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鹤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枕头包

    ①我是1997年应征入伍的。

    ②部队第一次发的装备里有一个白色的布袋子:长50厘米,宽30厘米,开口处缝4根带儿,我有点懵了:“这是干什么用的,不会是个面袋子吧?”班长笑着告诉我:“这个叫枕头包,平时用来装衣服,行军时随身携带,睡觉时可以拿来当枕头用。”我恍然大悟:“还有这操作!”班长说:“当兵时间久了,你们就都懂了。”

    ③那年冬天,部队迎来了野营拉练的日子。连长动员:“我们这次拉练时间长,任务重,其间要进行防敌袭、防化学武器等多个科目的演练。每个战斗员都要认真准备,关注细节,做到万无一失!”

    ④连长强调,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当年在中越边境打一场伏击战时,有一名战士参加战前训练,袖口的一粒扣子掉了,可他的枕头包里没放针线包,他也没好意思问战友借,所以他的衣袖就一直缺着这枚扣子……”“后来呢?”有好奇的战士忍不住插嘴问道。连长的目光变得深沉,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就因为缺少这枚扣子,后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悲剧!给你们留个悬念,等拉练结束再说。”

    ⑤我没有把连长的话听进去,在装枕头包的时候,心里还是不以为意:这枕头包里的东西,都没啥用!针线包、冬常服、行军袜、备用毛巾,背着它就是累赘;至于拿它当枕头,我宁愿睡觉不用枕头。拉练时减轻负重最重要,于是,我偷偷地把枕头包留在了营区的床头柜里。

    ⑥三天后,部队按计划开拔。第二天下午,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要进行“红蓝对抗”演习,我们连队的标记是右肩系一条白毛巾。我没带备用毛巾呀!情急之下,我拽出一截手纸,掖在右侧背囊的肩带下代替白毛巾。还好,没人仔细检查,我为自己的聪明暗暗得意。

    ⑦更让我意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那天,连长突然宣布:“任务有变,部队要脱离原定计划路线,转移到附近的大山深处。”他解释道,“在未来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里,我们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碰到,而我们必须直面所有困难,打赢未来的战争。”

    ⑧当天下午,连队离开公路,一头扎进了当地的大黑山地区。山路难走,又下起雪来,能见度极低。我们在山沟里构筑掩体,准备在这里暂时驻扎下来。部队野营拉练,要完成走、打、吃、住、藏等。现在,所有的计划都由上级随机设置,训练难度、强度不断加大,我隐隐感觉到一丝不安。

    ⑨几天后,连长忽然接到上级通知:所有人员换成冬常服,步行到10公里外的黑山镇剧场集合。原来我们受到了邀请,前去观看慰问演出。我没想到情况有变,上级领导要求部队不但要能打能藏,能吃能住,也不能短了精神食粮。

    ⑩这下我傻了,我没带冬常服!没办法,只好请假:“连长,我肚子不舒服,能不去吗?”连长看了我一眼,说:“撒谎,没带齐物资吧?等回来我再和你算账!”

    ⑪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临时营区过了好几个小时。待到部队返回时,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节目,连长把我叫了过去,说:“有点遗憾吧?今天你只是错过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如果是战时,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⑫连长说:“还记得那名在中越边境参加伏击战的战士吗?我提前把故事结局告诉你吧!战斗结束时,战友们发现那名战士还趴在原地,已经牺牲多时了。原来,因为缺少纽扣,他的袖口松开了,一条毒蛇钻进了衣服,狠狠地咬了他几口。他为了整场战斗的胜利,哪怕毒性发作,也坚持一动不动,直到牺牲。如果缝上一枚备用纽扣,他也许就不会死……”

    ⑬听了连长的话,我的脸红了,郑重地起身,说:“连长同志,请您放心,以后我一定严格遵守连队行军规定,绝不再耍小聪明。”连长拍拍我的肩膀说:“好,我相信你,就再给你一次机会。”临出门,我有些不解地问连长:“您怎么知道我没带枕头包?”连长笑了:“我当了20年兵,你那点小把戏还想隐瞒得了我?我一眼就看出来你的背囊比别人的瘪。”

    ⑭那次野营拉练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小小的枕头包让我明白了:____。

    (有删改)

    1. (1) 随着情节的开展,“我”对枕头包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情节

      心理

      第一次发装备,“我”收到枕头包,不知何用

      有点蒙

      不以为意

      “我”没带枕头包,用手纸装作备用毛巾

      忐忑不安

      “我”听连长讲枕头包故事的结局

    2. (2) 从全文看,作者是如何塑造“连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 (3) 你认为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请说明你的理由。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小小的枕头包让“我”明白了什么?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 1. (2024·佛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前伏见中丞举石介①为主薄,近者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②中因他吏代介者。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

    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③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节选自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有删改)

    【注】①石介:人名,北宋学者、思想家。 ②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等,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 ③执事:有职守之人;官员,文中指杜中丞。

    1. (1) 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杂然而前陈者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 (2)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4. (4)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中 丞 为天 子 司 直 之臣 上 虽好 之 其 人 不 肖 则 当 弹 而 去 之

    5. (5) 根据【甲】 【乙】两篇选文及知识卡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 1. (2024七下·田阳期中)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风景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小区里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一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的,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画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图给他。

    ④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 , 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个子,那矮个子也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已经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那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里,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的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供热冲洗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她脑海。

    ⑧“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翠侧身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己,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最显眼的位置上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作为获奖作者代表,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颁奖仪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制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曰: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用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1. (1) 第④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写出他们的“争执”的内容。
    2. (2) 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其作用是什么?
    3. (3) 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4. (4) 文章题目“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 1. (2024七下·防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陪伴的那个夏天

    胡炎

    ①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②我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稍有闪失就会名落孙山。我的忐忑在暑热里不断发酵,我开始失眠,一点儿胃口也没有。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③父亲长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④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烫得跳起来。

    ⑤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自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我无奈地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瞬间,我有点想哭。

    ⑥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伸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但是他还是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过了一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颗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香甜。

    ⑦我们捡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⑧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⑨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⑩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⑪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爬到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我心里越来越虚。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啦。”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⑫我默然无语。

    ⑬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些。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⑭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

    ⑮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边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说:“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⑯我有些沉醉了。

    ⑰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⑱我使劲点头。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我。

    ⑲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按第一志愿被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

    ⑳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选自《意林原创版》,有删改)

    1. (1) 本文记叙了“那个夏天”“我”与父亲之间的三个片段,请参照示例概括出另外两个片段的内容。

       ②爬上果树摘果子 ③

    2. (2) 按要求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但是他还是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人工的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从环境描写的角度)

    3. (3) 父亲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文中的父亲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但在那个夏天,父亲的话却让“我”备受启发。你是否也能感同身受?请找出任意一处父亲的关键句,谈谈你的收获。
  • 1. (2024·潮南模拟) 现代文阅读

    老师,我出彩了吗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⑪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缘绕,慢慢向上、向上。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⑫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⑬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 (1) 根据文意,在下列表格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赞赏

    2. (2) 品读文章第⑧段,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分析李东的形象。 
    4. (4) 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 1. (2024·福田模拟)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江之怒(终章)

    海漄

    ①清晨和煦的阳光照在两人身上,慢慢驱散了江边湿冷的寒气。时间好像变得格外漫长,这一切,不会是一场梦吧?阿木正胡思乱想着,身边的丁文昌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说道:“来了,捂住耳朵。”

    ②说时迟那时快,地下传来了一阵密集的“隆隆”巨响,好像一列火车拉着汽笛疾驰而来。紧接着四周开始剧烈地震动起来,整座小岛仿佛都化为了江中颠簸不定的一叶扁舟。一群水鸟飞出芦苇荡,以往整齐的队列被突如其来的异象惊得七零八落。再看看百来米外的隧道口,其中隐隐透出红光。屹立在周边的通电塔发出了刺耳的嗡鸣声,在被加热般扰动的空气中微微扭曲,好像是地底的巨人在蠕动手指拨弄着看不见的琴弦······一个黑色的球体蓦地出现在隧道口,如同来自冥界的幽灵,黑得那么纯粹,带着令人不可名状的威慑力。这就是超级大炮的炮弹吗?

    ③回想起发现橘子洲与杨梅洲相连的地下熔岩隧道,到开始研制超级大炮,最艰难的点就是如何调整炮弹发射的角度了,丁文昌冥思苦想了许久,终于在一位外国同学关于航母设计的超前设想中找到了灵感。就是在这样的启发下,他才完成了电磁偏转装置的设计······

    ④阿木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生怕错过了什么,可就那么一刹那,它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只留下一声震耳欲聋的炸响。丁文昌显然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拉着阿木蹲下,避开接踵而来的热风。等到隧道口冒出的浓烟渐渐散掉后,才重新站了起来。

    ⑤结束了吗?阿木看到丁文昌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果然,第二天负责监视丁家洲日军动向的同志就传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只一击,炮弹就洞穿了机场跑道,造成了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垮塌。随之而来的爆炸更引燃了机场配置的地下油库,大火在丁家洲烧了一天一夜,沾染着鲜血和罪恶的生化工厂终于付之一炬。事后,游击队给丁文昌送来了几枚在现场拾获的炸弹。这几枚炸弹还没来得及安装引线,看起来是刚刚出产的半成品。虽然大火已将它们烧得漆黑,但丁文昌还是一眼看出,它的材质不是常用的金属,而是陶瓷。拆开外壳,弹腔内只有少量炸药,却满是跳蚤的尸体。可以想见,如果将这种炸弹投入实战,携带致命病菌的跳蚤将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迅速扩散开来,造成无法预计的后果。

    ⑥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长沙迎来了难得的宁静。躲避战火的市民陆续返回,商业渐渐恢复,城市开始重新焕发生机。阿木也在这段时间里长成了一个挺拔的青葱少年,但

    他却看着丁先生一点点地衰老下去。他的精气神在超级大炮的轰鸣声中如炙热的岩浆一般喷发着,又随着大炮的沉寂化为虚无。阿木曾不止一次地追问过,既然超级大炮仅仅攻击一次就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为什么不增加它的使用次数?丁先生表情凝重,似有千言万语,但最后却徒留一声叹息。

    ⑦一天夜里,阿木醒来小解,看到一个黑影艰难地向隧道口的方向走去。看他跛行不便的样子,除了丁先生还能有谁?阿木默默跟在他的身后,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爬上了曾经带阿木观看超级大炮发射的高地。

    皎白的月光下,丁文昌的背影显得那么孤独,他就那样默默坐着,看着已经杂草丛生的隧道口。不再发出嗡鸣声的通电塔影影绰绰,像一块块墓碑,祭奠着这项惊天动地却又无疾而终的工程。

    ⑨阿木有些心酸,慢慢地走到他身边,想劝他回去,别在夜里着凉,却看到丁文昌已是泪流满面。

    ⑩“阿木,我错了啊。我一直以为,我们打不过日本人,是因为武器装备太落后了······可再先进的武器,不也需要人来操作吗?”

    ⑪阿木震惊于丁文昌此刻的脆弱和绝望,在他眼里,丁先生一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者,是什么把他逼成了这个样子?

    ⑫“国民政府觉得日本人在太平洋已经节节败退了,与其使用耗费巨大的超级大炮,不如静待外援,让美国人来收拾残局!可他们知不知道,中国人的命运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否则,长沙迟早是守不住的!”

    ⑬丁文昌的话让阿木心惊肉跳,但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后竟一语成谶。1944年5月开始,日军开始集结重兵自河南发动进攻,国民政府一路溃败,至6月19日,长沙终告失守(即豫湘桂大溃败)。

    ⑭炮火连天中,长沙宛如人间炼狱,阿木跳上丁文昌上级派来接他们撤走的小船,把手伸向岸边,却抓了个空。

    ⑮“丁先生,快把手给我,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他用尽浑身的力气喊道。

    ⑯“阿木,你忘了我以前说过的吗,我不会走!”江风吹乱了丁文昌已经变白的头发,但阿木发现,丁先生佝偻的背,又重新挺直了起来。

    ⑰“求求你,丁先生,我们一起走吧!待在这儿你会没命的!”阿木急得发疯,想要冲下船,却被人死死拉住。

    ⑱“阿木,别担心我。超级大炮马上就要进行最后一次发射了,我必须留在这里!这次的当量已经超过了隧道理论上能承受的极限,但不管怎么样,我必须试一试,就算失败了,我也不可以把它留给日本人!”丁文昌瘸着腿,声音嘶哑,却像一位赤手空拳面对野兽的战士,那么的斩钉截铁,散发着顶天立地的力量。

    ⑲“丁先生,我们会赢的,我们一定会赢的!”船已经开了,阿木趴在船边,声嘶力竭地向岸边渐渐模糊的身影哭喊道。

    ⑳“我也相信这一天一定会来,到时候,希望你们还能记起我,记起这项伟大的工程!它的代号是-“江之怒”!”

    (选自《科幻世界》2021年第6期,有删改)

    科幻作品中,人可以与机器人对话;现实中,我们向AI提出“如何阅读这篇科幻小说”的问题,AI给出以下回答,请在AI的助力下完成科幻小说阅读任务。

    1. (1) 科幻小说通常涉及各种科学概念,这些科学概念与小说情节关系密切,请结合《海底两万里》和本文内容,完成下图。

    2. (2) 品读第⑧段画线句,结合上下文,揣摩丁文昌的心理。

      “皎白的月光下,丁文昌的背影显得那么孤独,他就那样默默坐着,看着已经杂草丛生的隧道口。”

    3. (3) 请从下面的词云图中任选两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人物身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

    4. (4) 作者海漄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人类的想象力以及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和历史,是科幻作品的灵魂。请结合作者的观点,阐述本文将历史融入科幻创作的妙处。
  • 1. (2024七下·增城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与橘子同眠的男人

    丁肃清

        ㅤㅤ①这个城市已临近履霜坚冰至的季节了。夕阳的脸冻得发红,转瞬就藏入朦胧的西山后面。郊区边缘的这条街道,是我上班下班的必经之路,宽敞得让来往的车辆都显得萧条,路面笔直平坦,像一条冰带,在初放的街灯照耀下发亮。街道拐角处有一个卖水果的摊点,在我的记忆里,它是个很老的摊点,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年复一年,记不得它存在了多长时间。

        ㅤㅤ②摊主是个四十岁出头的男人,短发,脸膛略黑,微胖的身材,与顾客交易时总是憨厚地笑。我喜欢买他的水果,一则是顺道方便,二则他的模样使我无由产生一种信任感,买他的水果心里舒服。我是他的老顾客,瓜果梨桃,他的摊应有尽有,我日常所需的水果,差不多都是在他的摊上买的。此时,他的摊点上大都是橘子了,黄灿灿的一大堆,堆积在路边。

        ㅤㅤ③那一天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我把自行车停在他的摊子旁边,说:“买点橘子,这天儿真冷啊。”天冷,我懒得摘手套,他就为我挑选橘子,挑进去一堆,又拣出来几个,拣出来的当然是他认为不太好的。他一边挑选一边说:“今天该买,这是新进的黄岩蜜橘,好吃着呢。”

        ㅤㅤ④我信任他。与其说信任他的话,不如说是信任他这人。长久的买卖过程,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我们主顾之间信任和谐的关系。

        ㅤㅤ⑤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深秋夜晚,我最初买他的橘子,买得很少,就七八个。我递给他一百元,他翻腾了半天,也没有翻出要回找给我的钱。于是,他把那一百元钱递到我手里说:“算了,拿回去吃吧。”我说:“这怎么好。”他说:“咳,就这么几个橘子,不计较。”

        ㅤㅤ⑥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不计较,之后我就常常在他的摊点上买水果了。买水果也是买一种心情,从他这里买,心里边觉得痛快。有时候见我路过这里,他就老远地喊我买点苹果、西瓜什么的,有时水果品相不太好,他就不让我买。

        ㅤㅤ⑦他知道我是大学教授,对我说:“我挺羡慕知识人的。”我说:“有什么羡慕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他有些急:“可不能这样说啊,我梦想上大学,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上,我就这卖水果的命啊!”可是,他微显消沉的情绪很快变好了:“我儿子去年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他的欣喜中有几分骄傲,我能理解他的心情。他还说自己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教师,都是文化人,原本出自书香门第。

        ㅤㅤ⑧我上班下班,多少次来来往往,多少个春夏秋冬轮回,这个卖水果的男人,却一直坚守在他的摊子前,成为了这城市街道静僻处的一道风景。我在想,三百六十行,能够坚守,能够抵御住各种诱惑,确实不容易。

        ㅤㅤ⑨硬硬的风在刮着,初临的夜色在寒冷的风中微微颤抖。他为我挑选好一大袋橘子,过秤,收钱。

        ㅤㅤ⑩这时,走过来一个女人和两个男孩子,他们显然是母子。孩子的衣衫破旧,小脸有些脏,黑辘辘的眼睛盯在橘子上,其中一个孩子顺手摸了两个橘子,他的母亲看见了,狠狠地打落了他手里的橘子,又在孩子的身上拍打了几下:“我叫你馋!馋!”冷风中,孩子惊恐地望着他的母亲,没有泪,只是一双惊恐的眼睛。

        ㅤㅤ⑪“你打孩子干嘛!不就是几个橘子吗!”卖橘人愤愤地说。接着,他捧起了一大把橘子给了这个孩子一半,又给了那个孩子一半:“吃吧,这是我的橘子!”两个孩子游移着小手,捧着黄灿灿的橘子,看看他们的母亲。然后,跟着他们的母亲走了,渐渐地消失在灯照下的夜里……

        ㅤㅤ⑫“我最看不惯打孩子了。”他仍望着母子们走去的方向。冬天夜晚的风,刮得更硬了,他意识到我还没走,向我一笑,“这天儿好冷啊,你快回去吧。”我说:“你还不回去吗?”天晚了,已经没有人买橘子了。他说:“不了,我不回去了。”说着就取出一块很大的苫布,盖着那一大堆橘子,再在旁边铺上一个厚被子,“我就睡在这儿了。”他一边说着,一边钻到那块苫布下:“放心啊,我不冷。”

        ㅤㅤ⑬我难以置信,在如此寒冷的夜晚,能有人露宿街头!人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仅仅是为了一堆橘子!

        ㅤㅤ⑭这一晚,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辗转反侧,想着那个在街头与橘子同眠的人,那句“放心啊,我不冷。”一直在我耳边萦绕……

    (有删改)

    1.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结合上下文,品析文章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天冷,我懒得摘手套,他就为我挑选橘子,挑进去一堆,又拣出来几个,拣出来的当然是他认为不太好的。

    3. (3) 文中的摊主是一位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文章标题“与橘子同眠的男人”有什么妙处?
  • 1. (2024·清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多数时间,就是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不管是自家人,还是外来人,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常常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天平仪、小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它们嗷嗷叫着,似乎不达目的不罢休。爷爷和几个同事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也没有应对之策,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二百天都是风沙……

    ③这些有故事的地方,在地图上都被爷爷的指头给摸得黑乎乎的。可见,分享的次数有多少。

    ④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大家也就见怪不怪,没有人跟他计较。

    ⑤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代替测量资料,换言之,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⑥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

    ⑦爷爷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赶快挂起来,挂起来!”

    ⑧小兵就把那张老地图取下来,换上了新地图。

    ⑨爷爷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他一边看一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⑩“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广州、香港和澳门的。”

    ⑪“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趴在地图上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⑫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⑬“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

    ⑭“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⑮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⑯“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也给吓了一跳,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然后看了看刚取下的老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⑰“好!古人为了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⑱“爷爷,我开车带您去。”

    ⑲“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

    ⑳爷爷退休后,几乎就没外出过。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㉑小兵开车带着爷爷,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㉒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㉓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㉔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㉕爷爷:“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

    ㉖小兵点点头,用自豪的语气说:“当然啦,通过采用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精度高、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㉗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戏剧社拟将上文改编为戏剧,请你一起完成下面小题相关任务。

    1. (1) 根据小说内容完成剧目小卡片。

      剧目

      地点

      剧情

      人物心情

      第一幕:回忆往事

      嵩山山林

       

      恐惧、害怕

      第二幕:看新地图

      家里

      爷爷趴在地上看新地图,了解地图变化。

      第三幕:实地探察

      爷爷眼见沙漠变成绿洲,希望多活五百年。

      欣慰、自豪

    2. (2) 演员想深入理解“爷爷”这个人物形象,请你帮忙完成角色解读。

      原句摘录

      批注解读

      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

      ①赏析式批注: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②质疑式批注:“好半天,爷爷都没有说话”,爷爷为什么好半天不说话呢?我的思考: 

    3. (3) 小说标题“中国地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4)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 1. (2024七下·伊犁哈萨克期中) 课外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诗和远方

    映铮

    ①十月的风再次有了重量感,你园子里那些成熟了的豆荚和茄条。园子是离青春很远的母亲的领地,四季葱茏,青春逼人。母亲说,草木的芳香净化空气,提神醒脑。

    ②进城十几年,她常常莫名烦躁,直到有了这个园子。除了葡萄、橘子、无花果树以及我特意要求的月季、百合、茉莉等花草外,还找了一些浓青的薄荷,一些牵藤的豆荚。几盆散淡的多肉也被养得肥而不腻,爆出盆沿。每次进园子,都感觉她把故乡带了过来。

    ③不管外界多少纷扰,母亲只顾园子什么该收藤了,哪些该下种了,与益虫私语,对害虫愤怒。她早晚都在园子里翻、捡、摘、除,修篱、种花,时不时捧些瓜果回来。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她,土粒就是她的珍珠,每一颗都接受了她的抚摸。遇到天气好,就坐在吊椅上,打开音乐,一边做着手中的针线活儿,一边有一眼没一眼地看周围的花草。那些做给重孙的,绣着万字格、太阳花的小鞋小帽挂在枝条上,像结出的丰硕果实,看着感觉特别安稳踏实。

    ④母亲不信佛,不知道百丈禅师倡导的农禅生活,但她谨遵着“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她觉得不劳动就等于废人,更享受自己那些无农药无化肥的天然果实。在她的节辰里。生活并不复杂,一园闲花时蔬,数条青藤垂窗,穿梭其间,全然不顾流年的变幻。这不是心如止水也不是落寞孤寂,相反,在这稳、静、淡中,摆弄好了一家生活,四季烟火,五谷杂粮,也守护着心中的诗和远方。

    ⑤母亲这一生,少有聪明伶俐的举动,更不懂权衡利弊的奥秘,但又是一个常常避开世俗偷偷浪漫的人。你看她,在鞋面上绣花,在白纸上画鸟,栽菜摘叶的时候哼着小曲,面对小猫小狗一脸宠溺。她还曾把空鸟笼打开,说是有鸟儿路过,愿意歇息的话有个落脚处。

    ⑥屋子与园子,母亲更偏爱园子,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她都要去待一会儿。下雨要把多肉遮住,雨大担心淹了嫩苗,雨小又怕没把土淋透。要是遇到好太阳,就搬了家里一些吃的穿的,展开来晾晒。春秋天气温暖,她会躺在吊椅上打盹,还不忘打开缓缓流淌的音乐。在她匀净的呼吸中,音符和花草都温柔了起来,岁月静好填满了她的皱纹。

    ⑦对母亲来说,除了园子里的瓜果蔬菜,仍有许多东西放不下,比如散布在各地的满堂儿孙,所以她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这样就可以把她满园子的诗意随时分享到远方——番茄的软、橘子的甜,还有三角梅垂下的枝条,即使儿孙们只能隔着屏幕听她讲述。母亲终于有了清静自在,又免不了牵肠挂肚,问了孙子的生意又要看重孙的视频。

    ⑧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母亲习惯了园子里的荣枯浓淡,只为新生的嫩芽开心,不为老去的荒凉伤感。她说,熟了的,总要落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 (1) 第①段中两个加点词“青春”的含义是什么?试分析表达效果。
    2. (2)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妙处。

      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她,土粒就是她的珍珠,每一颗都接受了她的抚摸。

    3. (3)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母亲的诗和远方”的含义和作用。
  • 1. (2024七下·阿克苏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①②两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2. (2) 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
    3. (3) 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8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