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据记载,太平天国、民国、抗战时期,战乱席卷大半个中国,江浙、闽、两湖百姓陆续迁入广东。南迁的“新广州人”不断发现:这里商业兴盛,让人更加务实;对外贸易让人更富有远见和冒险精神;崇尚儒家让人知仁行义,生命力格外强大。这主要说明( )
    A . 移民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 B .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 C . 人口迁移丰富了文化内涵 D . 社会变革导致了北民南迁
  • 1. (2024高三下·汕头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料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认识李鸿章。下表是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史料3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史料5

    《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

    《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 (1) 根据上表并结合李鸿章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任选其中两则史料,分析其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鸿章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 1. (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  某法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不经国会;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设立由大总统任命参政组成的参政院;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该法发布于( )
    A . 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B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 .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 1. (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  1863年,清廷向各省督抚发出谕旨,要求地方官员学习洋人制造火器之法。1864年.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说:列强“藐视中国,非可以口舌争,稍有衅端,动辄胁制,中国一无足恃,未可轻言抵御,则须以求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由此可知( )
    A . 清廷对中西差距有根本认识 B . 练兵制器成为清廷共识 C . 清廷努力寻求国家自强之道 D . 师夷长技方面成就凸显
  • 1. (2024高三下·娄底月考)  “新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是“言文合一”的白话文,它是“新文化”思维、表达、沟通的形式和工具,也是自觉地使用它的中国人认识世界、建构内心世界的媒介。五四后的各种变革,无不在根本上得益于文学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无不在文学革命建立的全新语言结构和思维结构中运行。由此可知,文学革命( )
    A . 改变了中国救亡图存的方向 B . 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 . 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发 D . 增强了社会变革深度和广度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1913年以前中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中,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而英国早期的工厂创办者大多是工匠或手工业主出身。由此可知( )
    A . 政治环境影响工业发展 B . 思想解放是工业发展的前提 C . 市场需求助推工业发展 D . 民族独立是工业发展的结果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1923 年北洋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法官的兼业禁止原则:平政院(行政法院)评事在任职期间,不得加入政治组织,不得在国会或地方议会任议员,不得任律师,也不得作为商业执事人。这一规定( )
    A . 强调了法律保障个人的权利 B . 顺应了司法近代化的需要 C .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D . 推动了近代律师制的建立
  • 1. (2024·长沙模拟) 1898年,湖南维新志士樊锥在《湘报》发表《开诚篇》系列文章,主张中国应“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者是效”,“行平等平权之义”。同年,湖南封建守旧分子以“首倡邪说,背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的罪名将其驱逐出境。这反映出当时(   )
    A . 全盘西化成为主流意识 B . 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 维新变法以湖南为开端 D . 中西文化冲突的激烈性
  • 1. (2024高三下·安化模拟) 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

    ·官办企业由年均增长14.5%降至3.81%

    ·政府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

    A . 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B .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 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