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下·从江月考) 现代文阅读

    醉人家乡茶

    朱小平

    家乡人生性热情好客,来者皆是客。进屋落座先请喝茶。小时候常喝的茶,是渔村人俗称的“粗茶”。几片枯梨树叶扔进煮饭用的大铁锅,舀几瓢清澈的湖水,煮至沸腾,灌入包壶冷却后,倒在碗内,端起咕噜咕噜大口喝,止渴生津。

    那梨树叶的味道,没有茶叶的苦涩与回甘,却有茶的色和香。热煮后的梨树叶,依旧如干枯时大小,只是不再漂浮水面。它渐渐变得温软,反而不易糜碎,然后慢慢沉潜水底。所以,当包壶内嘴流出或流不出梨树叶时,就表示茶水快见底了。奶奶便又开始洗锅生火烧茶了。

    那盛茶水的包壶,长得很像瓦缸酒坛,外表光滑内壁粗糙,两头小腰间圆鼓,搭碗遮灰的壶口外沿,多长了两个提耳和一只斜溜长嘴。我急着去捕知了玩耍,听见爷爷在“双抢"稻田里喊我送茶,抱起半包壶热茶就冲出灶门,想着尽快完成任务,没走几步,肚子烫得火燎火烧,我放下包壶,摇了半壶凉井水灌满,热量迅速散去,自以为闷了一葫芦的智谋,可以流露出来了,哪知倒入爷爷白瓷碗的茶,成了淡墨水。他也许是太信任我了,也许是流失了太多汗水太干渴了,来不及细察茶碗,仰头一口,瞬间吐出满嘴地下井水的铁腥味:“小丫头,待人的茶酒,都掺不得假,就像田土里不浇灌真实的汗水,长不出好庄稼。”

    这之后,我不去捕知了玩了,开始学着帮奶奶添柴观火,听水响烧茶。奶奶告诉我:开水不响,响水未开。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奶奶一年四季的茶水烧不停,我哪能有空闲去想"求成再说这成功之路,有时也靠碰气 , 在你班失的路途,有能否碰到感指引你回归正道的贵人。

    过路问路的阳生人,羞涩着不肯进屋,奶奶都要拉到台阶递上一碗茶,多年以后,我读苏东坡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猜想他当年喝醉酒后,路长日高人渴漫思茶,在徐州那户“野人家”喝到的茶,是否就是喝的类似我家乡的梨树叶茶?这种茶制作简易,又不费钱费力,旧时普通百姓人家常喝。早先的渔村,家家户户都会煮。

    我的家乡,还有一种地方特色茶——芝麻豆子姜盐茶。炒熟的白芝麻黄豆子、腌过盐的干老姜、绿茶叶,合一起,冲入新出锅的沸水,泡在收口碗中片刻,一口气吹拂掉袅袅升腾的热气,碗面清晰呈现一幅圆满的茶水彩画:黄的光明、白的纯洁、绿的活力。我每回喝姜盐茶,定要用一个比碗的容量还大的搪瓷缸,喝掉姜的辣盐的成,最后还要把缸倒扣在嘴鼻上,缸底那丁点芝麻豆子香气也跑不掉。

    节日里或遇上有重要客人来时,家乡人则煮蛋茶招待。平时家里母鸡下的蛋,自己不舍得吃,凑在一起等待贵客。蛋茶有讲究,比如煮荷包蛋茶,蛋数只能为单,一个显得主家小气,二个忌讳双数,三个正好饱,五个会吃得太撑。我问过奶奶:“为什么一定要是单数?”

    她讲荷包蛋茶,是老中医开的补品处方。处方在我们当地又称“单方”.“独一无二”,既体现了主家对客人的重视,同时还让客人感受到自己的珍贵和主家的大方慷慨,独一举而三得。一碗荷包蛋茶,包含着身体与精神的两层营养。

    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甜酒冲蛋茶。甜酒的糖味,加上丝滑的蛋花,再配上红枣枸杞的鲜色诱惑,简直叫我管不住嘴。奶奶忘了提醒我不要贪婪,竟把她的那一碗也省给我喝了,结果我真的喝醉了,浑身灼热难耐,头昏脑涨,迷迷糊糊搞不清方向,趺跌撞撞偏离了家乡。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3月14日,有改)

    1. (1) 【阅读·理解】本文标题为“醉人家乡茶”,下面不属于作者写的一种茶是(   )
    2. (2) 【品味·鉴赏】本文作者娴熟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对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起到很好的作用。请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
    3. (3) 【思考·探究】文章结尾“结果我真的喝醉了,浑身灼热难耐,头昏脑涨,迷迷糊糊搞不清方向,跌跌撞撞偏离了家乡",作者真的醉了吗?同学们有了下面的讨论。

      小文:我认为作者是真的醉了。①,所以是真的喝醉了。

      小语:我不是这样认为的,作者虽年纪小、又贪杯,但甜酒冲蛋茶是“我”常喝的茶,不至于真的醉了,此时的作者更多的是被眼前的美“茶”和温馨的氛围所感染,是心醉了,是一种陶醉。

      小优:我认为作者似醉非醉,她只是借“醉”来抒发对自己“跌跌撞控偏离了家乡”的一种②之情。

    4. (4) 【比较·综合】本文在构思和写作手法上与吴伯箫的《灯笼》多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链接材料: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吴伯箫《灯笼》

  • 1. (2024九下·江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行军

    ①行军叶多是白天里不走,尽往夜堆里钻。天刚接黑,这支顶着高粱花子、扛着些“汉阳”“老套筒”的百十号人的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

    ②刚当上解放军的卢守坤有点搞不懂了,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精气神十足?卢守坤一路上脚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就是瞌睡了,闭着一只眼睛,脚板子还照样走得直溜。这功夫练的,整个人就像是队伍里的一只零件。回回走到宿营地,兵们横七竖八地直打呼噜。当斑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

    ③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指国民党军队)举着手过来的,一年多就入党了。听他自己也说过,刚过来,哭过好几回,哭一次,人就清醒了一次,这边叫“挖苦根,倒苦水”。

    ④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三出陇海七战鲁西南的刘邓大军神出鬼没,于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之间拉出来不少的战机,一度使国民党军尴尬至极狼狈不堪。

    ⑤这又是一个晚上,天还是黑得像黑煤一样,零碎的冬雨叩在脸上生生地疼,前胸后背已经汗透了,外面的衣服冻得像是披了层盔甲,里面的贴内小褂凉飕飕地冰着心窝子。队伍还在悄然流淌着,卢守坤有些累了,一路都是黄泥巴地走起来太费鞋了。虽说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穿着好是好,不磨脚也很少打泡,一路如风还不带响声,可就是合脚的少,做的时候又没个尺码,都是一水的千层底,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氏打布鞋时,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一村一庄地收上来,太平车推过来这么一倒,一连连人马排过来,见人穿上一双,调换不到大小的只好凑合着对付。班长们说了,大一点也不打紧,男人家扛枪开炮的,脚大走四方嘛。

    ⑥卢守坤刚来有点不好意思,最后捡了双小的,这一双掂在手里,瘦得紧巴,脚趾头夹得生疼。他索性用刺刀挑了点鞋帮子,前几天还好,两天一过,一路的黄泥巴下来,鞋口说松就有点塌了,这不,稀糊糊的泥巴地一粘,靴子掉了。黑咕隆咚的不太好摸,还弄了一手泥。身子一弯下来,任队伍从旁边嗖嗖地过,班长跟了过采,小声地说:你别乱动,我来。

    ⑦班长就是班长,三把两把就摸到了。卢守坤伸脚一套,就是刚刚丢下的那只,鞋内的余温还在呢。

    ⑧脚底渐暖,夜色渐薄。卢守坤看到前面班长的步子隐约间一颠一颠的不大平稳起来。是刚才帮自己找鞋子时被后面的人撞了腿?还是脚底下生了泡?卢守坤有点不明白了,无耐行军的队列里也不好问话。班长有副好脚板,行军时总爱替别人扛枪,战士们向他夺,他都不肯放,还说:我有的是劲,不信你们谁有本事缴获老蒋一门山炮,我再扛给你们看看。

    ⑨长的脚崴了?那也是给自己找鞋弄的。卢守坤心里毛了。班长呀班长,你这不是让我难受吗?

    ⑩前进的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黑幕四合的天地犁开了一道缝隙,天色渐渐地明朗了,卢守坤这下看清楚了他的脏长。班长的一只脚上光光的,只是一层清湿的绑腿。那只鞋呢?再一看自己的脚上:怎么两只不一样呢?是班长的鞋?班长…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

    ⑪班长!卢守坤心头一热,他沿着班长王克勤同志的肩头放眼望去,冬雨已住,东方欲晓。一不留神的功夫,那轮1946年深冬的朝阳,早已跃上了这支队伍的头顶,一笑一笑的,亲亲这个又吻吻那个,没几下太阳的脸蛋蛋就红得有些发紫了。

    (节选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 (1) 请以卢守坤的视角,概括第⑤一⑩段“一个晚上”行军时的故事情节

    2. (2) 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3. (3) 文章第①段卢守坤说:“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班长一路“走过来”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4. (4) 请仔细阅读文章,下列两个文段哪个更适合做本文的结尾?请从文章主角度做简要分析。

      A文段: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

      B文段:解放战争结束以后,我和班长因工作原因,失去了联系,但我每每想起我的班长王充勤同志,都会热泪盈眶……

  • 1. (2024·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黛眉是座山

    王剑冰

    ①太行山始终以峻拔奇伟、厚重壮观著称,巍巍不知其始,荡荡不明所终。为何黄河三峡尽头,现出这么一座峻中出秀的山?或还是因了那个名字?那名字太秀气,太雅静,说白了,太女性。能让人想起一条乡间小路上,一位带有芳草气息、村野韵味的女子。如果有人远远地喊一声,满山满谷都会响起回音。

    ②来了才知道,还真有一个叫黛眉的女子,一个丰姿约的女子,曾经是汤王妃,聪慧贤淑,助君成功,后遇冷落,执意出走并隐化此山。我相信,王官里不缺美人,黛眉的离去也许于商王无损,但多少年后,一个时代连同那个王都不复存在,她的名字却同山一起留下。我们不必查证传说的真伪,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的欣赏和追寻。

    ③山若有了灵气,是挡也挡不住的。在通往黛眉的山道和水路上,各种念想与追寻不绝于途。

    ④进去了才知道,这山是何等奇崛险峻,百态千姿。好容易攀上一座高崖,又会面临一道深谷。如此峭立,如此幽深,又如此盘旋,进来就不知如何出去。峡谷中穿行,顾了脚下顾不了头上,什么时候猛然抬头,会发现从天而降的一块或方或圆的山石,轰隆隆砸落下来,猛然卡住,不由惊吸一口凉气,巨大的声响凝固在原地。往前翻越多少年,可想这片山是多么的兴奋活跃,山呼海啸,水火翻腾。平息过后的巨石,不管不顾地保持着初始模样,有的被两峡夹持,有的被一石托住,有的与崖一丝相连,给它一点力,必会扑下壁立的谷底,可它就那么高帆一般,乘风破浪千万年。还有一块块叠在一起的山岩,似一摞子天书,摞得太过随意,歪歪扭扭得要倒。有人又说那不是书,是汤王正面对黛眉忏悔,汤王想起黛眉的好,寻到这里,黛眉却是不改初衷。

    ⑤又是一道峭崖下的空旷峡谷,正是人们想象中的万丈深渊。只有鸟在这深渊里恰恰地划,叫声掉落渊底又反弹上来。追着鸟看的时候,就追上了天穹半弯明月。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可它真真的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

    ⑥再转过一道峡,又会发出一声叹,陡直的山峰直上九霄,飘来一块白云,被拦腰扯得七零八落,半山里变成烟岚,幻成雾海。有些云本要带着雨去远方,到了这里,也撞得稀里哗啦。

    ⑦这里云雨多了,植被就旺盛,林繁藤茂,气候湿润,人在其中,常常遮眼障目,所以时时爆出大呼小叫。好容易绕进一处平坦之地,竟然感觉是到了山的怀抱,那是多么大的一片草地,各种野花点缀其中。花草在山怀里心旌摇荡、风情万种。那阵势,完全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景架,来了的人们,扑进草中,再也不想出来。

    ⑧所以,一味地认为黛眉山展现的是奇险嵯峨、深峡断谷就错了,她的气质,还在于她的不舍苍葱与翠秀。一个倔强女子的不羁她有,一个灵秀女子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这里尽情腾挪,尽情舒展。由此,焦眉也真的让人有一种亲近感。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窥意图】谈谈文章引用传说故事有何用意?
    2. (2) 【善概括】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黛眉山有哪些特点。
    3. (3) 【品语言】文中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其一,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平息过后的巨石,不管不顾地保持着初始模样,有的被两峡夹持,有的被一石托住,有的与崖一丝相连,给它一点力,必会扑下壁立的谷底,可它就那么高帆一般,乘风破浪千万年。

      ②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可它真真的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

    4. (4) 【晓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5. (5) [仿句子】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请仿照示例的句子,选择一处你熟悉的山水名胜,写一写它的特色。

      示例:

      黛眉山:一个倔强女子的不羁她有,一个灵秀女子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这里尽情腾挪,尽情舒展。

  • 1.  《名人传》最初翻译到我国时又名《巨人三传》,你认为哪个书名更好? 为什么?
  • 1. 现代文阅读

    五峰游记
    李大钊

    我向来惯过“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①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军,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扶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①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 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而今作了我们老百姓旅行游览的地方。

    由横山往北,四十里可达卢龙。山路崎岖,水路两岸万山重叠,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绝美。由横山往南,滦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陆路计,约有百数十里。

    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粱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粱。谷黍豆类也有。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它的破坏中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它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它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只看见它的破坏,看不见它的建设,却很冤枉了它。

    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

    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

    到了家乡,才知道境内很不安静。正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还有“花会③”照旧开设。

    过了两三日,我便带了一个小孩,来到昌黎的五峰。是由陆路来的,约有八十里。从前昌黎的铁路警察,因在车站干涉日本驻屯军的无礼的行动,曾有五警士为日兵惨杀。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

    五峰是碣石山的一部分,离车站十余里,在昌黎城北。我们清早雇骡车运行李到山下。

    车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径崎岖,曲折得很,两旁松林密布。 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鲜。走了约四里许,才到五峰的韩公祠①。

    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 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 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在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我们就在此借居了。

    看守祠宇的人,是一双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找夫妇替我们操作⑤。

    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

    山中松树最多,果树有苹果、桃、杏、梨、葡萄、黑枣、胡桃等。今年果收都不佳。

    来游的人却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杀风景。

    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枕而眠。

    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

    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

    【注释】①京奉线:北京至沈阳(旧称奉天)的铁路。②标:清末陆军编制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团。③花会:旧时的一种赌博方式。④韩公祠:即韩文公祠,纪念韩愈的祠庙。⑤操作:指生活服务之类。

    1. (1) 【游记·明“所至”】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行踪,将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2. (2) 【游记·赏“所见”】作者描写山水的语句富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贴士 写景的方法

      ①不同方位;②不同感官;③善用修辞;④注重用词;⑤活用手法;⑥情景交融。

      ⑴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

      ⑵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鲜。

    3. (3) 【游记·探“写法”】阅读全文,完成对话。

      学:这篇文章第一段的内容与后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

      您:不可以。第一段至少有三个作用:

    4. (4) 【游记·悟“所感”】有人评价李大钊写《五峰游记》是“身在山水之间而心另有所系”。请参考助读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助读材料】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9年7月,李大钊趁暑期回到家乡,带着10岁的长子李葆华避居五峰山。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再论问题与主义》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宣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指导性理论基础。《五峰游记》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 1. 现代文阅读;【资料四:黄河的底蕴】

    倾听黄河 徐祯霞

    ①当黄河像母亲敞开的怀抱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禁失声地惊叫起来:黄河,黄河,是黄河吗?

    ②这一刻,我离黄河是如此之近。这么多年,经过很多地方的黄河,每次都是远远地遥望。

    ③今天,黄河就距我不过一二十米。这一刻,黄河就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真实到我瞬间就能撩起它泥黄色的水花。在我的印象里,黄河水一如它的名字,黄黄的,浑浊着,好像永远有鱼龙在里面翻滚着,翻滚着。而眼前的黄河水,显得特别安静。它没有咆哮,也没有滚滚波涛。黄河流到这里时,水域变窄,水流集中,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收起了暴躁和不羁。

    ④有句话这样说:“天下黄河富宁夏。”此话不假呀,虽然宁夏处在我国大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小,属于半干旱区,降雨量也只有区区200毫米左右。但是由于黄河流经的宁夏段土地平坦,黄河由西南向东北三收两放形成卫宁和银川两个平原,河水流经其中且流速缓慢,这为当地的灌溉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⑤要说宁夏吧,是一个土地比较贫瘠的省份,而黄河这条母亲河却厚待了他们,给予了他们母亲般的慈爱和呵护,那些少量的土地,被黄河这条大河浇灌和滋养,成了肥沃的宁夏平原。在这里,也长大豆,也长玉米,也有土豆和番薯,而且这些庄稼都长得郁郁葱葱,绿意盈盈。解放前,他们基本上都是过着游牧生活,改革开放后,经济大流通,他们开始耕种,开始经商,很多人也会去外地务工,生活由以前的单一变得丰富多样了。

    ⑥我弯下腰,用手轻轻掬起一捧黄河水,以为会是满手泥浆。撩起来后,发现它只是略带浑黄。黄河岸边的船夫和居民,也是靠着黄河的孕育,从游牧民族走向农耕文明,又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

    ⑦蹲在黄河边,我的眼前又浮现起了那些渡口,一些来来往往的船只,以及常年在黄河边拉纤的纤夫,那一个个光着膀子和脊梁的汉子,红汗淌,黑汗流,口里喊着:“哎嗨! 背起纤绳使劲地拉呀,哎嗨! 背起纤绳使劲拉,顺着黄河往前行呀,哎嗨! 顺着黄河往前行,不怕那烈日和暴雨啊,哎嗨!不怕烈日和暴雨,不怕大雪和寒风呀,哎嗨!不怕大雪和寒风!”在他们的声声吆喝中,岁月便走过了四季,历史也从尧舜禹走到了今天。

    ⑧我所了解的黄河,是咆哮如虎、雷霆万钧的性格,尤其是在壶口瀑布那儿,更是怒吼如雄狮,冲天而下,一跃千里。可是,在这里,黄河温顺得就像是一只乖顺的小绵羊,同我家乡雨后的河流并无二致,甚至还要安详平静,它波平如泥,水花不兴,缓缓地流淌。

    ⑨多少年了,黄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着,听得见悲喜,听得见马蹄声声,听得见金戈铁马,但它只是默默地见证着,它把所有的一切,都收进了这条浑黄的河水里,河水会老吗? 答案是肯定的。它就像是一个时光老人,用它的默默无语见证着人间的世事变迁和悲欢岁月,而时代就如这滚滚向前的黄河水,总是一波推着一波,一浪盖过一浪,一直向前,永不止息。

    ⑩正是因为流动,河水不腐;正是因为流动,河水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它淘汰泥沙,也淘汰历史,最终留下的都是高光时刻。

    ⑪在这个初秋的正午,我如愿以偿地坐在了黄河边上,倾听着这滚滚向前的黄河水,波动在脑际的,竟然全都是时光深处的回响。

    (选自《牡丹》,有删改)

    1. (1) 第①段写看见黄河就在眼前,“我”的惊叫为什么要用疑问句?
    2. (2) 小语读了文章后认为:这篇文章有扣题不紧的毛病,譬如第④段和第⑤段就没有写黄河。你认同他的看法吗? 请简述理由。
    3. (3) 小语和小文就如何写好游记展开了讨论。请结合本文和《壶口瀑布》相关内容,补全小文的话。

      小贴士 游记三要素

      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是游记的主题,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

      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小语:写游记只要把游踪和所见景物写好就可以了。

      小文:

  • 1. 【板块三:意象“雁”】;有了基本认识后,同学们就文学作品中的“雁”意象展开了进一步探究。

    材料一: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它们飞行的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大雁队伍纪律严明,它们飞行时始终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古人称之为“雁阵”。 因为它们整天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雁阵中飞在最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称为“头雁”。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提高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 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雁群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也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有大雁掉队落单,失去团队的保护,孤雁的存活率就很低了。

    材料二:

    (选自丰子恺《护生画集》)

    【注】漫画标题为“雁殉侣”,图旁文字为:王一槐司铎铜陵时,言有民舍除夜燎烟,袚除不祥。一雄雁触烟而下。家人以为不祥也,烹之。明晨,又一雁飞鸣绕檐。数日亦堕而死。

    材料三:大雁,貌不惊人,类不珍稀,却以其独有的特质,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小标题一:托雁足传书,寄相思之苦

    “雁足传书”的故事,使大雁成了信使的代词。于是诗人词家借雁寄相思之情,便一发不可收。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诗人急盼友人音讯,借问“鸿雁几时到”,实则表达了对友人强烈而深挚的思念之情。 而“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则巧妙化用典故,抒写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婉转而绵长。

    小标题二:____,

    《礼记·月会》中说:“仲秋之月,鸿雁南飞。”雁为候鸟,春来北归,秋至南翔,每年准时往返。 于是,借雁南归而衬人不归的愁苦情思,便成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温庭筠《苏武庙》中写道:“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一幅典型的望雁思归图。又如“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人远离家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归雁,勾起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小标题三:绘雁排长空,抒豪迈气概

    天高云淡,雁排长空,确是一种极致的美。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多么壮阔的境界,多么豪迈的气概。李白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受到黑暗污浊环境的压抑,时刻向往着广阔自由的空间。他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一振,顿感心境契合的舒畅。当然,这种写雁阵的乐景乐情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多见。

    材料四: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材料五:

    雁 奴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群雁夜必择栖,恐人弋①也。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熟其故,巧设诡计。燕火②照之。雁奴戛然鸣,乡人遽沉其火。群雁惊起,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焉。如是者四三,群雁以奴绐③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

    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敢鸣。群雁方寐,乡人乃举网张之,无遗者。

    【注释】①弋:一种带绳的箭。②燕(ruò)火:点燃火把。③绐(dài):欺骗。

    1. (1) 同学们搜集材料时发现类别过多,于是计划从读懂古诗文开始,请参与讨论。

      小杭:材料四杜甫诗“哀多如更闻”句中“更”是个多音字,这里应该读什么呢?

      小温:结合诗意来看,颈联是在说离群的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

      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所以这里应该读⑴  (A. gēng B. gèng)。我:材料五“恐人弋也”中的“恐”联系语境也很好理解,应翻译为⑵ 。小绍:材料五中“或微闻人声”中的“或”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这些义项:①连词,表选择;②有时;③稍微;④假使。这里应该选择⑶ 。(填序号)

      小宁:我们还能通过迁移课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知“如是者四三”中的“是”应该翻译为⑷ 。

      小嘉:读这篇文言文时,真不禁感叹“好人没好报”。

      小舟:是啊,所以我们要切记⑸ 。

    2. (2) 上述材料介绍了三种雁的身份,分别是头雁、雁奴、孤雁。请根据材料内容,完成表格梳理。

      身份

      职责(状态)

      结果

      头雁

      提高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

      雁奴

      孤雁

      离群,念群,边飞边叫

      失去团队的保护,存活率很低

    3. (3) 仿照材料三中的另外两则小标题,将“小标题二”补充完整。
    4. (4) 你认为材料四这首诗可以归入材料三的哪一个小标题下?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 (5) 雁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这与它自身的品质有着密切关系。大雁有哪些值得歌颂的品质呢? 请结合上述材料进行说明。
  • 1. (2024八下·浙江期末) 文学性作品阅读;植物有声,请跟随小语一起去探究植物与人的交流。

    夏日的葵花
    安宁

    ①盛夏,当庭院里一小片向日葵园,终于有了第一朵花的时候,小鸡们也已经羽翼丰满,它们不再聚精会神于啄食或者踩踏小小的向日葵嫩芽,而是喜欢用爪子在泥土里到处抓挠,寻找肥硕的虫子吃。有时候它们也会飞到墙头上去,欣赏着露出金黄色花瓣的向日葵,好像这一片即将绚烂的地盘,是独属于它们的。

    ②我也开始像一只鸡或者麻雀那样,蹲踞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在清晨或者黄昏,观察向日葵如何迎着朝阳绽开笑颜,并追寻着阳光的足迹,转动自己的花朵,直至夕阳落下,它们也一低头,坠入了梦乡。

    ③村里人并没有种植向日葵的习惯,不过是像西瓜地里点缀一些甜瓜一样,女人们突发奇想,在玉米地的中间,种上几十棵。于是开花时节,那有灿烂笑脸的向日葵,在田野里便格外地引人注目。每个路过的女人都会停下来,怀着心思看上一会儿。如果碰上主人在,就会隔着玉米地喊:你家种的葵花看着真喜人。主人的回话,都是要分亲疏远近的。如果是本家,就会大方回过去:等熟的时候,给你送几个过去。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

    ④从我们家的向日葵园初具规模的那天起,就不断有女人们来造访。她们以各式的名义过来:有时是借点针头线脑的东西;有时是来看一眼我们家的猪啊,鸡啊,是否长了斤两,卖给谁家更能挣钱;有时是问问去镇上买化肥了没,化肥又涨价了没;有时又是说要跟着母亲学纳花样鞋底。母亲床头的大箱子里有一本厚厚的书,书当然不是用来读的,而是夹各式各样的剪纸,剪纸其实是一些花样,纳鞋底的时候,先画在上面,再用各色花线将图案纳出来。女人们一边翻着母亲的花样本,一边啧啧地赞叹,说:“瞧这喜鹊剪得,简直是神了! 还有这牡丹,多喜庆!”

    ⑤母亲于是变得忙碌起来,既要给向日葵浇水、施肥、捉虫子,还要侍弄左边的菜园子。菜园子里有蜜蜂、蝴蝶飞舞,嗡嗡地响个不停,好像要驱赶前来拍马屁的女人们。母亲一边听着院子里女人们的絮叨和废话,一边在菜园子里锄草。青椒和茄子有些已经结了果,鲜嫩嫩地藏在枝叶之间,母亲多个心眼儿,偏偏不摘,因为摘下来,还要虚让一番,万一哪个女人不客气,全都拿了去,岂不是亏了? 于是女人看着忙碌的母亲,向右瞅一眼蓬勃向上的葵花,向左扫一下硕果累累的菜园,讪讪地一笑,说:“丽她娘,你先忙着,我走了,改天再来。”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有空来啊,等葵花熟了,我送点过去给你家孩子尝尝。”那女人果然兴奋起来,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喜气洋洋地走了。

    ⑥因为这一片向日葵,我们家安静的院子有了些热闹。晚上母亲坐在马扎上,将向日葵数了又数,确定好了会收获多少向日葵花盘,便跟父亲絮叨要送谁家。父亲不喜欢听这些婆婆妈妈的事,而且他也不理解这点蝇头小利有什么好算计的,让母亲那么费心思。即便是全留着自己家吃,谁又能说什么。不过乡下男人女人们的距离,永远都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就像这一片向日葵,母亲看到的是成熟后乡下人事的复杂;而父亲,根本不关心谁会吃到这些葵花籽,他完全不参与这片不成气候的向日葵的收成小事。

    ⑦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 (1) 文章围绕夏日葵花,描写了不同人对葵花不同的态度,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按括号里的要求答题。

      ①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为什么地头上的女人会觉得葵花笑脸愈发诱人?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愈发”在此处的表达作用。)

      ②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加点词写出了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3. (3)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似乎与“夏日葵花”无关,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4. (4) 请联系链接卡片,并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链接卡片】安宁,80后女作家,她的散文切口独特,文字通透,叙述冷静有力,透过鸡零狗碎的生活小事道出了乡村热情背后的冷寂,温情背后的心机,算计背后的云烟苍茫。冷眼旁观中,是对中国乡村繁复人际和世道人心透彻的观察和思考。

  • 1. 活动拓展
    1. (1) 拓展一下面两篇演讲的开头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开头一: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是收集明信片——日常生活中既有趣又能有收益的一项爱好。我会主要介绍值得收集的明信片种类、其价值所在以及收藏者如何买卖明信片。

      开头二:一个周六早晨,你在祖母家帮忙打扫卫生。 不一会儿,你无意发现了一个箱子,打开后里面有数百张陈旧的明信片。想到还要准时去驾校,来不及细看,你就匆忙地将这些明信片扔到了垃圾桶里。祝贺你! 你刚刚顺手扔掉了自己一年的学费。

      (选自斯蒂文·E.卢卡斯《演讲的艺术》)

    2. (2) 拓展二世界上每天发表的演讲数以万计,即便是高层领导、著名人物的演讲也算不上“爆炸性新闻”,但下面这则演讲当时却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且反响巨大,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

      微软创始人、亿万富翁比尔·盖茨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致力于开展慈善事业,其中包括抗击亚非贫困国家的马来热。在这些地区,每年新增的马来热病例高达5亿个。

      2009年2月,比尔·盖茨出席了一个众多技术界人士列席的会议,为了阐明观点,演讲时他打开一个玻璃罐,对观众说:“马来热通过蚊子传播,我今天带了一些蚊子来,现在把它们放出来,只有穷人感染马来热是不公平的。”

      据说当时台下的观众目瞪口呆,无一例外。 片刻之后,他向观众说明了真相:他带来的蚊子不是疟蚊。

      使演讲更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几个小技巧

      故事:用起伏的情节吸引听众。

      比喻:用鲜活的形象打动听众。

      语言生动:恰当措辞让每句话更有力量。

      重复:强化你最想让听众感知的内容。

      问答环节:在互动中将听众拉向自己的立场。

      (选自彼得·迈尔斯、尚恩·尼克斯《高效演讲》)

  • 1. 请对比本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章的标题,完成表格。

    标题对比

    单元

    标题

    标题特点

    总结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

    直接提示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以说明对象为标题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大自然的语言》《时间的脚印》

    ①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效果是:

    事理说明文的标题灵活多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