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下·墨玉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夕阳楼

    ①屹立了3600多年的商代古城墙上,郑州商代遗址城垣西南角警报山上,一座毫不起眼的四方形土基,很难引起来往路人的注意,但这里曾经矗立过一座名动天下的名楼——夕阳楼。

    ②据史料记载,夕阳楼始建于北魏,为中国唐宋八大名楼之一。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登夕阳楼》的诗中写道: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也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野塘菡苗正新秋,红藕香中过郑州。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

    ③从历代的诗文中可知,郑州夕阳楼的壮观气势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鹉雀楼相媲美。

    ④那么夕阳楼具体位于何地?

    ⑤据说李商隐住在郑州老城西大街,当时叫里仁街,一直到他病逝。

    ⑥一直以来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夕阳楼就坐落于郑州商代遗址西南角最高处。然而,史书上对此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

    ⑦南宋的朱升在《曲汤旧闻》中记载:“郑州有夕阳楼,润州有千岩楼,皆见于传记,今无复存者。盖或易其名,或废而不修也。”也就是说,在南宋时期,夕阳楼就已经不复存在,当时没有修复。

    ⑧而民国时期的《郑州志》云:“夕阳楼存州治城上西南隅,有唐李商隐诗刻石,今废。”再次证明夕阳楼已经不复存在。

    ⑨直到2008年,在郑州商代遗址城垣西南角警报山上,正在实施拆迁的工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半截石碑。经过尘土清理、擦洗,石碑上繁体的“阳楼”二字清晰可见。石碑的另一面四周刻有缠枝花卉,中间字迹模糊不清。文物专家经过现场判断,认为这块半截石碑应是郑州古夕阳楼石碑。一直以来围绕夕阳楼的原址产生了很多争议。这块石碑的发现无疑将成为夕阳楼原址在郑州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而当地知情人士介绍,约70年前,此石碑为完整石碑,竖立在中间悬挂一口钟的亭子旁;而约50年前,有人在种树时,发现此石碑已破损,由此可以推测该石碑可能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遭到损毁。2014年10月16日,郑州市政府在郑州商代遗址成员西南角警报山设立《夕阳楼遗址碑记》。碑记确认,李商隐“上尽重楼更上楼”诗句所描绘的夕阳楼,应建在此处城墙之上。

    ⑩唐代时期的名楼,很多都是建了毁,毁了再建。到如今,这些名楼不但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也成为一张张文化名片。而夕阳楼,对于郑州和郑州人而言,也是一种挥之不去、铭刻于心的情结。千余年来,夕阳楼历尽沧桑,已不复存在,但楼以此诗而闻名,诗以此楼而传诵,他们共同成为一道动人的艺术风景,不仅留在了郑州的历史上,也留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中。

    (有删改)

    1.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夕阳楼”,为什么先从商代古城墙说起?
    2. (2) 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⑤段“据说李商隐住在郑州老城西大街,当时叫里仁街,一直到他病逝。”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4)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1. (2024八下·玉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

    王继颖

    ①盛夏,全家去吉林省大山深处探访亲戚,迷了几次路才找到他所在的小村庄。村外一家又一家石头加工场白烟升腾、机器轰鸣。村里住户稀疏,才下过雨,蜿蜒的土路泥泞不堪……

    ②归来之后,却常常记起那个小村庄,因为亲戚邻居那灿烂的笑脸,因为他家那道鲜花盛开的篱笆。亲戚邻居是个中等身材、五六十岁的男人,他家院落并不宽敞,院子东、西面是别家的石墙。院子北面,繁花似锦的各色六月菊,密密麻麻,交织成两道五彩缤纷的花篱笆;两道花篱间,藤条弯成的月亮门,缠绕着凌霄的绿叶红喇叭;月亮门向外的路两边,妖娆着数不清的粉紫大丽花。繁枝茂叶的绿背景,烘托出成千上万朵绚丽的花。主人大概常浇水喷洗,所有的花,都清丽明净,如刚沐浴过的婀娜女子。

    ③邂逅这么多美艳动人的花,我欣喜地驻足,看不够,就用手机拍。一张笑脸从月亮门里迎出来,朴素、热情又亲切:“你们远道来的吧,去老钱家?”他指着近旁一户人家。

    ④我的心全在花上:“这么多花儿,太漂亮啦!全是您养的?”

    ⑤“是啊,每年都养,习惯了。花儿也一年比一年好看。要是喜欢,走的时候捡大朵的,摘些带回去——哪朵好看,尽管摘,回去插花瓶里,也能开几天。”男人语调不高,温和的声音里透着欣喜。他含笑看花的眼神,像是在看自己的一群美丽的女儿。

    ⑥我没带走一朵花儿,我不愿带走一朵花儿。那绚丽缤纷的花儿,洋溢着美丽温和的芬芳,应该绽放在枝头,而不是萎谢在瓶中。虽生活在石粉包围的僻远山村,因为这鲜花盛开的明媚篱笆,男人平凡的日子和生命,一定不缺少希望和滋味儿。

    ⑦归路上,我们绕道丹东,坐船游鸭绿江。在中朝交界的水域,皮肤黝黑的朝鲜老乡驾着简陋的小船靠近游艇,售卖烟酒等物品。交易结束,朝鲜老乡望着游客们,指指自己的嘴和肚子。导游解释,他饿了,哪位游客有吃的喝的,可以送他一点儿。游艇上很快伸出两只纤细白嫩的手,那是一双年轻女子的手,左手一袋煎饼,右手两只鸡蛋。女子的身姿和脸庞隐在人丛中,却不妨碍她那双送出关切的手定格成永恒的镜头。

    ⑧这女子关切之手送出的善意,宛如大山深处鲜花的篱笆。鲜花的篱笆,又与一段视频关联起来。那是几年前一个文艺节目的片段。拾荒歌者幼小丧父,少年外出打工,因贫穷和知识贫乏找不到正式工作,除了打零工,更多是在城市的垃圾桶前翻找生活。常夜露宿街头的他,到中年还未成家,甚至不知自己确切的年龄。他却一直热爱读书和唱歌,热心照顾朋友的家人。在节目中,他怀着梦想倾情献唱,眼神干净,歌声纯粹。“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东西,我也想成为其中一部分。”他的善良和执着编织出的也是一道花的篱笆。我们无法洞悉拾荒歌者的人生,在视频里邂逅,却被深深感染,一下子沉静下来,对世界多了敬畏之心。

    ⑨白驹过隙,忙忙碌碌间,除了至亲好友,我们很难走进更多人生命的院落,也难以邀请更多人走进我们生命的居所。然而,作为世间众生,我们却可以以美好的情趣,温暖的善意,以及热爱和执着等,为生命加一道花的篱笆,让路过我们生命的人,分享一片明丽,一缕馨香。

    1. (1) 依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品质

      亲戚邻居

      美好的情趣

      年轻女子

      送食物给朝鲜老乡

      参加文艺节目,怀着梦想倾情献唱

      善良和执着

    2. (2) 第①段画线句子写出了亲戚所在村庄怎样的特点?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村外一家又一家石头加工场白烟升腾、机器轰鸣。村里住户稀疏,才下过雨,蜿蜒的土路泥泞不堪……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他含笑看花的眼神,像是在看自己的一群美丽的女儿。

    4. (4) 本文标题“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 (2024七下·武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题

    做父亲

    ①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②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拍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③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④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⑤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⑥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茏。“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许多小手伸入笼中,竞指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⑦“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么?”“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⑧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⑨“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⑩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⑪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⑫“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⑬他说过便昂然前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⑭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⑮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⑯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⑰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原文/丰子恺,有改动)

    1. (1) 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买鸡仔的过程中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不舍 

    2. (2) 阅读第(6)段,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
    3. (3) 第(14)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
    4. (4) 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章结尾句“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的理解。
  • 1. (2024·广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薛培政

    ①修鞋匠老单几时来镇子上的,没有人能说得清。

    ②老单不是本地人,又说一口浓重的方言,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世,只记得镇子西头老槐树下有个修鞋的摊点,摆在那里多年了,修鞋匠姓单,人称单师傅,或直呼他老单。一年四季,只要不下雨落雪,老单就准时出摊。一辆半旧的人力三轮车、几个马扎、一台缝线机,还有一堆剪子、切刀、锥子、铁锤、钉子等零零散散的家什。

    ③在镇子上住久了,常听人说,老单这人不简单,话不多,但仁义。起先修一双鞋收个块儿八毛,如今顶多只收三五块钱,从来没有超过十块钱。

    ④别看老单粗手大脚,做起活儿来一针一线,那叫个仔细。有顾客送来磨坏了鞋底或旧得不成形的鞋子,问他能不能修,他都说尽量修。哪怕费半天事,他也想尽法子把鞋修结实。

    ⑤那天,一中年妇女来修鞋。老单接过来一看,是一只开了胶的劣质皮鞋。只见他往腿上铺一块垫布,把鞋放在腿上,先用抹布把开胶的地方擦干净,再拿起锉刀轻轻锉了两下,然后涂上胶水,用手按压了一阵子后,诚恳地对顾客道:“光粘胶不绱线,那不耐穿,过些日子还容易开裂。”征得主人同意,老单用刀子把鞋底划开一条缝,把钩针在蜡块上磨几下,又穿上粗线,沿着缝隙一针一针地缝了起来。修好这只鞋,又让其脱下脚上另一只鞋,翻着看了看说:“这只鞋也快开裂了,趁这会儿一块儿修修吧。”大夏天里,老单忙活得一头汗,一双鞋修下来,只收了顾客6块钱。待那顾客走后,挨着他卖针头线脑的老廖开腔了:“咦,你咋恁好说话哩?大热天忙活半晌,几块钱就给打发了?”

    ⑥“话不能那么说,看那顾客鞋上沾满的干泥巴,大概是进城卖菜的乡下人,挺不容易的,咱能帮就帮帮她吧。”望着他那副悯天怜人的表情,老廖张了张嘴,没再说话。

    ⑦草木枯荣,暑来寒往。几十年过去,老单仍孑然一身,每天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年逾花甲的他,虽说没有挣大钱,但每天进项不断。要说没攒住钱,打死也没人相信。

    ⑧奇怪的是,他攒钱不买房子,也不置家产,仍住在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房间狭小简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吃饭也不挑食,一天只吃两顿饭。他爱吃面食,成年都是馒头加白面条,很少见他买新鲜的青菜,买也是买剩下打折的蔬菜。

    ⑨可遇上镇里修桥补路建学校,他每次捐款都很慷慨,还先后资助十几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

    ⑩按说老单这典型事迹早该见报上电视了,可他偏偏不喜欢那一套。前些年来过几拨记者,省里的、市里的,扛摄像机的、拿照相机的都有,他一句“没啥好说的”,就把人家打发走了。那年,镇里要上报他为道德模范,也被他婉拒了。

    ⑪见他如此这般,几个老友就纳闷儿了,不解地问他道:“你做了这么多年好事、善事,既不让媒体宣传,也不要荣誉加身,到底图啥哩?”

    ⑫他听罢只是嘿嘿一笑,不解释,仍然该出摊出摊,该修鞋修鞋。

    ⑬去年底,服务站工作人员登门为他办理优待证时,才揭开了这个谜。那天,工作人员因为要帮他填报退役军人信息,他从床头柜里翻出一包东西,里面装着入伍登记表、退役军人证件和荣立军功的证书等资料。

    ⑭那一刻,工作人员一脸困惑地问他道:“您咋选择隐姓埋名这么多年?”

    ⑮老单沉默着,仿佛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说道:“俺本是个孤儿,1970年参军到了基建工程兵某部,奉命挺进川藏公路腹地,参加大规模整治改建工程。那年夏天,连日的大雨导致山体松动,大量碎石被山洪冲到公路上。我们赶赴抢险现场,正准备将路面碎石清理后疏导车辆通行,突然又有一股洪水裹挟山石倾泻而下。千钧一发之际,班长一把将我推开,自己却被巨石砸中,牺牲在了那片高原上。”

    ⑯讲到这里,老单已是泪眼婆娑。顿了顿,他又说道:“俺这条命,是班长拿命换来的。等服役期满后,俺没有再回原籍,就来到了班长的家乡,想替他尽孝。结果一打听,班长的父母已去世多年。俺就在镇子上住了下来,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好让过命的战友情谊延续下去。”

    ⑰听了他的话,在场的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选自2023年《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根据你的理解,给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2) 请品味第②段画横线句子中加点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一辆半旧的人力三轮车、几个马扎、一台缝线机,还有一堆剪子、切刀、锥子、铁锤、钉子等零零散散的家什。

    3. (3) 请概括两件能体现老单“不简单”“仁义”的事件。
    4. (4) 作者没有在开篇直接交待老单的真实身份,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妙处?
    5. (5) 读完小说,也许你会想到下面这些词语:小人物、平凡、善良、仁义、坚守、情怀、友情……请结合选文,围绕其中一两个词谈谈感受。
  • 1. (2024·桐乡市模拟) 阅读

    再造一条河

    王东梅

        我爷爷是个战斗英雄。他经历过的大仗小仗数也数不清。那一年,爷爷跟随大部队转战到一个叫南泥湾的地方。我爷爷问首长,没有人,和谁打仗啊?首长一指,和这山打,和这荆棘荒草打。咋打?我爷问,背长说,用输法,用缺,用手,用脚。

        当!我爷爷一锅抢到了石头上,镐头溅起点点火星。他抓起石头,一扬胳膊,石头就被丢进了对面的山沟里,扔出去的,像是战场上敌人的一只破鞋子,

        那一年,我奶奶是洋学堂里的女学生。她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延安的文章,在一个夜晚,她甩了甩自己的短发,拎了一只小皮箱,怀搞着那张报纸,逃出了自家的深宅大院,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我奶奶要去看一看一手握枪一手抡镐的战士是什么模样。

        那一年,南泥湾的畦埂上,一棵枯了半边的老枣树突然又发了芽。陕北出枣,可出枣的地方都挨着河,延安有延河,可南泥湾没有河。老枣树不信邪,那一年的春风一吹,部队一进驻南泥湾,老枣树就被唤醒了。战士们开垦出来的第一批荒地撒上种子的时候,老枣树也披上了绿油油的新衣裳。敌人可不想让开荒这么顺利,时不时就会来搞一下破坏。战士们就丢下手里的镉头,抄起地头放着的枪。嘟嘟嘟,嘟嘟嘟,枪口里喷出的火焰无比炽烈。敌人以为拿起锅头的战士,已经成了农民,想不到他们依然是战场上的猛虎,敌人就逃走了。我爷爷放枪放过瘾了,他抡锅头就比别人抡得起劲,他开出的荒地就比别人多,成了开荒种地的能手。首长还说,要表扬他。我爷爷抡起手里的镐头就更起劲了。所以,当我奶奶站在枣树下的时候,我爷爷只顾着屁股抡锅地,根本没看见她,奶奶也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她要采访的人,就扯着嗓子喊,李大壮,李大壮——

        漫山遍野的荆棘荒草挽着手臂拦在我爷爷面前,他的镐头就咔地一下砍下去,被砍断筋脉的荆棘就软了身子。咔,咔,咔,石头土块也被创出来了,我爷爷的耳朵被咔咔咔的声响填得满满的,哪里能听得见我奶奶蚊子般的喊声。我奶奶的一张脸就在枣树下涨成了“红枣子”。

        首长说,这是一群英勇的士兵。在战场上,他们英勇杀敌;在南泥湾,他们改天换地,

    我奶奶一个劲儿地点头,决心用手中的笔记录英雄们的伟大事迹,写啥呀?我爷爷把脑袋摇得像拔浪鼓,服从是军人的天性,在战场上杀敌,在南泥湾开荒,都是革命任务。我奶奶手里的笔落不下去了。奶奶说,这也是我的任务呀。我爷爷说,你的任务可以先放一放。你现在最紧要的任务,是纺纱织布,做一件新衣裳,把那身大小姐的衣裳换下来,我奶奶这才发现,自己的洋学生装,被爷爷身上的土布褂子和千层底布鞋衬得格格不入。

    于是,在那个下午,枣树下架起了一架纺车。嗡嗡嘤嘤,唱起一首欢快的歌。当纷纷扬扬的枣花落满我奶奶的肩头,我爷爷拄着镐头把儿笑出了声。就在那一天,老枣树看见一朵鹅黄色的枣花飞进了我爷爷的眼里。

        爷爷和奶奶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了许多年。直到他们的塑像,他们用过的镐头、纺车被摆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他们的故事还在天下流传。纪念馆就设在当年老枣树的旁边,讲解员当然是我。本来也可以是我爹。可我爹说,他有更重要的事。

    我爹和我爷爷一样,当了一辈子兵。后来他老了,我爹说,跑不动了,他回到南泥湾,还带来了他的老部下。他们一个人一把,一棵,一棵,又一棵,在当年老枣树的旁边,愣是种出了一大片枣园,我爹说,陕北出枣,可出枣的地方都挨着河,延安有延河,南泥湾没有河。我们可以在南泥湾再造出一条河。

        南泥湾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 (1) 【梳理情节】根据小说情节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爷爷奶奶
      奔赴延安看开荒战士
      端枪杀敌抡镐开荒
      架车纺线
      爷爷和奶奶的故事
    2. (2) 【品析语言】下列句子在用词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概括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嘟嘟嘟,嘟嘟嘟,枪口里喷出的火焰无比炽烈。

      ②咔,咔,咔,石头土块也被创出来了。我爷爷的耳朵被咔咔咔的声响填得满满的,哪里能听得见我奶奶蚊子般的喊声。

      ③于是,在那个下午,枣树下架起了一架纺车。嗡嗡嘤嘤,唱起一首欢快的歌。

    3. (3) 本文多处出现“老枣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提炼主旨】结合全文探究“南泥湾成了陕北的好江南”的原因。
    5. (5) 下列哪部作品适合作为《再造一条河》的延伸阅读,请结合作品内容说明理由。

      A.《植树的牧羊人》 B.《骆驼祥子》 C.《红心照耀中国》 D.其他

  • 1. (2024七下·瑞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泥土中长大

    小时候,总以为人也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就像草和树一样。

    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广阔的天地之间是我们自由的舞台,可以撒着欢地玩闹,就像一棵自由自在生长的小树一样,没有丝毫束缚。泥土是我们最亲昵的伙伴,幼时的游戏和劳动都与土地密不可分。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父母下地,不为帮父母的忙,这仅仅是父母带孩子的一种方式。那时村里没有幼儿园,小孩子没有人照看,可不就被父母“随身携带”着,在泥土里慢慢长大。可以说土地是乡村孩子的游乐场,这个游乐场,胜过如今建立的最豪华的游乐场,它巨大无比,天然健康,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

    父母在田里劳作,小孩子们在一旁捉虫子,逮蚂蚱,或追着一只兔子在田野上狂奔。田野里,还有不少的孩子,跟在父母身边玩。大人们热火朝天地劳作,小孩子们帮不上忙,于是就三五成群凑到一起玩游戏。一个土坡,一片树荫,一块荒地,都可以成为我们释放过剩能量的舞台。

    我们在泥土里疯玩,打滚,可劲儿折腾。有些孩子,还会就地取材,把泥土当成玩具。有时,大家用泥土捏东西,捏成锅碗瓢盆的形状,捏成桌椅板凳的形状,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捏的。孩子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创造力惊人。捏完这些“日用品”,下一步就要过家家了,男孩女孩在一起扮成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开始“新生活”。

    男孩子们的兴趣更在于玩富有刺激性的游戏。我们在土坡上“垒碉堡”,“建炮楼”,折根玉米秸秆当枪,找个土地的凹处做掩护,玩打仗的游戏。照例是要分成正反两派的,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正义方胜利,我们最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的培养,都是在泥土里完成的。

    孩子们玩累了,会顺势躺倒在泥土中。松软的泥土,跟家里的土炕一样舒服,可以美美地睡一觉。我嘴巴里嚼着一根甜津津的青草,耳朵边有野花摇曳着,蝴蝶和鸟儿还会从我的眼前飞掠而过,有时躺着躺着就睡着了。睡在蓝天白云下,做一个轻飘飘的梦,觉得一切那么轻松舒畅。清凉凉的土地贴着我的肌肤,土地里厚重的气息慢慢传递着,传递到我的肌肉、骨骼,让它们长得结实健壮。

    虽然孩子们还小,但大人不担心我们跑丢了。大地就在脚下,能跑到哪里呢?有时大人看不到孩子的人影儿,就拉开嗓子喊几声孩子的乳名,空旷的土地上,呼唤声被风吹送得很远,我们听到呼喊声,立即扔下满手的泥巴,奔到父母身边。

    父母看到我一身的泥土,不仅不责怪,反而笑眯眯地说:“又成了泥猴儿了!”在他们的意识里,泥土是好东西,孩子在泥土里滚几遭,就结实健壮了。祖祖辈辈生于土地,我们与泥土最亲,觉得泥土最养人。

    周国平在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它有许多同伴,它与树、草、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真的是这样呢!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孩子的童年离土地越来越远。我真希望,他们能偶尔回到土地上,感受一下万物是如何从泥土里长大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题“在泥土中长大”的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 1. (2024八下·洪雅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奔跑的黄瓜

    梁新英

    ①蔬菜里,黄瓜最大众化,情味最长,四季的餐桌上不可或缺。黄瓜常常牵起一串藤蔓一样的记忆,在岁月的架上缠缠绕绕。

    ②小时候,我家的房前有园子,那是一家人的蔬菜供应基地。每日,母亲将屋内收拾停当,几乎长在菜园里,拔草、打垄、浇水是母亲的功课。母亲嫌我们不管不顾,笨手笨脚,不是踩了秧苗就是破坏了水道,宁愿自己劳作,也懒得叫上我们帮忙。母亲的手被草绿锈着,洗不掉,直到冬天才褪干净。

    ③夏初,豆角的紫花一嘟噜一嘟噜的,角瓜开出硕大的黄色喇叭花,辣椒的小白花仙气十足,它们你追我赶,竞相展颜,回报辛劳的母亲。小园里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和希望,尽显夏日的繁华与热闹。

    ④那时,一年到头吃不上水果,我们自然盯住西红柿和黄瓜不放。西红柿是温暾的性子,仿佛忘了挂果的责任,在花朵里流连。它不紧不慢地结果,不紧不慢地变红——你心里有一千个着急;它有一万个理由安稳。

    ⑤黄瓜最讨喜,开花结果从不拖泥带水。爬蔓前,母亲为它搭好瓜架,一场不懈的攀爬拉开帷幕。瓜蔓儿扯着嫩叶向上,金黄的小铃铛桂在架上,那是一架多情华美的风铃。刚长出来的黄瓜周身是刺儿,样子极丑。时光在黄瓜里行走,它一天出落一个样。我们走马灯似的跑去看,黄瓜安静地迎来一轮又一轮的探查。身量长了,刺儿的间距大了,黄瓜一天比一天水灵。有的卧在垄沟里,有的从架上垂下来,悬空坠着,像一部部电话,打给孩子们的神秘电话,或是与大人聊聊光阴的闲话。

    ⑥黄瓜长到两指长,母亲开始一项神圣的工作,选种瓜。她眼神不好,弯着腰在瓜架间巡视,蹲下身捧起这根打量,又托起那根端详,仿佛黄瓜里面藏了明年的长势,来来回回,选美一样,慎而又慎,一般从第一批黄瓜里挑几条直溜健壮的,在她怜爱的目光里扎上彩色布条。选定的黄瓜成了骄傲的母亲,它们身份尊贵,容不得觊觎,躲过我们一次次的扫荡与围剿,日渐臃肿,成为黄瓜世界真正的王。

    ⑦我们家种的是旱黄瓜,味道浓,适合空口吃。拣着够个的摘了,从园子那口深井打一桶水,水拔凉拔凉的,把黄瓜浸些时候。它的暑气消了,取出掰开,咬一口,清凉的香味在唇齿间漫溢,就像在沙漠跋涉的人,周身热得着了火,嗓子冒着烟,忽然嗅到水的味道,清凉凉的,直入肺腑,大口吸着,暑热散了一半,通身爽利。

    ⑧黄瓜秧从根部的叶子变老,呈黄白色,时光洗去它的苍翠,经了风霜的母亲一样朱颜辞镜,把水嫩和活力给了儿女。从初夏到深秋,光阴缓慢而悠长,黄瓜的花总也开不完,黄瓜总也结不完,像母亲对儿女的爱,永远有一种执念。

    ⑨搬进楼房,母亲失去菜园,她的爱没有断流,更不会搁浅。母亲跟邻居学了腌黄瓜的新方法,吩咐我去买所需食材。腌好的黄瓜,清鲜里有蒜香,酸甜掩了咸味,口感极好,家人都喜欢吃。母亲隔些天让我买一次食材,腌好后分送到儿女家。腌制过程费时费力,我劝她歇手。母亲说:“反正我闲着也没事儿,再说,自己做的腌菜吃着放心。”小菜里寄托着母亲的牵挂,她怎么肯放弃呢?

    ⑩早市,当地黄瓜顶花带刺,母亲又该催我买腌黄瓜的食材了。那些黄瓜又要奔跑起来,跑出一条不息的河流,从母亲那里出发,流过厚原,流过山林,抵达儿女生活的地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母亲的手被草绿锈着,洗不掉,直到冬天才褪干净。(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它们你追我赶,竞相展颜,回报辛劳的母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 (3)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题目“奔跑的黄瓜”的含义及作用。
  • 1. (2024七下·涪城月考) 赏读下面的美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求和得和

    毕淑敏

    ①小时候,我作文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②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慢慢地,咸味和涩味涌上心头。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掏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刚学过一篇掏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③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④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大伙毕竟小,容易健忘。我那时又是大队长,人缘挺好,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⑤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⑥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老师问我。我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⑦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写作文。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⑧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作文时,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⑨我小心翼翼问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老师说:“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老师注视着我。“您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为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无名氏写的。”

    ⑩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你说的有点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老师答应了。

    ⑪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有人问我。“不能老是她写得好,我看今天一准是别人写的。”有人这样说。我一概只笑不答,问得急了,就说:“我看像是你写的。”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⑫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长大以后,看到一则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我想那是一种更积极、更勇敢的生活态度。只是我小时候,就是听到这句教导,也未必敢照着去做。我太珍视同小朋友们无忧无虑跳皮筋的机会。

    (选自第8期《视野》)

    1. (1) 文章标题为“求和得和”,你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和”?
    2. (2) 仔细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中“故意”一词表现了同学们怎样的态度?

    3. (3)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的看法。
  • 1. (2024八下·宜州期中) 阅读《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完成下面小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顾晚荔)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地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⑩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1. (1) 根据提示,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线索一: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①→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②→③

    2. (2) 有人认为“故乡的老槐树”比“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更适合作文章的标题,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3. (3) 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4. (4) 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幸福的篮子

    ①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

    ②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的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

    ③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④“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

    ⑤“您,有什么可以聊的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

    ⑥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⑦“什么不多见?”

    ⑧“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

    ⑨“什么?幸福篮子?”

    ⑩“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

    ⑪“当然希望,可是,我没有幸福……”

    ⑫“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认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

    ⑬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像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底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⑭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

    ⑮“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⑯“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

    ⑰我谢了这位老太太,朝家走去。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⑱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

    1. (1) 阅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来。

      地点

      情节

      心情

      公园小路上

      散步

      金黄色的小亭子下

      变得平静

      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

      快乐

    2. (2) 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字。

      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

    3. (3) 文中的老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