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某校开展生物模型制作比赛,同学们利用橡皮泥等物品制作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动植物细胞、组织等模型。

    1. (1) 图甲表示细胞的过程。(选填“分裂”或“分化”)
    2. (2) 图乙表示植物的五大组织,叶片中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他们属于植物的组织。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小科同学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甲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

    1. (1) 实验过程需要酒精灯加热说明升华需要热量(选填“吸热”或“放热”)。
    2. (2) 善于思考的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碘的沸点为18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科所做的实验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碘可能并不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而是固态碘先再汽化成碘蒸气。
    3. (3) 根据上述猜想,小红对原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乙图所示的的实验,结果发现碘升华管内也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该实验能否得出碘升华的结论?并说出理由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校运动会期间,同学们对“怎样才能把同一铅球掷得更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小吴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角度(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小郭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5次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请你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了验证小吴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射出速度v(m/s)

      射出仰角

      射出距离(水平距离)s/m

      1

      10

      30°

      2.9

      2

      10

      30°

      9.5

      3

      10

      45°

      10.8

      4

      10

      60°

      9.1

      5

      15

      30°

      20.7

    2. (2) 针对小郭的猜想,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 (3) 小科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还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高度有关。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请你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小科同学在路上闻到浓郁的酒香,见到如图的蒸馏酒装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蒸馏酒的制做一般包括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蒸馏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
    2. (2) 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将粮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其它物质,所以发酵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 (3) 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选填“大”或“小”)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下列是某同学“制作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有关实验操作步骤。

    ①盖盖玻片                ②染色                ③展平                ④滴清水

    1. (1) 上图中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填序号)
    2. (2) 若装片现中出气泡,可能是上图中步骤 (填序号)操作不当导致的。
    3. (3) 如下图的显微镜中,结构①的名称是。当使用“10×”的目镜和“40×”的物镜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倍。

    4. (4) 小科将图中的物像a调至物像b,正确的操作步骤和顺序是


      A.增大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B.转动物镜转换器
      C.向左移动载玻片
      D.向右移动载玻片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5月23日珠峰科考登顶队员再次成功登顶地球之巅一——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冰芯钻取、冰塔林无人机航测等十多项既定科考任务。

    1. (1) 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断发生
    2. (2) 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的形成与 (选填“外力”或“内力”)作用有关。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我县某校开展了“走进永安溪,寻觅科学”的研究性学习。小科等同学对永安溪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他们捡到了一块漂亮的石头,于是对这块石头的密度进行了测量,测量过程如图。

    1. (1) 如图甲所示,小科在调节天平平衡过程中遗漏的步骤是
    2. (2) 经改正后调节天平平衡,测得石块的实验数据如图乙所示,则其质量为g。
    3. (3) 小科发现石块较大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于是他进行了如图丙的操作,由图中数据计算可得:该石块的密度为g/cm3
    4. (4) 其他同学提认为图丙方案测得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有偏差,请判断偏大还是偏小并说明原因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A、B两杯中的液体加热,忽略散热,绘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给A、B两杯加热相同的时间,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不同 B . 若A、B两杯中是同种液体,那么A杯中液体的质量较大 C . 若A、B两杯吸收相同的热量,A杯中的液体升温比B杯中的慢 D . 若A、B两杯中的液体的质量相同,那么B杯中液体的比热较大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学校组织学生去某山地研学。小科兴致勃勃地找到了该山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A地大约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2. (2) 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哪条路。
  • 1. (2024七上·仙居期末) 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О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

    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 (1) 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问题是: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是否与有关?
    2. (2) 实验中戊组起作用。
    3. (3) 各组采用志愿者30人,而不是一人,理由是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