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七上·游仙期末)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③④①⑤② C . ⑤③④①② D . ⑤①③④②
  • 1. 预学二朗读《记承天寺夜游》两遍。然后回味、思考:它与《答谢中书书》在朗读节奏和句式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将你的朗读体验写下来。

    知识卡片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究对仗、声律。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答谢中书书》和本单元的另一篇课文《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

    自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古代散文。

  • 1. 导学三请运用对偶的手法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对《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小结。

    通明谈□□□□抒隐者情怀,□□记月下之事彰□□□□。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任选一题完成。

    陶弘景传(节选)

    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①,不至。

    ……

    武帝②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③,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

    临皋④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之:指陶弘景。②武帝 :指梁武帝。③曳尾之龟:语出《庄子》,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④临皋:位于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 (1) 苏轼的诗文中不止一次出现“闲人”“闲者”“闲客”这样的词语,从中你领略到他怎样的胸怀与气度?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并写下你的看法。
    2. (2)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自己和张怀民是两个“闲人”,你认为陶弘景是苏轼笔下的那种“闲人”吗?为什么?
  • 1. 导学一为更好地学习《短文二篇》, 全班开展了“作者印象”“美景共赏”“情理感悟”三个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活动一:作者印象

    [材料一]

    陶弘景(456-536),字____,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材料二]

    苏轼(1037-1101),字____,号东坡居士,眉山人,____(填朝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三]

    古人的“号”大多是成年以后自取的,一般都蕴含其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陶弘景的自号因他辞官隐居在江苏茅山华阳馆而得;而苏轼的号也是他自己取的,源于他被贬谪黄州时,在城东门外的一个土坡上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以补贴家用的一段人生经历。

    1. (1) 根据课文注释, 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补充完整。
    2. (2) 结合以上相关材料,陶弘景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而大文豪苏轼在人生失意的情况下,自号“东坡居士”,你对他的评价是:
    3. (3) 活动二:美景共赏
      《答谢中书书》篇幅短小,却将风景写得十分优美。请选择你喜欢的欣赏角度,参考示例,评赏文中的“山川之美”。如果你在阅读中生发出新的欣赏角度,可以把它补充在⑥处,展开评赏,并与同学分享。

      欣赏角度

      ①视角多样: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早与晚,皆成风景。

      ②生机无限: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尽在短文的字里行间,动植物都是生机勃勃的。

      ③细节生辉:美感就在某个字眼里,美感就在句子细微之处。

      ④多种感官:风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触碰,更可以用心感受。

      ⑤色彩丰富:石壁色彩斑斓,竹林青葱茂密,其实云雾、夕阳、潜游的鱼儿也有各自的颜色……

      [示例] 

      ①视角多样:“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我们仿佛抬头看见高耸入天际的山峰,低头又见清澈见底的水流。一高一低,仰俯之间,天地是那样的广袤,景色是如此的迷人。听山林间有“猿鸟乱呜”,看河流里有“沉鳞竞跃”,美景环绕,美不胜收!

    4. (4) 前人点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点评的理解。
    5. (5)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记录的不仅是默默流淌的如水月色,更是自己起伏的心绪。请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目。

      ①概括A、B两处相应的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B:

      ②仿照a、c,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将b、d两处补充完整。

      a.正是秋末冬初,寒意渐深,月色悄然人户,作者被美好的月色唤起了雅兴,带着欣赏月色的喜悦,又似怀有一丝无奈,走出家门。

      b. 

      c.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引发了作者的情思,此时的作者是超脱的。

      d.

  • 1. 预学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 (1) 晓雾将  
    2. (2) 未复有能其奇者    
    3. (3) 无与为乐者    
    4. (4)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 导学二*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文末谈及谢灵运的原因。

    [材料一]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

    ——《宋书·谢灵运传》

    [材料三]

    汤惠休日: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品》

    [材料四]

    陶弘景三次远游浙东,求仙访道,其所历之地如始宁、会稽、永嘉等地也多为谢灵运所涉足。

    ——王晓东《<答谢中书书>三考》

  • 1. 翻译下列句子。
    1. (1)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 (2)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3)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夕日欲

    ⑵沉鳞

    无与为乐者

    ⑷庭下如积水空明

    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B . 《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指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做过中书舍人。 C .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D . 陶弘景写本文的目的是向谢中书表明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