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古风社将开展“婺风宋韵·端午奇妙游”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

    【甲】重午
     [宋]陆游

    叶底榴花蹙绛缯,街头初卖苑池①冰。

    世间各自有时节,萧艾②著冠称道陵③。

    【乙】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chì)。何以见得? 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角黍天下有,惟是都城将粽凑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销货卖。茉莉盛开城内外插戴朵花者不下数百人。

    (选自《西湖老人繁胜录》)

    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 , 用梅红匣子盛裹。又钉艾人④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选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 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 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 , 不特⑤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选自吴自牧《梦粱录》)

    【注释】①苑池:有池水花木的风景园林,这里指皇宫。②萧艾:艾蒿,臭草。③道陵:即张道陵,道教创始人。人们将艾蒿扎成张道陵的样子,悬于门首,为人所尊崇。④艾人:每逢端午,用艾蒿扎草人悬门上,以除邪气。⑤不特:不只。

    1. (1) 【寻趣】阅读乙组材料,准确理解文意,并根据提示完成下表,了解有趣的端午民俗。

      任务

      趣味民俗

      释字方法

      释字提示

      字义

      字词解释

      以香药相

      课内迁移法

      其上以松脂、蜡纸灰之类冒之(沈

      括《活板》)

      又并茭、粽

      愿为鞍马(《木兰诗》)

      沿门唱卖声,满街不

      字源推求法

      , 以刀断丝也。(《说文解字》)

      以为瘟疾等用

      字典查阅法

      ①开垦,开辟;②同“避”,躲避;③偏僻;④打比方,譬如

      (填序号)

      断句(限断两处)

      ⑸茉莉盛开城内外插戴朵花者不下数百人

    2. (2) 甲诗写端午民俗的同时表达了怎样的生活理趣?
    3. (3) 【寻味】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桅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

    4. (4) “浙里宋韵·金华百味”评选展示活动即将在“婺风宋韵”文化街火热“开席”。请你依据乙组材料及生活实际,为宋朝端午粽写一则广告语。(30字以内)
    5. (5) 【寻雅】宋人过端午有许多雅趣的风俗。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总结并探求其生活态度。
    6. (6) 金华市文化旅游局开展“婺风宋韵”文化形象代言人征选活动,请从以下候选人中选择一位并结合他们的诗文以及“婺风宋韵”的内涵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A.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B.李清照(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C.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婺风宋韵”的内涵

      金华将打造“婺风宋韵”文化品牌,着重弘扬“宋韵文化”的精神价值,让婺学思想之韵、爱国气节之韵、科技创新之韵、人文艺术之韵、生活美学之韵这“五韵”融入百姓生活。

      我选:

  • 1. 八下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习仿写”。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细心揣摩,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下面是作家贾平凹《风雨》中写“风”的一个片段,请你细心揣摩其写作手法,也以“风”为对象,仿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 1. 民俗充满温情和生活韵味,极具魅力。请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①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②跟着随母亲的“迅哥儿”,我们感受到了平桥村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③听着富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着méi子、手拿红旗的辉煌历程;④而大起大落的安塞腰鼓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rǒng杂的观众的心上,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使静mù的氛围立即变得热烈,        

    1.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A. xǐng B. shěng)亲 

      méi子 rǒng杂 静 mù

    2. (2) 第④句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应改为
    3. (3) 第 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 。
    4. (4) 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恰当的话。
    5. (5) 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1. 名著阅读;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读者可依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阅读选择。小组同学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将《〈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了组合阅读。你是否认同这一做法?请阐明理由。
  • 1.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屈原①故里秭归县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黄石市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开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祀活动。汨罗江畔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人们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葛、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苏州市端午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①,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戴香包、贴端午节符剪纸、悬钟馗像、喝雄黄酒为其主要习俗。

    【注释】①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他对楚国忠贞不渝,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时,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等。②伍子胥: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辅佐吴王。他对吴国忠心耿耿,为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立下大功。但后来吴王听信谗言,令其自杀。伍子胥作为苏州古城的缔造者,在苏州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材料二】____“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①能还。 国亡身殒②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lěi)的这首《和端午》写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既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又流露出对屈原由衷的崇敬之情。施耐庵在《水浒传》第十二回中用一段文字来表现端午节的民俗:“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③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西游记》《红楼梦》中也有描述端午节的内容。现代作家沈从文在《边城》中也描写了边城端午节划船比赛的热闹场面:“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通过这些古今文学作品中对端午节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更多民风民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注释】①讵(jù):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哪里”。②殒(yǔn):死亡。③角黍(shǔ):粽子。

    【材料三】2009年9月,中国“端午申遗”成功,使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早在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就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除了春节之外,将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也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以下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4年放假安排表:

    节日

    放假时间

    元旦

    12月30日-01月01日

    春节

    02月 10 日-02月 17日

    清明节

    04月04日-04月06日

    劳动节

    05月 01日-05 月 05 日

    端午节

    06月08日-06月10日

    中秋节

    09月 15 日--09 月 17 日

    国庆节

    10月01 日-10月07日

    1. (1) 选出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
    2. (2) 请在材料二的开头写一句话用来作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3. (3)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线的语句。
    4. (4) 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古今各地端午节民俗的内容,说说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和意志。
  •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安塞腰鼓展现了陕北汉子的剽悍、虎劲、牛劲;社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生活习俗……独特的生活民俗、有趣的节日民俗、热闹的社会民俗,表现在饮食起居、四时八节,婚丧嫁娶、交往礼仪等诸多方面,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包含着普通百姓的情感与智慧,爱好与情趣,是过往历史的反映和文化的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请以“家乡的民俗”为主题,从下表中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写作。

    题目

    文本类型

    参考角度

    任务一

    走进家乡的民俗

    记叙文

    讲述家乡的民俗故事

    任务二

    小议家乡的民俗

    演讲稿

    针对家乡的民俗发表自己的看法

    任务三

    说说家乡的民俗

    说明文

    介绍家乡的民俗

    要求:⑴不少于600字;⑵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 文学作品阅读

    豆包儿
    肖复兴

    ①如今的豆包儿,很少有人在家里自己做了,一般都会到外面买。外面卖的豆包儿,馅大多用的是红豆沙,这种红豆沙,是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稀烂如泥,豆子是一点儿也看不到的,自然,红小豆的豆粒那种沙沙的独有味道也就大减,甚至索性全无。要想尝到那种味道,只有自己动手将红小豆下锅熬煮,不用说,这样传统的法子,费时费力又费火,谁还愿意做这种豆包儿?

    ②小时候,我吃的豆包儿,都是我母亲做的。那时候只有在改善生活的时候才能吃到豆包儿。春节前,必定是要包上满满一锅的,上锅之前,母亲还要在每个豆包儿上面点上一个小红点儿。【A】出锅的时候,豆包儿变得白白胖胖,小红点儿像用指甲草或胭脂花抹上的小红嘴唇,格外喜兴。 豆包儿,便显得和节日一样的喜兴了。

    ③因此,每一次母亲包豆包儿,都会像过节一样。 包豆包儿的重头戏,在于熬馅。我家有一口炒菜的大铁锅和一个蒸馒头的铝锅,熬豆馅必得用铁锅,至于什么道理,母亲是讲不出来的,只是说用铁锅熬出的豆馅好吃。说完之后,母亲觉得说得好像没有说服力,会进一步解释:你看炖肉是不是也得用铁锅? 没有用铝锅的吧? 这样解释之后,她觉得道理已经充足了。

    ④熬豆馅的重头戏,在于熬的火候。红小豆和凉水一起下锅,一次要把水加足。不能在熬到半截时看着水不够,一次次地加水逗着玩! 母亲这样说的时候,同时把红枣下进锅里。那红枣是早就用开水泡好,一切两半,去核去皮。我老家是河北沧县,出金丝小枣,但母亲从来不会用这种金丝小枣,用的是那种肉厚实的大红枣。用小枣煮出的豆馅没有枣的香味,那种金丝小枣,母亲会用它来蒸枣馒头。

    ⑤水开之后,大火要改小火,还要用勺子不停地搅动,免得豆子巴锅。豆子不能熬得过烂,烂成一摊泥,豆子的香味就没有了。也不能熬得太稀,太稀包不成个儿不说,豆子的香味也就没有了。母亲包的豆包儿,馅一般会比较干,不会有那种黏稠的液体出现,开花之后的红小豆的颗粒感非常明显,咬起来沙沙的。豆子虽然被煮烂了,但是小小的颗粒还在,没有完全变成另一种形态,很实在的豆子的感觉和豆子的香味,会长久地在嘴里回荡,不像现在卖的豆包那样稀软如同脚踩在泥塘里的感觉。按照那时母亲的话说,那是把豆子给熬得没魂儿了!【B】按照我长大以后开玩笑对母亲说的话是,就像唱戏,那样的豆馅是属于大众甜面酱的嗓子,您熬的这豆馅属于云遮月的嗓子

    ⑥豆馅熬得差不多了,放糖,是放红糖,不能放白糖。吃豆包和吃年糕不一样,吃年糕要放白糖,吃豆包必须放红糖。这是规矩,是母亲从上辈那里传下来的,是不能变的。只是,在闹灾荒的那几年,买什么糖都得要票,不是坐月子的或闹病的,红糖更是难淘换。没有办法,只好改用糖精,豆馅的味道差得太多,母亲嫌丢了自己的脸,那几年,豆包儿很少包了。

    ⑦我长大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之后,自以为见多识广,建议母亲再包豆包儿熬馅的时候,加上一点儿糖桂花,味道会更好的。母亲不大相信,在她的眼里,糖桂花那玩意儿是南方货,包元宵和汤圆在馅里加一点儿可以,她包了一辈子豆包儿,从来没有加过这玩意儿。别遮了味儿! 她摇摇头说,坚持她的老法子。我说不服她,由她去。

    ⑧如今,母亲去世多年,买来的豆包儿都会加有糖桂花,母亲包的没有糖桂花的豆包儿,却再也吃不到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1) 【民俗·记忆】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母亲“包豆包熬馅”的一些记忆,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图。

    2. (2) 【民俗·表达】本文语言细腻,情感真挚,请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如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赏析。

      我选              

    3. (3) 【民俗·特色】有人认为第⑦段所叙糖桂花之事与文章中心无关,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4. (4) 【民俗·情思】本文是生活美学的典范,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意蕴,人情的冷暖,处世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味道的感知。母亲做的豆沙包是美味,也是“理想”。说说下面语句中的美食所寄寓的情思与选文有何异同。

      小贴士

      生活美学即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是美而舒适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食粮。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

  • 1. 情景默写;小语发现教材中有不少诗文名句也提到了民俗活动,为此他制作了一张表格给这些民俗活动分类,请你帮他填写其中的部分内容。

    类别

    古诗文名句

    生产、生活民俗

    坐观垂钓者,①。(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情感、婚恋民俗

    ,悠悠我心。(《子衿》)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④。(《关雎》)

    交往、待客民俗

    ,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送别、赠言习俗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1. (2024八下·宁江开学考)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归省(xǐng)       晦暗(huì)       烧灼(zhuó)      戛然而止(gā) B . 瞋视(zhēn) 羁绊(jī) 惬意(qiè) 参差不齐(ci) C . 挣脱(zhèng)     撺掇(cuān)      糜子(méi)       蓦然(mò) D . 亢奋(kàng) 战栗(zhàn) 恬静(tián) 浑身解数(jiě)
  • 1. (2024八下·宁江开学考)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怠慢      缥渺      蓦然      大彻大悟 B . 眼眶      思慕      斡旋      熙熙然 C . 晦暗      瞳仁      怅罔      暖融融 D . 弥散      燎原      争忪      叹为观止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