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宜宾)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词:春秋实

    A . 怒放 B . 锦上添 C . 言巧语 D . 结果
  • 1. (2024七下·娄底月考)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1. (1) 【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本义:

    2. (2) 【感“孝”心】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哟。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 1. (2024八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五是“转注”,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做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

    选段二

    ①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需学习这些。

    (节选自《<三礼>第五》)

    ②(孔子)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节选自《<春秋>三传第六》)

    ③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节选自《<诸子>第十》)

    ④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

    (节选自《<诸子>第十》)

    下面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经典常谈》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表格。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选择性阅读

      的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对话,与同学们一起完成经典探索之旅。

      小语:我们要结合《经典常谈》探究杜甫的诗风,那么应该选择《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篇目进行阅读呢?

      小文:⑴应该阅读

      小明:我们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我应该选择哪一个篇目?

      小文:⑵应该阅读

      A.《说文解字》第一B.四书第七

      C.《诗》第十二D.辞赋第十一

    2. (2) 小语阅读《<诗经>第四》时,做了批注,请你帮忙回答他批注的问题。

      语段

      批注

      ……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作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毛传》标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小雅》第二;按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句子也便多了。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兴”的手法在《蒹葭》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的呢?

    3. (3) 小文对汉字的造字和用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结合语段一,观察分析下面表格甲骨文、今字及释义,帮他完成表格。

      甲骨文

      今字

      造字法

      释义

      象形

      马是马的形状,象马头毛尾四足之形。

      指事

      “木”是树木形,“本”就是在“木”字下面加一画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树木的根。

    4. (4) 在《经典常谈》中,作者多次提到了“孔子”,选段二摘抄了几处书中关于孔子的内容,请你阅读并简要说明孔子的育人方法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启示。
  • 1. (2024·定海模拟) 【纵观星与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星星们像钻石嵌在夜 mù①____之上,它们离我们那么远,却仿佛又在眼前。我趴在南岸,从草叶的缝xì ②____往河里看——星星在洗澡、在悠游、在串门,而一颗空中落下的鸟粪吓跑了河里所有的星星……观星使人感觉自己是近视眼,看不清它们,而它们又确凿(A. záo B. zuó)地存在着。星星没有老,是人老了。人到老,对星星的了解也就是这些。印裔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比我们知道得多一些,说星星也会变瘦、变矮。群星疏lǎng③____,它们身后的银河如一只宽长的手臂,保护它们免于坠入无尽的虚空。

    (选自鲍尔吉·原野《银河的手臂》)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夜mù②缝xì ③疏lǎng

    2. (2) 为文中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读音。
      确凿 (A. záo B. zuó)
    3. (3) 结合下图“白”与“自”的字形演变流程,推测“自”的古代字形像人体的(   ),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 1. 阅读

    材料一: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周易》)

    舫,舟也。天子造舟①,诸侯维舟②,大夫方舟③,士特舟④,庶人乘柑⑤。(《尔雅》)

    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⑥。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汉乐府·铙歌》)

    【注释】①造舟:多条船并列而成。②维舟:四条船并列而成。③方舟:两条船并列而成。④特舟:单船。⑤柎:木筏或竹筏。⑥笮,____。

    材料二:

    材料三: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①,乃喟然而叹曰:“计然②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③。故善治生④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⑥。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①会稽之耻:越王勾践会稽被困之耻。②计然:春秋时期著名谋士。③与时逐:随时逐利。责:责求,要求。④治生:经营产业。⑤贫交:贫穷的朋友。疏昆弟:远房同姓的兄弟。

    1. (1) 任务一:推测词义

      《愚公移山》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箕”和“箧”这两个从“蓊”的字都指竹制品。请你结合语境和字形,推断《汉乐府·铙歌》中“笮”的意思,并写出推断过程。

    2. (2) 任务二:品诗赏画

      品析诗画中的“扁舟”。

      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辑录写“舟”的古诗

      探究“舟”的意蕴

      闲来垂钓碧溪上,①。[李白《行路难(其一)》]

      “舟”是李白通往理想彼岸的工具。

      ,③。(王湾《次北固山下》)

      ,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3. (3) 运用“舟”的意蕴探究,借助以下知识卡片,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幅作品进行鉴赏。

      知识卡片

      留白: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为了烘托主体,营造意境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

    4. (4) 任务三:人物联读

      阅读材料三,结合画线句,范蠡的选择让你联想到了下面选项中的哪个人物?简述理由。

      A.诸葛亮(《三顾茅庐》) B.陶渊明(《桃花源记》) C.吴均(《与朱元思书》)

    5. (5) 任务四:探究意象

      结合以上材料,探究“扁舟”这一意象深受文人青睐的原因。

  • 1. (2024九下·馆陶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7分)

    【材料一:建筑】正定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宗时期。寺院(dǐng shèng)时期是一座布局严谨、规模可观的寺院。过了天宁寺黛瓦红墙、古意盎然的山门,古塔便出现在了眼前。凌宵塔是一座砖木____(A. hún B. hùn)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塔身共分九层,____(A. chù B. zhù)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第一层甚高,塔内光线幽暗,楼梯狭窄而(dǒu qiào),沿着塔壁盘旋而上,登上四层,豁然开朗。登上顶层,透过四面所开的直棂窗远眺巍巍太行山、浩浩滹沱河、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的原野和鳞次栉比的建筑尽收眼底。

    1. (1) 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dǐng shèng)    ②(dǒu qiào)

    2. (2) 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分别填入横线处。(填序号)
    3. (3) 小冀同学认为文段中“凌宵塔”的“宵”写成“霄”才对,请你谈谈看法。
    4. (4) 精简语言,根据文中画线句写出一个恰当的成语。
  • 1. (2024·金坛模拟) 阅读组合文本,完成各题。

    小文偶然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结果竟然有一亿条之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是不是说明已经“人均社恐”了呢?她对搜集到的材料作了以下整理。

    【材料一】                你有所谓的社交恐惧吗?

    投票显示(共2532人参与投票):

    选项

    票数

    有,内心回避一切社交活动

    863票

    有一点,相比线下交流,更喜欢线上沟通

    710票

    不恐惧社交,但不愿花精力在人际交往上

    890票

    没有,我是社交小达人

    69票

    网友评论:@后来方知后无期:完全不想社交。上班正常交际,下班谁也不认识谁。这样不是很好吗?

    @糯花生M: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有时候是真的恐惧,连出去买东西和售货员那些交流都不想有,没人找又觉得孤独,有人找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

    @一只蟹黄粽子: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电话打过来或者微信语音的声音。

    @新子憧:超级社恐呀!总怕自己说不好,能用微信交流的绝对不会语音,能语音的绝对不打电话,最讨厌出去见面。

    (摘自《光明日报》“青年说”微调查,有删改)

    【材料二】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交流障碍,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并非所有对社交恐惧的情况都可以称为社交恐惧症.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对社交活动的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回避行为、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离开即时的情境,就会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惧程度要更深,发生时间持续更长,还伴有自主神精症状,影响正常活动。在“社恐”流行之前,很多人对不擅长交际、恐惧社交的理解,还停留于“性格内向”的认知。然而近两年,“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倾向,连自卑和内向甚至也被纳入“社恐”的范畴中。

    一些人将“社恐”的外在表现简单归结为: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在餐馆结帐时不敢大声呼叫服务……而这些情形,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就逐渐消失了。谁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有些社交技能是需要主动克服心理障碍,慢慢锻炼出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独处这件事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状态;而“社恐”人士却非常想融入社交场合,但他们又会担心出糗而拒绝社交活动。

    进一步说,“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当下年轻人的多数“社恐”,还没达到病态的程度.

    【材料三】

    【材料四】

    当下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高楼大厦中成长,钢筋水泥阻隔了他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同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互联是24小时运转的,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有些网友反馈道。

    在这样的矛盾下,“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某些年轻人手中的盾,以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现实中的社交行为减少,但社交的需求却没有减少。于是有人选择把社交需求交给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交给网络世界的陌生人。然而,虚拟社交是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吗?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因此,对于没有深层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网络并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反而很热闹。必须承认,孤独与否更多是个人感受,与其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合理处理现实与虚拟中的自我状态,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 (1) 初读材料,小文产生了如下的推理与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2. (2) 【材料四】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描述了“群体性孤独”,小文对此不够理解。你能结合【材料四】内容,解释什么叫“群体性孤独”吗?
    3. (3) 【材料三】的画线句,小文觉得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4. (4) 在收集的材料中,小文认为造成“社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 1. (2024·锡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太湖,xiāng(  )嵌在锦绣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若瑶池仙境,是人们____的梦里水乡。清淤、治藻、调水、禁渔、修复……十年的精心呵护,水质跃升、芦花摇yè(  )、鱼虾肥美,越来越年轻了。无锡,太湖三万六千顷碧波最美的那一方,浓缩了一座城对美的追求。她踏着轻盈的步伐,(  )然向人们走来……

    1. (1) 给加点字注音。

    2.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xiāng 

      ②摇yè 

    3. (3) 下列词语填入原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
  • 1. (2024·溧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伏羲时代,一场大洪水几乎灭绝了人类。为了使人类得以繁yǎn( ),伏羲和女娲想方设法,一起(拯救/挽救)人类。所以,伏羲和女娲被尊为人类始祖

    “中华第一龙”,造型生动优美,令人叹为观止。这是qì( )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间最早、造型最完美、形象最接近现代龙的艺术形象,是我们研究华夏民族图腾的最直接依据。假如我们对这条龙进行分析,就会惊奇地发现 , 它是几种动物的组合体:①牛头、鹿角、蛇身、鱼尾、熊爪。龙是图腾,龙是中华多民族综合体的联合图腾。华夏民族在远古时期何以创造出这样一种神奇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图腾,甚至视为祖先呢?《路史》记载,“伏羲龙身”。②在这个意义上,伏羲是远古时代成就龙图腾的第一人。(选自网络,有改动)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繁 yǎn qì今为止

    2. (2) 从画波浪线句中的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 1. (2024·鄞州模拟) 学习活动六:阅读小说《筷子》,完成下面小题。

    筷子

    [新加坡]艾禺

    ①妻子在桌边把叉和长匙摆开的同时,放了两双筷子。

    ②“为什么不全都放筷子?”他走过去看着,大声嘀咕了起来。

    ③妻子吓了一跳,看了看他,睬也不睬地走向厨房。

    ④“又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孙子不会用筷子,说那么多废话!”带水的菜下镬的炸开声淹没了妻子的回应。

    ⑤华人不会用筷子几时成为名正言顺的道理他不明白,为什么阿全不教他儿子呢?以前自己做人儿子的时候,筷子拿错了姿势,爸爸手上的筷子就成了打人的戒尺往头上敲了过来,让他永远都记得筷子是怎么拿才是正确的。

    ⑥轮到自己教阿全,是十几年前的事。他没有父亲的严厉,因为儿子只有一个,老婆说的,一个打坏了就没了。再说,时代也不兴,他手中的筷子就没有成为过戒尺。

    ⑦或许就是因为自己不够严厉,使阿全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去把这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遗忘了筷子

    ⑧“拿筷子不是我们华人每个都要会的吗?”

    ⑨“你少罗嗦,他们两个星期才来这里吃一次饭,你不要把他们吓跑了!”妻子把炒得油绿的菜端了出来,对他板着脸。

    ⑩想想也是,儿子一家人肯回来已经很好了。他的咖啡友里面十个中有一半儿女已经失踪了,他可不想登寻人启事。

    ⑪可是餐桌上铁汤匙和叉子碰撞发出来的刺耳声,实在让人难受。眼看手中的一双筷子,轻巧地夹起盘中的菜肉是如此轻盈优雅,带入口里的除了菜香还有筷子的细致精巧,不使原汁原味有一丝流失,

    ⑫“用筷子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用汤匙和叉?”他终于忍不住开了口。

    ⑬妻子向他抛来了一个白眼,旋即又半带惊恐地向儿子媳妇望去。

    ⑭“爸,我们在家里用惯了汤匙和叉!”媳妇回应着。

    ⑮“筷子也可以用惯的嘛!”

    ⑯“我们家……好像都没有买过筷子?”媳妇一副狐疑的表情望向自己的丈夫,小声地探问着:“家里真的连一双筷子也没有,对吗?”

    ⑰“这怎么可能,家里连筷子也没有?”他难以置信地瞪住了儿子。

    ⑱“没有用就没有买喽!”儿子简单答着,继续吃自己的饭。

    ⑲“你以前不是也用筷子的吗?”

    ⑳“以前是以前。”儿子又简单答着。

    ㉑“就算不天天用筷子,有空的时候也可以教教明明和棠棠……我们是华人,华人一定要会用筷子!”

    ㉒儿子静默了下来,没有说话。

    ㉓“汤匙和叉还不是一样可以拿来吃东西,为什么一定要用筷子,你不要老古董了!”妻

    ㉔儿子看饭桌上一时大家都静了,怕场面会僵下去,一边拼命向他打着眼色,示意不要再说,一边打着圆场。

    ㉕桌面的空气真的凝住了,连明明和棠棠也乖乖地低头用叉插着带粘的饭粒,小声数着送入口中。

    ㉖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望着手中的筷子。

    ㉗“五千年的文化,难道真的一点也没有用?”

    ㉘“爸,你不知道吗,华文都B了!”儿子淡淡地说,用叉叉起了一块卤三层肉放入他碗中。

    ㉙他用筷子一接,两种用具碰撞在一起发出一种很特殊的声音。儿子似乎没有听见,回头继续吃着饭,而他却感受到声音是如此清晰响亮,一直撼到他的心里……

    【注释】①新加坡教育近年来实行华文B制度,让学生在修华文科目时,也可以选B华文。所谓B华文,是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些的华文。

    (本文选自钦鸿主编《世界华文女作家微型小说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1. (1) 下列哪一项中加点的“旋”字与“妻子向他抛来了一个白眼,旋即又半带惊恐地向儿子媳妇望去”的“旋”字意思相同?( )
    2. (2)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你觉得这篇小说的高潮出现在何处?请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并结合小说的文体知识说明判断依据。
    3. (3)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的咖啡友里面十个中有一半儿女已经失踪了,他可不想登寻人启事。(“咖啡友”改成“茶友”会不会更好?说说你的理解。)

      ②眼看手中的一双筷子,轻巧地夹起盘中的菜肉是如此轻盈优雅,带入口里的除了菜香还有筷子的细致精巧,不使原汁原味有一丝流失。(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感觉?)

      ③他用筷子一接,两种用具碰撞在一起发出一种很特殊的声音。儿子似乎没有听见,回头继续吃着饭,而他却感受到声音是如此清晰响亮,一直撼到他的心里……(是什么特殊的声音,儿子似乎没有听见,父亲却撼到了心里?)

    4. (4) 你觉得明明和棠棠会学用筷子吗?说明你的推测理由。
    5. (5) 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而《筷子》主要用了对话描写。细读文中的对话描写,结合“小贴士”分析这些描写对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小贴士

      分析对话描写的方法主要有:①推敲标点符号,如问号、省略号等;②推敲句子,如句式、语气、句子长度等;③推敲说话方式,如发问、接话、插话、打断对话、转换话题等。

    6. (6) 筷子和叉子的“遇见”引发了我们思考。文学名著中有很多“遇见”的经典场景,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仿照【示例】进行赏析;要求:内容符合原著,赏析条理清楚。
      A.孙悟空与唐僧的第一次遇见(吴承恩《西游记》)
      B.周进与范进的第一次遇见(吴敬梓《儒林外史》)
      C.林冲与鲁智深的第一次遇见(施耐庵《水浒传》)
      D.斯诺和周恩来的第一次遇见(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E.保尔和朱赫来的第一次遇见(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
      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替费尔法克斯太太送信,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罗切斯特的马滑倒了,他受了伤。简·爱见此情形,不顾罗切斯特的无理和粗暴,帮助他重新骑上了马。初次遇见的时间安排在黄昏,这是美好的瞬间,简·爱驻足留连,享受难得一见的景色,被动乏味的生活出现了新鲜的气象,标志着简·爱千篇一律的生活开始了变化。黄昏也是归家心切的瞬间,罗切斯特归来而简·爱出去,归来是原有生活的改变,出去也是,出去和归来发生了初次的碰撞,也预示了后面情节的反复。由于初次相见安排在小径旁,简·爱当然不会知道这个不英俊却黝黑、强壮、严肃的中年男人是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却能从与简·爱的简单对话中获知简·爱的身份。简·爱不知道罗切斯特将怎样改变她的命运,而罗切斯特也就在这个初次邂逅的夜晚爱上了这个不漂亮却真实、固执的家庭教师。这次不期而遇,本来是一件无足轻重、既不浪漫也无趣味的事,但变化的种子萌芽了。
      我选 , 我的赏析如下:

1 2 3 4 5 下一页 共4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