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连词的一项是(     )
    A .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B . 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C . 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D . 蝉鸣不像蛙叫那样短促、跳跃,仿佛鼓点;而是悠长、激越、执着,好像二胡。
  • 1. 阅读提升

    (一)密营(节选)

    童村

           ①那天傍晚,她拨开洞口的矮树区,小心翼翼地从密营里走出来,十分警惕地看了一下四周,确定已经很安全了,这才抱着一只水罐,紧贴着崖壁向溪边走去。

           ②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杂树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而那条小溪,就在密营百步开外的地方。

           ③快要走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站住了。一个陌生的声音让她警觉起来,她忙摘下背上的那支马枪,紧张地伏下身去。

           ④循声望去,她看到了一个影子,那影子就躲在溪边茂密的草丛中,伸长脖子,把整个头探向了水面。猛然间抬起头来,抖了抖唇边的水滴,回过头去叫了一声。

           ⑤那叫声把她逗笑了,原来是一只狍子。

           ⑥她已经半个月没有吃上一粒粮食了,他也没有。她可以吃野果,吃树叶和树皮,但是,他不能只吃这些。他是她的丈夫,在西征时,腿上受了伤,现在就躺在密营里。

           ⑦那只狍子来得可真是时候。她想,这可真是天赐的美味。她边想着,边瞄准。

           ⑧但是,她的目光越过准星,突然看到一只小狍子从一旁的草丛里走出来。那只小狍子太小了,一步三晃,总是站不稳。

           ⑨它一定是那只狍子的孩子了。瞬间,她心里翻江倒海,慢慢地把枪收了回来。

           ⑩这当儿,“砰”的一声枪响,把她吓了一跳,那只狍子应声倒了下去。 小狍子慌乱地站在那里,看着倒在地上的妈妈,声音凄切地呼唤它,很快, 一群人从对面的坡地上跑过来, 一边跑着,一边兴奋地喊着什么。

           ⑪她听出了这是日本人的声音, 一颗心旋即又提了上来。那些人跑到那只狍子倒下的地方,把它从那片被血染红的草丛里拾起来,和那只被吓坏了的小狍子捆在一起。头也不回地抬走了。

           ⑫那声枪响,让他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努力挣扎着身子,半晌才从地上坐起来,之后,他就像一个开始学走路的孩子一样, 一寸一寸走向洞口。

           ⑬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咬牙坚持着再次站稳之后,他抬眼看到,她怀里抱着那只水罐,已经快要来到洞口了。

           ⑭“你终于能走……”她说。她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惊喜,眼里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

           ⑮他说:“我听到了枪响,到底怎么了?”

           ⑯“他们又来了。”少顷,她说。

           ⑰他知道“他们”是谁。从上个冬天开始,日本人天天在山里转,采取梳篦山林的策略,封锁了每一道进出山林的路口,发现一处密营,就烧毁一处,妄想以此将抗联队伍一网打尽。那些抗联伤病员连一处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了。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两个月前,抗联队伍不得不翻山越岭走上西征的道路。

           ⑱西征路上的第一仗,他腿部就中弹负伤了,无法跟着队伍一起西进了。不但他不能,就连她也不能了。后来,他们就来到了这座密营。

           ⑲为了让他尽快好起来,她必须经常离开密营,跑到山林深处,把一些老鸪眼树皮扒下来,熬成膏药,敷到他的伤口上,这种树皮,治疗枪伤效果很好,他的伤渐渐地好了起来。可是话却越来越少了。

           ⑳她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㉑在这天夜里,她梦见了那只小狍子,还有黑洞洞的枪口,看到那枪口,她一边着急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着不要开枪,不要开枪, 一边不管不顾地扑了过去……

           ㉒他使劲拉了一下她的胳膊,把她拉醒了。

           ㉓过了一会儿,他说道:“咱们去找部队吧!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看,我的伤已经好了。我已经想好了,明天咱就走!”他的话很坚决。

           ㉔她望着他,不无担心地问道:“你真的能走?”

           ㉕他咬着牙,嘴里蹦出了一个字:“走!”

           ㉖天要放亮的时候,她搀着一瘸一拐的他,终于离开了山缝里的那座密营,就这样一步一步头也不回地往前走着,山林里到处充满了危险,两个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队伍。

           ㉗但是,到这时为止,他们都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助读资料】①密营:抗战时期一种特殊形态的根据地,是东北抗日联军为保存实力、存放给养和救治伤员而建立的秘密营地。②文中“她”和“他”的原型分别是东北抗日联军英雄杨贵珍和宁满昌。

           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共读了小说《密营》,请你完成以下阅读探究任务。

    1. (1) 【鲜活人物我来谈】鲜活的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她”?请简要概括。
    2. (2) 【动人情节我来析】动人的情节扣人心弦,第①段写“她”梦见小狍子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3. (3) 【精彩语言我来赏】修辞用得好,词语用得妙,往往会使小说语言更具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①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杂树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

      ②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

    4. (4) 【细腻情感我来品】朗读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对于小说第③段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你认为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①咱们去找部队吧!

      ②明天咱就走!

    5. (5) 【深刻主题我来探】阅读了【助读资料】后,有同学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用真实名字好,有同学则认为用“她”和“他”好。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 1. 阅读提升。
    (二)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妹之。飞曰:“主上宵旰 ,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帝初为飞营第,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 )。”师每休舍 , 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注释】①吴玠:宋朝著名军事将领。②宵旰(gan):天不亮就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③休舍:部队安营扎寨④课:督促。⑤刍:割草,这里指割下来的草⑥挫:挫败、屈服。
    【旁批 1】理解句意的方式有很多。

    在金文中,“遗”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右上方为一双手,中间一竖表示遗落的东西,左下方是一个表示“动”的符号。意思是,手中的东西会落下去。因此“遗”字的本义是遗失。后来,字形的最下边演化为“贝”,用以指代遗落的东西。后来,“遗”字引申为遗弃、残存、缺失、遗忘等义。另外,“遗”是一个多音字,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 wei,意思是给予、馈赠。
    观察字形法:“遗”字就像一双手捧着东西往外,根据语境,解释为___________。
    课内迁移法:“辞”可以迁移“蒙辞以军中多务”,解释为___________。
    【旁批 2】我觉得最能表达括号处心情的是虚词_________(A.也;B.乎;C.耶;D.矣),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旁批 3】我想起了岳飞的《游嵬石山寺》这首诗,让我更懂他了:
    崽石山前寺,林泉胜景幽。
    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
    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
    我来属龙语,为雨济民忧。
    【注释】①崽石山寺:又名龙居寺。②属:同“嘱”,嘱咐。③济:停止,这里可作解除的意思。

     

    1. (1) 理解文意,完成【旁批1】【旁批2】内容。
    2. (2) 联想批注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阅读【旁批3】,简要分析瑞瑞是如何借助联想,达到深入理解人物的效果的。

      联想批注法:阅读过程中,从文章联想到文外知识并进行批注。联想,其核心的特征是“由此及彼”,由课内及课外,由本诗及它诗,由古及今,由己及人。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pān()谈

    峭 bì(

    dū() 促

    guàn()输

    苛juān()杂税

    hān()然入梦

    不可捉mō(

       
  • 1. 请你根据下列毛泽东的诗词,用简要的语言说说“长征精神”的含义。

    材料一: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材料二: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 (1)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     )
    2. (2)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环境决定命运,也有人说选择决定命运。你认同哪种观点?请以上面选段中的主人公为例,简述理由。
  • 1. 依次填入下列语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拿出仅有的____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②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____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③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____勇气前进。

    ④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____的队伍战胜了。

    A . 一斗  害怕  靠着  沉重 B . 一点  生怕  鼓着  笨重 C . 一碗  担心  凭着  繁重 D . 一袋  担忧  趁着  深重
  • 1. 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B . 红军一路上跨越千山万水,历尽艰辛。 C . 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是保证长征胜利与否的关键。 D . 同学们看完电影《四渡赤水》后,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 1. 阅读

    重走老山界

    彭华强

    ①文友来访,一起筹划重走红军长征经过的老山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写过《老山界》一文,老山界于是有了名气。

    ②老山界又名越城岭,它的中段位于湖南省东安县的舜皇山境内。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11月从广西全州渡过湘江,翻过位于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交界处的越城岭,向贵州方向前进。

    ③我们一行从永州出发,前往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午9时,我们顶着火辣辣的骄阳到达了舜皇山,此山因舜帝南巡狩猎驻跸(bì)于此而得名。沿着河谷向娥皇溪进发便来到蝴蝶谷,沿石阶而上入悠长峡谷,一路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忽见小径旁有一块光滑巨石,其上刻有“庄周梦蝶”四字,果见几只彩蝶在绿丛中翩翩起舞。

    ④峰回路转,前面的山路陡斜起来。我和朋友们走一会儿歇一会儿,还是汗流满面。抬头偶见石壁上红军当年长征时留下的标语:“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⑤沿着陡峭的石阶一路上行,便到了《老山界》中的越城岭,是这条景点线路的最高峰。有陆公亭在此,亭侧有红军长征路线介绍。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老山界》中最精彩的一段话:“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细细品味,真为当年红军的坚强、乐观而感慨、喟叹!如今,火把排成“之”字形的奇观再也见不到了,但可以见到的是“之”字形的蜿蜒山路。这是一条从山脚伸向云端的路,绝壁上开辟的水泥栈道,宽不盈尺,往上攀登,下面人的嘴几乎触碰到上面人的脚跟。

    ⑥历尽艰难后,终于登临绝顶,真个是“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只见群山环绕,苍郁秀美,云拂松涛,雾绕翠岗。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一点不假。下山的小径没有石阶,全是泥土,裸露着的泥土全被古树根藤牵着绊着,非常坎坷,陡峭的梯阶是用竹子做的,踏在上面有点滑,好在没有下雨。“下山时,后者的脚差不多会踩到前者的头顶。往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陆定一的描述丝毫不差,下山的路使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

    ⑦下得山来,我们坐于溪流边休憩养神,文友们不时发出感叹:“当年红军负重抬着担架和伤员,又不像现在有水泥栈道,不知历尽了怎样的艰险,才翻越这座大山。”今天的老山界,已成为健身疗养的好地方,但当我们走过这段艰险之路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充满敬仰。当年红军自这里走出,走上了胜利之路;我们今天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 (1)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构思行文的?
    2. (2) 文中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描写的蝴蝶谷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对下文写越城岭有何作用?
    3. (3) 第④⑤段中,画线的句子都是援引陆定一《老山界》中的原文,有什么作用?
    4. (4) 谈谈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 1. 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陆定一,江苏省无锡人,作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山界”是“越城岭”的土名,文题用土名,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B . 《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文中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 陆定一的小说《灯光》,由衷地赞叹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D . 红军长征由1934年10月开始,经历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