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福田月考) 人类15号染色体上UBE3A基因参与控制神经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在一般体细胞中,来自父本和母本的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都可以表达,但在神经细胞内,只有来自母本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得到表达,来自父本染色体上的该基因不表达。若来自母本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有缺陷,使得神经细胞中UBE3A蛋白含量或活性低可导致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而患天使综合征(AS)。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 (1) 神经细胞和一般体细胞中UBE3A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差异,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性。
    2. (2) 据图甲分析在人神经细胞中,来自父方的UBE3A基因无法表达的原因是
    3. (3) 对多数AS综合征患儿和正常人的UBE3A基因进行测序,相应部分碱基序列如图乙所示。由此判断多数AS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若某患者的亲本均表现正常,则其致病基因来自(填“祖父”“祖母”“外祖父”或“外祖母”)。
    4. (4) 在受精卵及其早期分裂阶段,若某一同源染色体存在三条,细胞有一定概率会随机清除其中的一条,称为“三体自救”。某15号染色体为“三体”的受精卵(其中的UBE3A基因全部正常),若经“三体自救”发育成AS综合征患儿,则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来自(填“父方”“母方”或“父方或母方”),丢失的一条15号染色体来自(填“父方”“母方”或“父方或母方”)。
  • 1.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在分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某一时刻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B .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极体 C . 该细胞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 D . 该细胞与其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 1. (2024·揭阳模拟)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根据靶基因序列设计向导sgRNA,精确引导核酸酶Cas9切割与sgRNA配对的DNA,相关酶在修复断裂DNA的过程中会改变连接部位的碱基序列。科研人员通过删除编码PD-1蛋白基因的2、3、4片段造成蛋白质的功能缺失,制作PD-1基因敲除鼠的流程如图1所示。将体外转录获得的Cas9mRNA和sgRNA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获得了 12只基因编辑小鼠。利用PCR鉴定小鼠的基因型,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P1和P2是PCR 的引物。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敲除2、3、4片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 . 敲除前,根据敲除的位置需要设计3个sgRNA C . 图2中,4和12个体杂交的子代均为敲除纯合子 D . 图2中,3、5、7个体的体内均能检测到PD-1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拟南芥是公认的模型植物,植物科研的“小白鼠”。拟南芥的果实为长角果,成熟时果荚会开裂并释放种子。科研人员就拟南芥果荚开裂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 (1) 研究者利用T-DNA插入的方法,获得3个果荚不开裂的突变纯合体甲、乙、丙。其中突变体甲是T-DNA插入到M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M酶活性丧失。M基因由于T-DNA的插入突变为m基因,此过程是基因突变的依据是
    2. (2) 经检测突变体乙是T-DNA插入到E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E酶活性丧失;突变体丙的M酶和E酶活性均丧失。将上述突变体进行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一

      甲×丙→F1

      F1与F1'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

      乙×丙→F1'

      杂交组合二

      甲×乙→F1

      F1与丙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

      ①由杂交组合一,(填“能”或“不能”)推出M、m与E、e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理由是

      ②让杂交组合二的F1自交,F2代表型及比例为,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

    3. (3) 现有另一突变体丁,其果荚开裂程度为中等开裂(介于完全开裂与不开裂之间)。经检测其M和E基因均正常,由另一个基因F突变成f基因引起;检测其开裂区细胞内M酶和E酶的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推测果荚中等开裂的原因是f基因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B .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 C . 生物进化是由基因突变(内因)、基因重组(内因)和自然选择(外因)导致的 D . 生物进化中会有突变,突变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
  • 1. (2024高二下·湖南期中) 珠蛋白与珠蛋白突变体分别由141个和14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第1~138个氨基酸完全相同,其余氨基酸不同,该变异是由基因上编码第139个氨基酸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该实例不能说明(    )
    A . 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 . 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 DNA片段的缺失导致变异 D . 该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
  • 1. (2024高三下·湛江模拟) 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均为实验室常用的生物育种手段。已知玉米的抗虫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调控,为了得到抗虫玉米植株,某实验室对野生型玉米种子进行了不同方法的处理后得到目的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实验室对野生型玉米种子进行了诱变处理,进行培育、筛选后得到突变植株,该植株自交,后代中抗虫植株约占1/4,说明诱变引起的突变为(填“隐性”或“显性”)突变。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突变是由野生型某个基因发生一个碱基由G到A 的替换导致的,则野生型基因和抗病基因的碱基序列长度,碱基序列。(后两空填“相同”或“不同”)
    2. (2) 该实验室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外源抗虫基因(cry)转入野生型玉米细胞得到转化细胞,并将其培育成植株X,过程如图1 所示,其中1、2代表染色体,抗氨苄青霉素基因(AmpR)为标记基因。已知该品种玉米染色体结构较为稳定,不会发生染色体互换。

      ①忽略抗虫基因和抗性基因的区别,仅根据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除图1中的转化细胞种类外,请在图2中画出还可能得到的其他种类的转化细胞。.

       ②研究表明,标记基因的产物对细胞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为了得到抗虫性状稳定遗传且不含标记基因产物的优良植株,可将植株X进行自交从而获得预期目的的植株。为达到该目的,是否可以将cry基因和AmpR基因用同一个 Ti 质粒进行转运? (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 1. (2024高三下·湛江模拟) 尿黑酸尿症为受一对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该病患者经过基因测序,发现每个致病基因上存在2个突变位点,第1个位点的C突变为 T,第2个位点的T突变为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实例证明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 B . 该致病基因在男性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和在女性患者中的不同 C . 上述突变改变了DNA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D . 该患者体细胞中最多可存在8个突变位点
  • 1. (2024高一下·江北期中) 据统计,在高等动物中,105~108 个配子中才会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
    A . 稀有性(低频性) B . 普遍性 C . 可逆性 D . 多数有害性
  • 1. (2024高三下·昆明模拟) 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野生型是高茎。科学家利用野生型植株进行诱变育种,分别培育出了矮茎突变体1和矮茎突变体2,每种突变体只涉及1对等位基因。为研究相关基因的遗传规律,学习小组利用纯合野生型植株甲、突变体1和突变体2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F1自花传粉得到F2

     

    P

    F1

    F2

    杂交实验①

    植株甲×突变体1

    高茎

    高茎:矮茎=3:1

    杂交实验②

    植株甲×突变体2

    高茎:矮茎=1:1

    -

    杂交实验③

    突变体1×突变体2

    高茎:矮茎=1:1

    回答下列问题。

    1. (1) 高茎基因突变为矮茎基因后,基因中的碱基数量变化情况是(填“增加”“减少”“不变”或“无法确定”)。
    2. (2) 如果控制野生型高茎的基因为D,矮茎突变体1和矮茎突变体2所涉及的突变基因分别为D1和D2 , 且D2对D、D1为显性,D对D1为显性,则突变体1的基因型是,突变体2的基因型是,杂交实验③的F2中高茎所占的比例为
    3. (3) 如果突变体1和突变体2所涉及的突变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且基因型为A_bb的植株是高茎,其余基因型的植株均为矮茎。请以杂交实验③的F1为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验证上述非等位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4. (4) 根据野生型植株可诱变为突变体1和突变体2分析,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是随机性和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