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新文化运动
  • 1.  “新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是“言文合一”的白话文,它是“新文化”思维、表达、沟通的形式和工具,也是自觉地使用它的中国人认识世界、建构内心世界的媒介。五四后的各种变革,无不在根本上得益于文学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无不在文学革命建立的全新语言结构和思维结构中运行。由此可知,文学革命( )

    A . 改变了中国救亡图存的方向 B . 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 . 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发 D . 增强了社会变革深度和广度
基础巩固 换一批
  • 1.

    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洪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与血”。受此影响,他改名胡适,字适之。这可以说明

    A . “中体西用”思想兴起 B . 天演法则产生巨大影响 C . 进化论成为革命旗帜 D . 传统思想的权威被打倒
  • 2. 1919年到1921年,黄凌霜、区声白等提出在社会革命后立即实行“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实现“无政府的共产主义”。这一思想(   )
    A . 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补充 B .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 C . 是超越中国社会现实的空想 D . 主张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 3. 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
    A . 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 . 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 .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 . 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