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韶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1. (1) 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②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5. (5) 文中总结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结局?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①渎:水沟。

    材料二:

    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聘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反复观之,得其《庄子·寓言》之意,终曰:“阳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苏轼《庄子祠堂记》)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以至A于B其身C皆以为D一家E而F孔子G不与H其尊之也至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②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

    5. (5) 材料二中,司马迁与苏轼分别认为“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说明。
  • 1. (2023高三上·贵阳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

    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责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 , 稼稽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王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及周A室衰B礼法C堕D其流E至乎F士庶人G莫不离H制而弃本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②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

    5. (5) 对积累财富与遵守礼义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三下·贵阳)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圣人不期A修古B不法C常可D论E世之事F因G为之备。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5. (5)  两则材料中阐述的对待“先王之法”“先王之政”的正确做法,在今天的改革创新中仍具有启示意义,请简要概述。
  • 1. (2024高三下·贵阳) 文言文阅

    材料一: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圣人不期A修古B不法C常可D论E世之事F因G为之备。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5. (5)  两则材料中阐述的对待“先王之法”“先王之政”的正确做法,在今天的改革创新中仍具有启示意义,请简要概述。
  • 1. (2024·贵阳)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 , 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子胥闻,叹曰:“吾背楚荆 , 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有删减)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 , 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于斧:渡口名。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吴王阖闾B始C得D子胥之时E甘心F以贤之G以为上H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②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5. (5)  材料二说“非道不言”,联系材料一看,伍子胥说过哪些符合“道”的话?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徒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荻笼蒲鱼蛤之利,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近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踢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 , 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堞,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祜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 (5) 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1. (1)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3) 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4. (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下列对文中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材料二:

    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超然客公众号

    (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

    【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彍(guō):拉满弓弩。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

      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G而已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②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

    5. (5) 天下广大,人才众多,一些君王却认为天下无才可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 1. (2024高三下·毕节) 文言文阅读

    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由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汉高天下既定之后,侈于封矣,反者起,武帝夺之而六宇始安。承六王之敝,人思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为 , 管、蔡之亲不相保,而况他人乎!以天下市天下而己乃为天子,君臣相贸,而期报已速,固不足以一朝居矣。

    抑信之为此言也,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故齐地甫定,即请王齐,信之怀来见矣。挟市心以市主,主且窥见其心,货已而有余怨。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王齐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刀械发于志欲之妄动,未有焉者也。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况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

    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到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党不与焉。怀愚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由斯A言也B信之C所以徒任D为将而不与E闻天下之略F且以不保G其终者H胥在是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承六王之敵,人思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为。

      ②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党不与焉。

    5. (5) 同是论“项羽之失”,韩信和陈平的观点有何不同?作者王夫之对二人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