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下·榕城期中) 《小石潭记》中的句子“心乐之”中的“乐”是一个多音字,部分同学在阅读时都不知该读哪个音,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卡片

    乐:①音乐,读音yuè;②快乐、高兴,读音lè。

  • 1. (2024八下·顺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 ,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节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②突怒偃蹇(yǎn jiǎn):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山势高峻。④冲(chō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⑤熊罴(pí):棕熊。⑥瀯瀯(yíng 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⑦匝(zā)旬:满十天。

    1. (1) 参考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

      文言字词

      方法提示

      解释

      潭中鱼百许头

      查阅字典法:

      ①允许 ②可以 ③值得,应该 ④副词。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

      (填序号)

      课内迁移法:好之者不如之者

      不可久

      文言知识积累法:古今异义(“居”的今义:住;古义:

      熙熙然回巧献技

      成语关联法:世瞩目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3) 请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

      不 匝 旬 而 得 异 地 者 二 虽 古 好 事 之 士 或 未 能 至 焉。

    4. (4) 【甲】【乙】两篇均出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构思精妙,【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水很清澈,【乙】文中“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运用①(修辞),写出了山石具有奇、多的特点。柳宗元山水游记不仅描写了景色,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甲】作者写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描绘中,抒发②;乙文写被人舍弃的小丘却有奇丽的景致,在感慨小丘命运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③,使得游记类散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 1.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深邃的历史星空中,无数先贤用锦言妙语点亮思想的明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① ,②!”抒发了自己愿为天下而献身的伟大情怀;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③,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自己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白居易在《卖炭翁》中以“④,⑤”刻画出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体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韩愈在《马说》中借“⑥,⑦”描写千里马不受重视、受到辱没的悲惨命运,抒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痛惜与悲愤;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用“⑧,⑨”表明自己同梅花一样,虽粉身碎骨而此志不移的精神。

  • 1. 请你一起完成下面这份诗词吟诵单。

    “诗文中的风景”吟诵单

    景点

    诗文佳句

    批注

    东钱湖

    气蒸云梦泽,①      

    批注一:读诗须想象

    发挥想象,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感受诗中风景。

    保国寺

    青树翠蔓,②       , 参差披拂。

    九峰山

           , 只有香如故。

    批注二:读诗须观象

    体察意象,品读其中寄托的意蕴,感受诗中心境。陆游借“梅花”表达自己的正直人格,正如苏轼在

    “⑥       , ⑦      ”中借“孤鸿”独宿荒冷沙洲,表现自己对理想的坚守。

    梅山湾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④       , ⑤      

    中村

           , 并怡然自乐。

    批注三:读诗须关联

    在关联中感受诗中情境。这两句描述的和乐景象与“可怜身上衣正单,⑩      ”中的忧苦形成反差,体现文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慈城古镇

           ,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1. 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品读经典,寻万种风情。“芳草鲜美,①”,这是美不胜收的桃林美景;“凄神寒骨,②”,这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给柳宗元的感受;“③,胡为乎泥中”,这是劳役者对贵族统治者行为的怨怒;“④,君子好逑”,这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⑤,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浓浓秋凉中折射出的主人公那淡淡的凄婉之情;“⑦,⑧”(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以渡湖无桨为喻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从政的心愿;“⑨,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笔下江山难阻的深厚友情。

  • 1. 阅读名篇佳句,能够让我们受到美的熏陶。请你完成下面这张古诗文佳句积累卡,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诗中有真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②”(《关雎》)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少女的倾慕;“青青子衿,③”(《子衿》)可见男主公相思萦怀之情;“坐观垂钓者,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巧用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求仕之心。

    诗中有美景

    “⑤,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营造了一种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朦胧景致;“⑦,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展现了一幅水汽蒸腾、波涛汹涌的洞庭湖壮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⑨,⑩”(《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处洁净幽寂、绚丽美艳的桃林美景。

  • 1.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作者/出处

    题目

    批注

    诗文

    《诗经》

    《蒹葭》

    起兴,首段用萧瑟冷落的秋景,渲染凄清气氛。

    ,②

    李白

    ③《

    移情,借马的嘶叫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

    挥手自兹去,④

    庄子

    《北冥有鱼》

    比喻,鲲鹏展翅高飞,如悬挂天空的云彩。

    ,⑥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写景,小路弯弯,花木幽深,寺院肃穆,一片寂静。

    ,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忧国忧

    民的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⑪

  • 1. 徜徉在古诗文的海洋,我们感天地草木之灵,见锦绣河山之美。小忻制作了“山水诗话”古诗文佳句积累卡,请你帮他把空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山水诗话

    见水生情

    “所谓伊人,①”,白露为霜的清晨,漫步水边,诗人不由生出对伊人的思慕追寻之意;“②,君子好逑”,水岛和鸣,引发了青年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送别所见

    “③,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站在京城郊外望向巴山蜀水,风烟迷蒙,极为壮阔;“⑤,⑥”(《送友人》),李白送别友人,山静水去,相映成趣。

    探幽寻胜

    常建进入古寺,“⑦,⑧” (《题破山寺后禅院》),山怡性灵,水洗俗念;渔人探寻桃源仙境,“⑨,便得一山,山有小口,⑩”,幽静神秘,曲折有致。

    我们的祖国,美丽富饶,江山如画,风光旖旎,气象万千。

  • 1. 下面是“听经典之声”探究组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相对应的诗文。

    万物有声,撩动古人千千心结。周南鸟啼,“关关雎鸠,①”掀开古老《诗经》谦谦君子的思恋篇章;东城马鸣,“②,萧萧班马鸣”奏响李白送友人的悲切骊歌;石潭水清,“隔篁竹,闻水声,③”慰藉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寸寸愁肠;茅屋风吼,“④,卷我屋上三重茅”翻开杜甫草堂生活的满目疮痍;古寺乐起,“⑤,⑥”(《题破山寺后禅院》)凸显诗人常建内心一片安宁;洞庭水急,“⑦,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激起孟浩然入仕为官的心愿。古诗文中不乏表现声音的句子,请再写出相连的两句:“⑨,⑩。”

  • 1. 重点词语解释。

    肴,食,不知其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⑫[)半”,其此之谓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9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