雪深及膝、崎岖难行,走起来非常费劲。军、师首长的命令非常明确,尽全力以最快速度抢占目标高地,绝不放美国人逃过去。此时食物极度匮乏,饿了的时候,战士们就从怀里掏出几个土豆。这些土豆都是煮熟了的,可在眼下早已冻成了冰疙瘩。整整一个白天过去了,不多的食物也已全部吃光。暮霭渐起的时候,欧阳云逸带领部队占领了阵地。

    ⑤刀削斧砍般的寒风刺穿了战士们单薄的衣裤,使他们饥寒交迫的身体变得麻木,变得僵硬。部队都蹲在堑壕里,没有一个人要去躲避冰雪寒风,他们都在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⑥“都找……找吃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欧阳云逸僵硬的喊声在凄厉的风雪中回荡着,一瞬间就飘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战士们抓起身边的积雪往嘴里送,吞咽积雪能让他们饥饿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满足。

    ⑦雪下得好像小了些,但是刺骨的寒风却更加猛烈。欧阳云逸害怕部队睡着了,他知道在这样严寒的夜晚,一旦睡着就再也起不来了。他喊叫着:“坚持……同志们,我们要像钢钉一样钉在这个阵地上。”他声嘶力竭的声音响在每一个战士的耳边,伴随着一阵阵猛烈的寒风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⑧一个战士挤在欧阳云逸的身旁,暗夜中他的脸上是一片神往的表情:“还是我们江南好,没有这么……冷。”他的目光极力望向前方的黑暗,透过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黑漆漆的夜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江南,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头,桂花的芬芳漫天弥漫着飘到了他们的身旁。他张大了鼻孔和嘴巴,贪婪地呼吸着……

    ⑨没有枪声,没有喊声,也没有黄蜂般飞舞的手榴弹弹雨,这种安静过于反常,让美军将军史密斯有,点莫名其妙。当史密斯的部队终于小心翼翼爬上了山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⑩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百十号人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1师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他们就那样趴卧着,每个人的武器都已冻结在自己的手中,而每个人脸上又是那样的神态端详。

    ⑪史密斯也被这一幕景象震撼了。这就是一直与他们鏖战的中国军队?就是层层包围着他们、一波又一波不断向他们进攻的中国人?他们为什么如此顽强,为什么具备着如此非同寻常的意志力?他们的身体虽然被冻成了冰雕,可他们的战斗意志却像连续击发后的枪管,炽热、滚烫。

    1.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第⑩段对志愿军战士成为冰雕进行了刻画,其用意何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 1. (2024七下·丰城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军

    ①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②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

    ③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孩子帮着麦收。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多年后忆起,脑海总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

    ④割完麦子就是拾麦穗。拾完后,地不急着耕,要空上一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⑤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娘心中有数,说不够火或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⑥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万物明朗。一屉热腾腾的馍放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

    ⑦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在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⑧农村人对粮食是祭拜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仿佛是在天地间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⑨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吃饭时不能敲碗,不能吧唧嘴。

    ⑩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自家人吃,还留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连粮食的那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⑪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或家里来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 “正”字,欠几瓢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⑫我弓着腰护着瓢,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⑬后来我到城里,不再种粮,但也把对粮食的这份情义一点点讲给我的孩子听,并带他们回乡下体验种粮的不易。我给孩子们立了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

    (摘自2020年9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选文详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3. (3) 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请赏析句子)

      ②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请赏析加点词语热乎乎的作用)

    4. (4) 标题“粮食要到肚子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1. (2024八下·丰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远行

    李森祥

    ①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②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③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神情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④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⑤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⑥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的脸上瞟。

    ⑦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⑧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⑨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⑩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⑪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⑫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⑬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⑭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⑮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⑯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⑰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了还是开始遥了……

    1. (1) 从“我”征兵体检合格到出发参军,母亲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文章第⑧段写了“儿时的我”和“现在的我”,这两个“我”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3. (3) 本文主要写人物,却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4. (4) 请你简要说说对末尾段加点字“远”和“近”的理解。
  • 1. (2024八下·丰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氧化碳十飞轮”中的储能密码

    肖溪树

    ①减碳路上,储能产业十分火爆。诞生于四川德阳的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无疑是我国实施“双碳战略”的一道亮丽风景。“温室气体”如何储能?“代步的轮子”也能储能?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②一说到储能,我们往往会想到电池。没错,电池就是一种储能装置,通过充放电来完成能量的存与取。储能的方法有很多,用电池储能通常被称为电化学储能;利用二氧化碳储能属于压缩气体储能中的一种,与压缩空气储能同属于一个大类。

    ③也许,你听说过压缩空气储能,但没有听说过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因为将二氧化碳应用于储能行业的案例并不多见,东方汽轮机公司启动的新型二氧化碳储能示范项目在全球尚属首例,2023年4月,我国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正式将二氧化碳储能列入其中,

    ④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储能呢?所谓二氧化碳储能,是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工质进行充放电操作的储能方式。也许有人会问,与压缩空气储能相比,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有哪些优势呢?

    ⑤储能的意义在于吸纳电网低谷时的“弃能”,在用电高峰时回馈给电网或者供给用户使用。对于压缩气体储能来说,储能介质在整个过程中只存在温度、压强等状态的变化,而不会发生化学方面的变化。

    ⑥这里所说的状态变化,一般是指气液状态的变化。我们知道,二氧化碳的临界点为7.39 MPa和31.4℃,空气的临界点为3.77MPa和-140.5℃。这说明二氧化碳到达临界点要比空气容易得多,并且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具有许多优良的特质,如黏度小、密度大、导热好等。在相同状态下,二氧化碳的储存密度要比空气高。因此,二氧化碳储能就被提上了日程。

    ⑦那么,二氧化碳储能的原理是什么呢?二氧化碳储能作为一种物理储能方式,就是将低谷电、弃风电、弃光电等不易储藏的电力储存在压缩二氧化碳中,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分子的内势能。当用电高峰到来时,再把高压二氧化碳的分子势能释放出来做功发电,从而改善电力的供求关系。

    ⑧在德阳“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现场,一个巨大的柔性气仓十分引人注目。这个气仓可以容纳25 万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态二氧化碳一旦被压缩为液态二氧化碳,体积就会缩小到原来的1/300,被储存在耐压的储罐里。具体的循环操作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即储能过程和释能过程。

    ⑨这里所说的“飞轮”,是指飞轮储能中的“飞轮”。它要比传统的“车轮”结构更复杂,技术含量也更高。飞轮储能也叫“飞轮电池”,其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所拥有的惯性来储存能量。飞轮储能装置实际上是一套“电能一动能一电能”高效转换的技术系统,主要由转子系统、电机系统和电力电子装置三大部分构成。转子系统的作用就是储存能量,电机系统的作用就是进行能量转换,电力电子装置的作用就是提高飞轮储能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⑩转子系统作为飞轮储能装置的核心部分,一般采用磁悬浮的结构设计,让飞轮辆子在真空腔体内工作。这样可以减少运行中的能量损耗,以保证飞轮的转速。那么,飞轮储能装置是如何进行储能和释能的呢?

    ⑪简单来说,飞轮转子在储能时提速,在释能时减速,从而完成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具体来说,充电时,电机相当于电动机,可将电能转换为动能储存起来,表现形式就是提速;放电时,电机相当于发电机,可将动能转换为电能对负载进行释放,表现形式就是减速。

    ⑫飞轮储能作为一种物理储能技术,对环境极为友好,其能源效率高达 85%~95%,这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飞轮电池”是一个靠谱的“能量银行”。

    ⑬“二氧化碳十飞轮储能示范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二氧化碳储能和飞轮储能技术已经进入工程化应用的新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⑭无论是二氧化碳储能,还是飞轮储能,都属于绿色环保的物理储能技术,其本身不消耗化石燃料,也不会产生有害废物,因此是名副其实的清洁储能技术。

    (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2期)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与本文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3. (3) 飞轮储能有哪些优势?
  • 1. (2024九下·官渡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折耳根的芳香

    皮敏

    ①布谷鸟从头顶的天空掠过,叫声高远而悠长。香椿把积攒了一冬的力量与热情,摇晃在崖壁、坡顶上。对于世代生长在川东北村庄的人们来说,笃定地确认春天的到来,大多有赖于春冰的融化、鸭子嘎嘎跳下水,以及在田埂和山岗游走的当口,眼里突然烧进来的一串如火如霞的植物。这种能佐食入药的物种,我们这些粗糙的毛头小孩,最初并不知道它们的妙处。怎么瞧,它们都与我们长在脑袋两侧的耳朵相去甚远,可村里的老人们偏偏要把它们唤作——“折耳根”。

    ②“去撬折耳根了”“大雁坡好多折耳根,快来哦”……这些顺耳的声音在空中一路颠簸,最后撞入我们的耳蜗。我们接住大人递过来的器具,呼朋引伴,一窝蜂地挎着篮子、背上背篓出了门。那些赭红的植物就像神秘的引线,一路扯着我们的脚丫。我们上山、下山,再上坡,再下坡。走着走着,我们也像那些赭红的植物一样,散落在田间地头,东一个,西一个,弯着腰的,低着头的,趴着身的。我们只管走走停停,打打闹闹,仿佛那些春日是平白溢出来的——是多余的赠送。

    ③至于采在我们手中的植物的最终命运,它们是否算得上村庄的一道美食,我们并没有多去关心。我们一只手捏着它们,抚着它们的茎叶,探寻它们深埋土里的根。然后扶着它们的叶和茎脉,连同呼吸到第一口气的泥土,一并扯出来、撬出来、拱出来。然后,我们的筐里篓里,就不只是赭红了。很快有了白,一掐就破的白;也有了粉,低首含羞的粉;还有了青,天蒙蒙亮时云朵的青……它们就那么相安无事地共存于那些植物的同一枝叶上、茎上、须上。背篓里,折耳根的芳香越来越浓,不知不觉间,黄昏的幕盛大而宁静地张开。我们干脆一屁股坐在那些芳香的一侧,把头仰起来,任万千条金灿灿的光线在我们周围不动声色地铺开。

    ④此时,我们的小名被长辈们隔着一个坡喊上一嗓。我们往背篓里瞧,内心掂量这收获足以对得起一下午的时光,就放开手脚,只管嬉笑、追逐和玩闹了。丢了器具,放了篓筐,去田里摸鱼,沿着沟渠穿梭奔跑,玩捉迷藏,或比谁的水漂打得更多。我们就这样行走在如烟的金色里。

    ⑤玩乐之后,便要将折耳根送回家中。择去它们的根须,用清水洗过,而后切成齐整的段,撒上盐,再淋上酱、醋和油辣子,搅拌匀净,一道可口的下饭菜便成了。有时贪玩回去晚了,外婆担心安危,免不了要沉下脸斥责一番。外公那时身体尚无大碍,只是他的喉咙里似乎常年烧着一锅沸水。这种时候他总乐呵呵地跳出来解围。他探出双手,嘴里啧啧有声,把我一下午的成果从背上或臂弯里利索地取下来,笑呵呵地揽在怀里,仿佛揽着一个娇嫩的孩子。外婆或许看出了外公的心思,她不再言语,神色轻松下来。还没到开灯的时候,就着房顶亮瓦里挤进来的最后几缕光线,外公精瘦的身体开始围着那些植物转,腾挪移转间,那些植物经过油盐酱醋和葱蒜的加持和浸润,鲜亮起来,大大方方摆在了灶沿上。

    ⑥灶膛里的火才引燃,晚饭离煮熟尚需一段时间,但我们已齐齐举了箸,立于灶边,开始提前享受折耳根的美味。它们当然也是可以放进锅里和粥一起煮烹的,那是另一种无法拒绝的气味,是一种又软又轻的香。那种轻软的味道,经过火的锻造,可以深潜进米粒里。但外公似乎更偏爱简易的吃法。那些植物在他嘴里,发出清脆的声响。随着嘴角的翕动,我看见外公的脸庞在黑暗中发出晶莹的光来。

    ⑦我坐在外公的目光里,也学着他,翁动嘴角,细细咀嚼,把自己笼罩在折耳根的芳香里。村庄的夜幕正在降临,外婆埋下身子,在灶后拾起又一把干爽的柴火。我默默地等待着外婆抬起头,等待着灶火照亮她脸庞的那一个温馨的瞬间。而那时,那些春天的植物香,还弥漫在我们周围,久久不肯消散。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 (2) 请简要分析第①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眼里突然进来的一串如火如霞的植物。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笑呵呵地揽在怀里,仿佛揽着一个娇嫩的孩子。

    4. (4) 阅读小贴士,并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省略号的作用。

      【小贴士】

      省略号的用法:A.列举的省略 B.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C.说话时断断续续

    5. (5) 文章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而那时,那些春天的植物香,还弥漫在我们周围,久久不肯消散。”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弥漫不散的还有什么?
  • 1. (2024·湖北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不要那么早吵醒太阳

    ①“爸爸,明天我一定会比太阳起得早,相信我!”

    ②女儿临睡前,一再向我保证。满脸的兴奋,扯动着心里的一份激动,仿佛明天早上将要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似的。

    ③她想比太阳起得平,是因为她的心底藏着一个小小的“阴谋”。

    ④在外地工作的妻子刚刚跟我透露了女儿的这个小小的“阴谋”:她只是想在父亲节的早上,为你做次早餐。

    ⑤女儿只有八岁,却是少有的乖巧懂事。和她妈妈煲“电话粥”的时候听她妈妈说起明天是父亲节,她妈妈问她准备送给爸爸什么礼物。她想了半天,才想到了这个“惊天动地壮举”。

    ⑥我看到她背对着我,偷偷地给闹钟定好时间,然后如释重负一般对我说:“爸爸晚安。”

    ⑦“晚安。”我为她盖好被子,然后坐到电脑来旁,继续构思我的小说。小说的情节进展得很顺利,不知不觉天已经紫蒙亮。我想我必须要唾下了,我要让女儿的“阴谋”得逞。

    ⑧我把面包和款好的鸡蛋放到了案板上,把暖瓶里装满开水,奶粉和糖也放到了她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我想尽量让她的早餐做得容易些。然后,我小心翼翼地躺到她身边,就听见她在那里打着哈欠,轻轻地自言自语:“差点儿睡过头。”然后看见她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拿起闹钟,将它关闭。

    ⑨她蹑手蹑脚地在厨房里忙活着,尽量不弄出声响。我知道,她做的这一切,都只是想让我多睡会儿。我看过她最近写的几篇日记,几乎每篇都写到了我。她写道:“爸爸又熬夜写小说了。每天忙到很晚,第二天又要为我做早餐,送我上学,爸爸真辛苦。”她写道:“爸爸,你都瘦了。我还是喜欢胖乎乎的你,喜欢叫你大肚子爸爸。”

    ⑩我还喜欢她作文里的那个开头:我的爸爸肚子很大,我嘲笑他,他却说他装了家国天下;我的爸爸腰很粗,我吻笑他,他却说他腹有诗书气自华。

    ⑪记得有一次,女儿突然像个小大人似的,一本正经地问我:“如果有一天我们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会变成什么呢?”我说我会变成一朵云,她便嚷嚷着说她也会变成一朵云,跟我做伴;我说我会变成一棵草,她就说她要变成一滴露水,给我洗脸;我说我要变成一棵树,她就说她要变成树上的鸟,给我挠痒痒。

    ⑫女儿在厨房里忙活了很长时间,等她把早餐弄好,太阳已经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了。她这才对着我大喊:“爸爸,该起床啦。”并且不无炫耀地嚷嚷着,“今天我比太阳起得早。”其实每一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我都会早早醒来,但今天我必须躺下,今天,我不要做那个早起的人。

    ⑬“是啊,比太阳起得早。”我伸着懒腰,应和着她。“可是,你应该早点叫醒我。”我故意“埋怨”她。她说:“我不想那么平吵醒太阳,我想让爸爸多唾会儿。”在女儿眼里,我是她的太阳。在我眼里,女儿是我的太阳。我们互相照耀,彼此温暖。

    ⑭“爸爸,今天我学会做饭了,明天就能学会洗衣服,妈妈不在身边,我也能照顾你。”这是女儿给我的,最好的父亲节礼物!

    ⑮我推开窗子,看到的是多么美好的早晨啊!窗外的树叶上,露珠还在酣睡,一时半会儿还没有醒来的意思。一切都是那么安谧、幸福,包括窗沿上慢慢爬着的小虫,仿佛都是有节奏感地在扭动腰身,我似乎听到了它们在轻轻地哼着某支欢快的曲调。

    ⑯这么小的屋子,这么小的窗口,却是我浩瀚如海洋般的世界。

    1. (1) 阅读文章,将情节内容补充完整。

      时间

      女儿的“阴谋”

      我的“配合”

      “父亲节”前夜

      比父亲早起,为父亲做早餐

      A:

      “父亲节”早上

      B:

      伸懒腰,假装埋怨,应和女儿

    2. (2) 请赏析⑤段语中加点的词语。

      她想了半天,才想到了这个“惊天动地壮举”。

    3. (3) 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⑬段中画线句子。

      在女儿眼里,我是她的太阳,在我眼里,女儿是我的太阳。

    4. (4) 文章第⑪段“我”和女儿的对话能删去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5. (5) “这么小的屋子,这么小的窗口,却是我浩瀚如海洋般的世界。”文章结尾这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 1. (2024·黄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坚持等待的人

    ①在浙江横店,有一群被称为“横漂”的群众演员,他们工作很辛苦,有时需要在夏天穿着厚厚的戏服,有时需要在泥水里翻滚,但收入很低。对大多数“横漂”来说,让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成为知名演员的希望。

    ②还有很多人,坚持不懈地写小说,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他们接到出版社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信,而让他们坚持的,是有一天自己的作品成为畅销书,被放在书店显眼位置的希望。

    ③《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把这样的职业称为“成功集中”的职业,因为“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等待重大日子到来的那一天,而这一天,通常永远不会来”。

    ④能坚持这样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祖先每天出发去打猎或采集果实,他们需要当天或者几天内就得到成果,而不是等上几个月才猎到一头大象,那样的话捕猎者恐怕早就饿死了。同样,如果我们一年赚了100万元,在之前的9年中一分钱也不赚(假如还不至于饿死),与在相同的时间里平均地获得相同的收入,即10年内每年获得10万元的收入,带来的幸福感是不同的。实际上,你的幸福感更多地取决于正面情绪出现的次数,心理学家称之为“积极影响”,而不是某次正面情绪的强度。

    ⑤我们常说,一场胜利会带来另一场胜利。当我们经历一场胜利后,激素的分泌会加速身体的反应,视觉会变得更敏锐,耐力也会增强,同时具有更无所畏惧的心态。相应地,失败特别是长期的失败会减少我们的激素分泌,我们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甚至破坏心脑血管,在一连串的失败后,我们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会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动物会表现为,即使把笼子的门打开,它也不会逃走,而人则会自暴自弃、心灰意冷,坐在椅子上发呆。

    ⑥因此,当立志从事这些“成功集中”的职业,为了让自己更好坚持下去,你需要来自自己的小奖励。即便你每一天都在作为群众演员为生计奔波,也仍可以总结出今天相较于昨天的进步;当你埋头创作那些无人赏识的作品时,起码你要认可艺术和文学本身就能给你带来快乐。而且,你应该尽可能平均分配这些“积极影响”,大量的、小小的好消息,远比只有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更令人感到幸福。

    ⑦等待是如此艰难,但我们还是不该放弃这些为了希望而坚持的努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步履维艰、心力交瘁……这些其实是一把筛子,通过它才筛选出真正优秀的人。而人类历史的进程,往往与这些能够坚守、推迟获得满足感的人有关。如果只着眼于眼前,航海家何必耗费数年去远洋航行,物理学家又何必耗费一生去寻找某个未知的粒子。于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卫星如今仍在茫茫太空中飞行,当它获得“大奖”传回太阳系以外的珍贵信号时,那些设计它的科学家大都不在世上了。这可能就是对人类的坚持与等候的最好诠释。

    1. (1) 第①段中的“群众演员”与第②段中的“很多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2. (2) 第④段中,“能坚持这样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这样做”指的是什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原因有哪些。
    3. (3) 怎样才能让立志从事“成功集中”职业的人更好坚持下去?请结合第⑥段内容简要概括。
    4. (4) 请结合第⑦段内容说说“不该放弃为了希望而坚持的努力”的理由有哪些。
  • 1. (2024·黄陂模拟)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不要在细节上雕花

    ①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张趣图:有人在社交网络分享学习编程的笔记,一行行手抄代码,字迹清晰,排版工整,煞是认真。这让我想起我的学生年代。许多年前我还在念书的时候,班上有不少非常认真的同学,热衷于把课堂笔记做得非常漂亮、工整,有些甚至要用尺子对比着去写字。一年下来会写完好几本笔记本,满满当当,非常充实。

    ②相比之下,我算是个异类,因为我从来不做课堂笔记。我还记得有同学找我借笔记,听到我说“我不做笔记”时,脸上满是惊讶和不可思议——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可能觉得我是不想借,随便找个借口敷衍吧。

    ③当然,追求把笔记做得非常工整、美观,并不一定不好,这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现。不过在我看来,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把精力放在“做笔记”上,那放在思考和消化上面的精力就必然会减少。比起前者,后者可能更重要。

    ④中文互联网把这种追求细节上的考究叫做“细节雕花”,我觉得挺贴切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热衷于去钻研和折腾一些很小的事情,却对一些更大的、更重要的事情视而不见。比如:热衷于折腾工具和方法,但却忽略了去培养一个真正有效、持久的好习惯;热衷于收藏和记录,囤积一大堆东西,但却从来不去翻阅它们;热衷于怎样把笔记做得更好看、更酷炫,但却忽略了,笔记的真正价值,是帮助自己消化知识。当你努力的方向偏了,投入再多的努力,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

    ⑤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而是:当你在打磨细节时,不妨想一想:这些细节重要吗?它们的价值跟我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正比吗?除了这些细节,有没有其他更重要、优先级更高的事情,被我所忽略了?

    ⑥只有当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把一个系统搭建起来,你再去打磨细节,此时的打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你就只是在“细节雕花”而已。

    ⑦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已经做好了一个东西,再去打磨细节;而是我们企图通过“打磨细节”这件事,给自己一种安心感、舒适感,让自己感到“我是做了很多事情的”,从而心安理得地逃避。逃避什么呢?逃避去面对真正困难的事情,去面对必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可能会失败的沮丧和挫败感。它的本质,其实依然是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做一些绝对不会失败的事情,通过秩序的强化和细节的堆积来提高自信。秩序是有魔力的。通过对秩序的不断重复和强化,会让我们产生更强的控制感——我们会感到:仿佛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一切都有规律可循,能够被理解和解决。

    ⑧但真的是如此吗?不是的。你只是悄然用一个更熟悉、更容易的问题,替代了原本那个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而已。

    1. (1) 作者为什么否定“细节雕花”?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2) 人们为什么会热衷于“细节雕花”?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3)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该按怎样的步骤真正做好一件事。
  • 1. (2024八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②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③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④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⑤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⑥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⑦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⑧要钱这天,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平日里最疼我的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等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⑨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⑩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⑪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⑫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⑬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⑭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排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⑮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⑯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⑰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⑱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⑲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⑳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㉒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㉓好无奈。

    ㉔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岭,垫着正好。

    ㉕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㉖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现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眼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们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窥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㉗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㉘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㉙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㉚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换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㉛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 , 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光明日报:(2023年02月24日15版有删减)

    1. (1) 文中作者记叙了看戏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事件

      心理状态

      五岁半

      懵懂糊涂

      门缝里看《秦香莲》

      半个世纪后

      喜悦怀念

    2. (2) 第⑧段没有直接写看戏的场景,而是写了母亲的行为表现,请合理推测“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时的心理活动。
    3. (3) 关注加点字,赏析语言。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好砖头,上去,勉强够到。上左眼。右眼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4. (4) 文中有两个“我”——儿时和现时。同样是看戏,两个“我”的视角一样吗?简述你的理解。
    5. (5) 陶渊明借《桃花源记》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联系全文,简述本文首尾两次写到“桃花源”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