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薛城期末) 在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改革和新计划中,“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据此推断,“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A . 近代化运动的推动 B .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 . 满汉矛盾得以缓解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 (2023高一上·丰台期末) 以下是某学生进行历史主题研学时查阅的书目,据此可概括出他的研学主题是( )

    《四洲志》《海国图志》

    《资政新篇》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A . 救亡图存的探索 B . 民主制度的建立 C . 民族危机的加剧 D . 自由思想的形成
  • 1. (2024高一上·通州期末)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以上谕形式颁发的变法诏书数量较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但政治方面的很少。这表明百日维新( )
    A . 并未涉及到政治领域改革 B . 注重革命措施的策略性 C . 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 D . 受到守旧派势力的抵制
  • 1. (2024高三下·辽宁) 中国思想文化中自古以来有着鲜明的民本思想传统,其在中国近现代仍不断演进、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为人民公共之国,为人民共同利益故乃有政治。此二义者,我先民见之甚明,信之甚笃。惟一切政治当由人民施行,则我先民非惟未尝研究其方法,抑似并未承认此理论。夫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以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为效几何?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毋乃在是。

    ——摘编自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 年)

    材料二

    人民群众既是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建设成果的共享者、发展成效的评价者。“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命题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中君民利益矛盾的先天缺陷,强调了党与人民平等同向、一体同心的关系,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摘编自黄梓根、刘江《习近平人民中心论对传统民本追求的本质性超越》

    1. (1) 指出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这一观点提出的时代背景。
    2. (2) 列举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和政治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史实。分析“人民中心论”相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创新之处。
  • 1. (2023高二上·吉安期末) (2分)《日落紫禁城》中写道:“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一一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
    A . 谭嗣同 B . 林则徐 C . 李鸿章 D . 陈独秀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论经受了多少屈辱、忧伤和困惑,中华文化毕竟从全然封闭的僵壳中部分地解脱出来,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呼吸吞吐,接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新鲜养料,调节、完善自己的再生机制。这个痛苦但却充满希望的生命过程,首先体现为近代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工商业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扩展。在此基础上,生机勃勃的新质细胞在中华文化肌体内由隐而彰、由弱而强地分蘖、繁殖起来。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全二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的新质细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 (2024高一上·期末)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后,各省读书人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由此可知(   )
    A . 普通民众思想与政府理念渐趋一致 B . 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 C . 维新变法拥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D .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 1. (2023高三上·威海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以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材料二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对英雄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崇拜伟人英雄的西方英雄史观予以批判。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陈独秀强调,英雄时代、圣人时代已经结束,国家“若不建立在广大群众的需要与同情的力量上面,不是难以持久,便是造成新的军阀”。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1. (1) 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发展,“英雄”一词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对此予以说明。
    2. (2)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从正反两个角度为材料二的观点寻找依据。(要求:各举一例)
  • 1. (2024·)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目标,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与列强的不平等关系。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进而追寻现代化之路。这种追寻在晚清时期经历了“求富自强”、“变法自强”、“立宪自强”三个阶段的演进。然而,中国早期现代化仅仅是清延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未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1912年至1920年间,中国现代化进一步推进。

    ……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5万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总额为11743万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和面粉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现代化三个阶段的具体历史事件,并评价“求富自强”这一阶段的现代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 1. (2023高一上·德州期末)  1891至1895年,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阐明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是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又撰《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旨在宣传( )
    A . 学术辨伪必要性 B . 匡正纲纪的可能性 C . 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D . 民主革命的必然性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3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