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普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卧 镰

    杨天斌

    ①农历处暑之前割完了最后一垄麦子,镰刀便上墙了,挂在屋檐下,弯弯的刃口闪着骄傲的亮光,像一枚银质的奖章佩戴在农家院的胸口上。从大暑到立秋,镰刀在麦地上游走,割完了一垄麦子又一垄麦子。镰刀在割麦秆的时候,镰刀在太阳下流着汗淬火的时候,镰刀.始终是好样,铁骨铮铮,不屈不挠,满地里都是它痛快的切齿之声,满地里都折射着它弧形的光亮,满地里都挥散着它刃口上沾着的麦香泥土香。此刻,镰刀和人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伙伴。

    ②几年前,我拎着一把镰刀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割麦、割荞、割麻、割油菜、什么活都要在腰里别上一把镰刀。一把镰刀的寿命不过几年光景,割着割着就磨秃了,逢上坚硬的东西还会损掉刃口,如此一来就要到青灰的磨石上去磨一磨,让它重新找回锋利。有时候缺了刃口的镰刀仅凭磨一下是不济事的,还需要到铁匠铺“轧”点钢,蘸一蘸火。

    ③记得有一年,父亲为生产队护秋,为堵截一只偷刨洋芋的獾,被獾锋利的牙齿咬去了镰刀的一角。

    那一刻,我从未看到镰刀是那样沮丧过,像晒蔫了的芋秧一样打不起精神。回到家,我提着镰刀蹲在门口的大青石上,兴冲冲磨了半夜。镰刀在磨石上发出的悲戚的响声让人不忍卒听,就像受了伤的病人在呻吟。山村的夜很安静,风不动,树不摆,大地和人以及村庄都乏了,都在悄无声息地睡眠,满地只有虚拟的月光朦胧地照着,我在月光下不停歇地磨着镰刀,我看到镰刀在我固执的磨砺中薄下去,露出了锋芒,但拿到眼前仔细一看,刃口仍然露出缺了的一角,丝毫也没有补回来,最后我终于失掉再磨下去的信心,不得不做放弃的打算。天亮后我用半截草绳提着它,来到铁匠铺。等到铁匠将它重新回了炉,它才像涅槃的凤凰得到了新生。

    ④一把镰刀的命运,使我感慨万千。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它在使用过程中,割掉了数不清的植物,最后终于被磨秃了,再也咬不动任何东西,可它尚能通过磨砺、通过淬火、回炉,重新找回锐利,找回青春。那么人呢?人在劳动过程中,也不断在使用自己,把自己使唤老了、磨成了弓腰驼背,但人却不能使自己重新回到20岁前,再活一次,这样想来,人比镰刀更悲哀,更值得珍惜。天底下大概没有一个农人怕把自己使唤老而拒绝劳作。有一个词组叫“人书俱老”,那是书法艺术中的特指,说是练书法者到老境,人与书艺都达到顶峰,书艺老到。可作为农人,恐怕即使农活技艺达到顶点,也不行了,再也提不动一把锄头或一把镰刀了。

    ⑤由此说来,庄稼还是够厉害的,时光也是够厉害的,庄稼能用它脆弱的茎秆把镰刀磨光、磨秃,最后变成一把无用的废铁。而人也会被时光使唤老,像一台到了使用期限的机器,闲置在墙根下“晒暖暖”,人和镰刀都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⑥镰刀小憩的一天终于来了,庄稼人称作卧镰。麦子收上场之后,镰刀便暂且搁置起来,挂在了墙上。庄稼人把麦子打碾后,装进粮仓,便从繁忙中走出来,走上街道,互相打问麦子的收成,脸上都有一种收获后的喜悦和轻松,他们穿着短袖的汗衫,坐在秋凉后的门墩上,任减弱了热力的阳光把疲倦抚平,古铜色的脸上尽管缺少水分,但他们仍说笑着,享受着繁忙夏季之后的悠闲。挂在墙上的镰刀也安静地低下头来,像离退休后的老人用回忆打发时光,然后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隐褪光亮,披上一身铁锈色。到来年,等我们重新起用时,也许它已是一把不能再使用的镰刀,只能弃置在墙角与废铁为伍。

    ⑦我总认为,挂在农闲中的镰刀是一种再好不过的休息,可镰刀压根不会偷懒,也不领情,把它们闲置就等于要了它的命,那在岁月中零落的铁锈可否看成它们不甘寂寞的眼泪。这时候的农人头脑异常清醒,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得像一把锈蚀严重的镰刀,失去生命的亮色,与其被闲置着终了一生,不如点亮余热,那样我们会释然地撒手:我这一生没有白活。

    1. (1) 小语同学根据文章内容,画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补充完整。

    2. (2) 小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提供了下列提纲,请你完成下面两个小任务。

      《卧镰》语言风格探究:

      ①用词精妙传神(第③段):①回到家,我提着镰刀蹲在门口的大青石上,兴冲冲磨了半夜。②天亮后我用半截草绳提着它,来到铁匠铺。简要分析加点词各反映的人物心理。

      ②运用修辞感染力强:下面句子富有感染力,请简要赏析。

      满地里都是它痛快的切齿之声,满地里都折射着它弧形的光亮,满地里都挥散着它刃口上沾着的麦香泥土香。

    3. (3) 小杭认为文中卧镰的命运更像是人的命运。你认为卧镰与下列文学作品中哪一形象最为相似?请谈谈你的看法。

      A. 祥子(老舍《骆驼祥子》) B. 闰土(鲁迅《故乡》) C. 父亲 (李森祥《台阶》)

    4. (4) 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一些散文编入民俗单元,作为拓展阅读。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推荐了本文,请你借助单元前言,说说推荐的理由。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1. (2024·岳池模拟) 文言文阅读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时秋潦 , 涛濑涨恶。萧铣以李靖未能下 , 不设备。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是震雷不及塞耳,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擒也。”李孝恭从之。萧铣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大惧,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 , 不若且驻南岸,缓之一日,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未易当也。”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潦:同“涝”,雨多。②涛濑:波涛急流。③萧铣: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④李靖:隋末唐初名将。⑤下:攻打,攻克。此处指渡水作战。⑥营农:经营农事,即做农活。⑦蔑:无。

    1. (1)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1处)

      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弗敢也: 小未孚:

      水傅垒: 李孝恭之: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4)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闻唐兵至,大惧,乃悉见兵出拒战。

    5. (5)  曹刿和李靖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 1. (2024·南充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回家路上

    陈涛

    对每一个身在异乡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春节回家更重要的事了。

    十八岁后,我曾无数次往返于故乡与异乡之间。但即便二十多年后,我仍清晰记得第一次春节回家的情景。那是1997年的春节,由于外出求学,人生中第一次离家几个月之久。终于放寒假了,乘很久的汽车回到家中,身挎大包,头发长乱如杂草,口袋里是仅剩的十元生活费。那天,奶奶早早在家门口的马路边等我。我向她招手,快步走向她,她笑得开心。进门时,她却在我身后默默抹起了眼泪。

    我时常想,成年人之所以对家和故乡有着执着的渴望,有着无论如何都要回去的念想,是因为家是人生的起航地,同时也是充电场。唯有回到那里,我们的身心才能得到最大的慰藉,从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愈发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我的家在北方平原,工作生活的地方离家五百多公里,火车是惯常的交通工具。想起还是乘坐绿皮火车的时候,要在车上待十多个小时,由于买不到坐票,只能和许多同样窘迫的朋友挤在车厢的角落里。有一次实在困极,心生一计,直接钻到座椅下面迷糊睡着,后来还是被拖地的列车员叫醒。钻进去容易,钻出来难,实在窘极。

    这些年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乘车条件也日渐向好,十多个小时的车程缩短为两三个小时,车厢内少有拥挤现象。这是科技的进步,也是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我每次乘车都偏爱靠窗的位置,泡一杯茶,长时间地望向窗外,感受着列车在平原上的飞驰。眼前是天空中悬浮不动的云,铁道旁是一闪而过的山川河流与建筑、车辆。

    即使在夜间乘车,我也依然喜欢坐在窗前。有同行的人问我在看什么,我难以回答。是看群山巍峨的轮廓吗?是看远处道路上稀疏的灯光吗?还是看座村庄亮起的万家灯火?我说不上来,只觉得这一切都让我温暖又平静。

    有一次,我旁边坐着几位外出打工的兄弟,四五十岁模样,每个人的行囊都不小。问其中一位,包里都装了啥?他说都是些被褥衣服。我跟他开玩笑说,里面肯定还有什么别的好东西。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是的,还有很多玩具,都是给孩子买的。午饭时候,兄弟几个拿出泡面,每人还有一颗鸡蛋,一看就是早有准备。他们问我有没有吃的,我说还不饿。话音未落,其中一人拿出一桶泡面塞给我。闲谈中,我也会问他们打工赚钱如何。他们开心地说:嘿嘿,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嘛!

    回家,这个美好的词语,可并非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其中的滋味。

    几年前,我从一个遥远的地方返乡过年。火车在高原上缓缓前行,车外是起伏连绵的群山,还有漫天的雪花。火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天空从亮到暗。我头疼得厉害,坐卧不安,索性站在车厢连接处,凝望远方。车外尚未黑透,风景影影绰绰,又好像有人影在晃动。果然,我猛地看到茫茫风雪中,有几个人挥舞着手电。

    我问列车员这么寒冷的天气外面的人在做什么。列车员平静地说,他们是电力检修人员。这简单的一句话,在那一刻一下子击中了我。我心中一动,鼻子甚至有些发酸。在所有人都在奔向温暖的家的时刻,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撑起一片片天,护卫着千万人归家的路。

    这无声的暖,在那个风雪茫茫的归家路上,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前行的力量。回家的脚步里有踏实的美好,而心中更有传递温暖的感动。

    (选自2024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1. (1) 概括本文所叙述的几件事情。
    2. (2) 本文以“回家路上”为题,有何用意?
    3. (3) 第6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作者在文中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早早在家门口等“我”回家的奶奶、在拖地时将钻在座椅下迷糊睡着的“我”叫醒的列车员、外出打工回家过年的兄弟、在茫茫风雪中挥舞手电工作的电力检修人员……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谈谈你对他(她)的理解。
  • 1. (2024·金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费祎宇文伟,江夏人也。先主立太子,祎与允①俱为舍人②,庶子。后主践位③,为黄门侍郎。

    丞相亮南征还,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诸葛恪、羊衢(dào)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孙权甚器之,谓祎曰: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祎别传》曰:权乃以手中常所执宝刀赠之,祎答曰: “臣以不才,何以堪明命?然刀所以讨不庭、禁暴乱者也,但愿大王勉建功业,同奖汉室,臣虽暗弱,终不负东顾。”)还,迁为侍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

    建兴八年,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之。祎至,贼遂退。琬④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祎别传》曰: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十一年,祎出住汉中。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节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蜀书十四》,有删改)

    【注】①允: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②舍人:和下文的庶子都是官名,中书舍人为正五品,太子右庶子为正四品下。③践位:登基、即位。④琬:蒋琬,三国时期蜀汉重臣。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②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3.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费祎的评价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 1. (2024·郴州模拟) 文言文阅读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①,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②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③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④君往,何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⑤。及东炮台陷,弹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⑥。

    (节选自《清稗类钞·忠荩类》)

    【注释】①松江千总:清代驻守松江的武官。②衅:战祸。③尼:阻止。④趣:同“促”,催促。⑤助:勉励;⑥置:停。

    1. (1) 下列对加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请翻译下面句子。

      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

    4. (4) 【甲】文用“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一句凸显了唐雎的不畏强暴、有胆有识的特点,【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请你找出一句并分析。
  • 1. (2024七下·余姚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

    名优①逸事 汪曾祺

    萧长华

    萧先生八十多岁时身体还很好。腿脚利落,腰板不塌。他的长寿之道有三:饮食清淡,经常步行,问心无愧。

    萧先生从不坐车。上哪儿去,都是地下走。早年在“宫里 ”当差,上颐和园去唱戏,也都是走着去,走着回来,从城里到颐和园,少说也有三十里。北京人说:走为百练之祖,是一点不错的。

    萧老自奉甚薄。他到天津去演戏,自备伙食。一棵白菜,两刀切四爿,一顿吃四分之一。餐餐 如此:窝头,熬白菜。他上女婿家去看女儿,问:“今儿吃什么呀? ”—— “芝麻酱拌面,炸点花椒油。 ”“芝麻酱拌面,还浇花椒油呀?! ”

    萧先生偶尔吃一顿好的:包饺子。他吃饺子还不蘸醋。A.四十个饺子,装在一个盘子里,浇一点醋,忒喽忒喽,就给 “开 ”了。

    萧先生不是不懂得吃。有人看见,在酒席上,清汤鱼翅上来了,他照样扁着筷子夹了一大块往嘴里送。懂得吃而不吃,这是真的节俭。

    萧先生一辈子挣的钱不少,都为别人花了。他买了几处 “义地 ”,是专为死后没有葬身之所 的穷苦的同行预备的。有唱戏的 “苦哈哈 ”,死了老人,办不了事,到萧先生那儿,磕一个头报丧,萧先生问:“你估摸着,大概其得多少钱,才能把事办了哇? ”一面就开箱子取钱。

    “三反 ”“五反 ”的时候,一个演员被打成了 “老虎 ”,在台上挨斗,斗到热火燎辣的时候,萧先生在台下喊 “XX ,你承认得了,这钱,我给你拿! ”

    赞曰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姜妙香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他总是站起来,双手当胸捏着扇子,微微躬着身子:“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穿好了靴子,总觉得不大得劲。 “唔,今儿是 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有毛病啦? ”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 二寸,一只二寸二。他的跟包叫申四。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 ”你猜申四说什么?—— “你凑合着穿吧! ”

    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那是敌伪的时候。姜先生拿了“戏 份儿 ”回家。那会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姜先生这天赶了两“包 ”, 华乐和长安。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帘。“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 不知道里面是谁。B.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 ,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 “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 ”

    那位不知点了没有。想来大概是没有。

    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扬长而去。姜先生在后面喊:“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

    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

    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文化大革命 ”,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一双尖头皮鞋, 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有人来的时候,就指指,摇头。

    赞曰温柔敦厚,有何不好?“文革 ”英雄,愧对此老。

    【注释】①"优"指优伶,旧时的戏曲、戏剧演员,俗称戏子。"名"指出名的,名优即出名的戏子,也称名伶。

    1. (1) 根据文章内容,请参照范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人公的相关事件,完成表格。

      人物

      事件

      萧长华

      萧先生从不坐车,且自奉甚薄。

      姜妙香

      姜先生表演时,跟包拿错了靴子,却毫不生气。

    2. (2)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请选择以下句子中的一句,具体分析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特点

      A. 四十个饺子,装在一个盘子里,浇一点醋,忒喽忒喽,就给 “开 ”了。

      B. 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 ,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 “这

      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 ”

    3. (3) 两则短文,作者都以“赞曰 ”作结。小语认为划线的两处“赞曰 ”可以略去不读,小文持反对意见,你支持谁?请结合选文,说说理由。
    4. (4) 选文记录的是两位名伶的一些生活琐事,透过这些琐事,我们不难发现两位名伶身上散发着一些温暖我们读者的人性之光(优秀的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 1. (2024七下·柯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尊严

    阎连科

        ①大伯是偏穷乡村的农民,极尽平凡和卑微,可又是一个堪用超凡去形容的尊贵的生命和尊贵的人。

        ②那一年,房子盖将起来了。

        ③那一年,我发成哥哥完婚了。

        ④盖起房子那一天,自然是依着乡村的风俗,慷慷慨慨,放开来请匠人们好好吃了与喝了。吃了肉,喝了酒,待匠人与小工都离开繁闹,别了新房后,[批注一]竖在路边的那三间高大的瓦屋里,空落出的清静。散发着半青半红的砖和石头混合成的硫黄味,还有泥土的潮湿和馨香。屋子里净净荡荡、似乎辽远开阔。初夏的阳光从门窗透进来,照着那些清丽的味道如照着看不见的绸纱。就在那屋里,在我和叔伯哥哥与弟妹们都站着坐着欣赏房屋,赞赏阳光,开始对生活有着懵懂美意时,大伯从外边进来了。

        ⑤大伯说:“你们弟兄都在啊。趁都在,我给你们说上几句话。”然后,大伯就立在门口阳光中——因为他身材高大,一米七多的身子立在那儿如竖着一块板——站在他用一家人的血汗盖将起的三间瓦屋的门口,对他六男二女的子女们说:“房子盖起来了,债也欠下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欠,唯独不能欠的是人家的债。”从明天起,我们一家人都重去拉石头、卖石头,尽快把欠人家的债务给还上。”

        ⑥生活又恢复到原有的轨道上,和原本就没有离过轨道一样。早上天不亮起床到十几里外河的对岸涧谷扛石头,然后再蹬着齐腰的急流运到河这边,卖到村里那些国家的麻雀单位里。一天两趟,走时星月满天,回时星月也满天。除了农忙和过年,其余时间里,大伯一家人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一干一恒持,就是三年多,和又一个中国历史中的“三年困难时期”一样。

        ⑦总算无论如何,因为这竖起的新房子,使我大伯家沧桑的日子,显出了与他户人家的相同和不同。相同的是,过的都是那个年代里乡村瘦弱的岁月:不同的是,因为大伯家人口众多,其岁月中的日子,就过得比别人家更为艰辛和疲惫。但在这户人家中,因为大伯的存在,就像一片新生的林地中,有一棵粗壮而古老的大树,一下让那林地有了境界和气韵、有了精神和风骨。大伯正是那片林地中的那棵古而壮的树,因为他如牛如马地劳作,因为他如头羊、头雁一样领着子女们为活者,并力求在活着中让子女们尽力吃得饱一些、穿得不那么破烂裸露些,并且在他们长大成人时,都能够有理由谈婚论嫁,有条件娶妻生子,我大伯在他不识字并且在他不善深究言谈的人生中,深深明白两个字的含义和深邃,那就是——尊严。

        ⑧我大伯是个极有尊严的人。

        ⑨是个把人的尊严放在活着的首位的老百姓。

        ⑩作为农民,他是我们队里最好的农活、庄稼的乡把式。

        ⑪作为父亲,他奔波辛劳,每年、每月、每时地劳作和流汗,没有让他的八个子女,在最贫穷的年代里,因为贫穷误了他们的成长和婚姻。

        ⑫盖起那三间瓦屋后的一年里,大伯领着他的一群孩子,用他们的血汗还了欠债后,还又在那新房的山墙下,堆起了再盖新房时用的一大堆地基石头和砖头。就在那新的地基石头堆将起来时,大伯家的老大——我的发成哥和莲娃嫂子终于完了婚。锣鼓和鞭炮、花生和核桃、对联和彩色的纸屑,还有络绎不绝的乡人们和成群结队的升起于贫穷士地上的欢笑声,终于迎来了大伯家六个男孩子中第一个新人嫂。就在所有的这些把一对新人送进那新瓦屋的房里时,人们在围着生活和新房说笑时,我大伯把我母亲叫到了人群稀处的安静里,郑郑重重地对我母亲说:“老二书成年龄也长了上来啦,有合适的就给他介绍媳妇吧。你对人家说,待老二结婚时,我一定也把老二结婚用的新房瓦屋盖起来。”

    ——《选自我与父辈》,有删减

    1. (1) 文章中写到大伯为了“尊严”,做了哪些事?请概括回答。
    2. (2) 阅读画线语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写批注。
    3. (3) 文章结尾大伯对母亲的许诺中,加点词使用是否过于夸张、绝对?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大伯的形象说明理由。
    4. (4) 有人不理解大伯“奔波辛劳,每年、每月、每时地劳作和流汗”只是为了“尊严”,你觉得以下《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哪一个最能理解大伯?

      A.虎妞       B.老马      C.祥子

  • 1. (2024浙江·期中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车子!车子!”

    车来如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胡适白话诗《人力车夫》

    【材料二】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骆驼祥子》(第一章)

    【材料三】

    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着自己的车,他简直像是白活。他想不到作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回事,计算他的钱;设若一旦忘了这件事,他便忘了自己,而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畜生,没有一点起色与人味。无论是多么好的车,只要是赁来的,他拉着总不起劲,好像背着块石头那么不自然。就是赁来的车,他也不偷懒,永远给人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永远不去胡碰乱撞;可是这只是一些小心谨慎,不是一种快乐。是的,收拾自己的车,就如同数着自己的钱,才是真快乐。他还是得不吃烟不喝酒,爽性连包好茶叶也不便于喝。在茶馆里,像他那么体面的车夫,在跑过一气以后,讲究喝十个子儿一包的茶叶,加上两包白糖,为是补气散火。当他跑得顺“耳唇”往下滴汗,胸口觉得有点发辣,他真想也这么办;这绝对不是习气,作派,而是真需要这么两碗茶压一压。只是想到了,他还是喝那一个子儿一包的碎末。有时候他真想责骂自己,为什么这样自苦;可是,一个车夫而想月间剩下俩钱,不这么办怎成呢?他狠了心。买上车再说,买上车再说!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选自《骆驼祥子》(第五章)

    【材料四】

    刚刚走出弄堂门,三四辆人力车就包围了来,每个车夫都像老主顾似的把车杠一放,拍了拍车上坐垫,乱嚷着“这里来呀!”我们倒犹豫起来了。我们本来不打算坐人力车。可是人力车的后备队又早闻声来了,又是三四辆到了我们跟前。而且似乎每一个暗角里都有人力车埋伏着,都在急急出动了。人力车的圆阵老老实实将我们一行五个包围了!

    ——茅盾《上海大年夜》

    1. (1) 【材料一】客人原本说“我不能坐你车”,最后又“点头上车”。请结合材料分析客人当时的心理。
    2. (2) 请按要求对材料进行批注。

      ①请从人物描写角度批注【材料二】的画线句。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②三则材料描写车夫动作都用了“飞”一词,请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材料一】车来如

      【材料三】在跑过一气以后

      【材料四】又是三四辆到了我们跟前

    3. (3) 透过“吃”,也能窥见人物的境遇。小稠结合材料三进行了如下分析。请结合《骆驼祥子》其他章节,也举一例,简要分析。

      小稠:【材料三】中,祥子为了买新车,“不吃烟不喝酒,爽性连包好茶叶也不便于喝”,祥子为了省钱买一辆新车,实现自己的梦想,省吃俭用。对于吃,更是俭省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令人心酸。

      我的举例分析:

    4. (4) 上述四则材料,主题归纳为“劳动者的光芒”,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 1. (2024九下·滨江期中) 现代文阅读

    皮 埃 罗

    [法国]莫泊桑

    ①勒菲弗太太是一位乡下有钱人,像她这种女人,既是乡下人又不是乡下人,衣服要镶丝带,帽子要有荷叶边的,当着人爱摆大架子,外表打扮得花里胡哨滑稽可笑,内中隐藏的灵魂却粗陋而自命不凡,她有一个女仆人,是个心地纯正头脑简单的乡下女人,名字叫罗丝。

    ②一天夜里有人偷了十来颗葱头。失窃的消息四下传开了。几家邻居全过来看了一遍,也都议论了一番,来一个人,主仆两人就把她们看到的和想说的说上一次。住附近的一个庄园主给她们出主意说:“你们应该养一条狗。”

    ③于是开始找狗,可是找到的尽是大个儿的,都是吃着肉汤来能把人吓得直哆嗦的大家伙。后来面包店铺老板知道这事,一天早上驾着他那辆马车送来一只又小又怪的家伙。这条小狗很龌龊,一个子儿也不值,面包店的一个主顾不想要了,勒菲弗太太却觉得很漂亮,罗丝把狗抱起来亲了亲,接着问这狗叫什么名字。面包铺老板回答说:“叫皮埃罗。”

    ④于是把这狗放进一只肥皂箱子,先给它水喝,它喝了,接着给它一块面包,它吃了。勒菲弗太太犯了愁,不过她想到了一个主意:“等它在屋里呆熟了,就可以放它到外面去,它在附近转转就能找到吃的了。”

    ⑤勒菲弗太太自己对这狗倒是慢慢习惯了。她甚至喜欢这狗了,有时候还剩几口面包下来,放到炖肉的汤里蘸一下,然后亲手扔给狗吃。可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养狗还要纳税。为这只叫都叫不响的小狗竟然向她收8法郎,她顿时惊得差一点晕过去。于是当机立断,得把皮埃罗弄走。可是没人肯要,方圆十里的住户家家都回绝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狠心让这狗“啃地皮”了。

    ⑥ ____。这儿就是埋葬丧家狗的地方。狗掉到坑底,在里面奄奄一息拖上十天半个月,在它之前先掉进的狗已经死去腐烂,成了它的食物,然而又有狗掉进坑底。这时坑底下成了两条狗,都是饥肠辘辘,眼睛发光,最后强的把弱的活生生的吞食了。

    ⑦让皮埃罗“啃地皮”的主意一经定下,马上开始物色谁来把狗扔下去。负责除草的养路工答应跑一趟,但是得给他10苏钱。勒菲弗太太觉得这太过分了,住附近的一个学徒工说给他5苏就可以了,但还是嫌贵。罗丝倒是说过,不如她们自己把狗送到那儿去。于是,最后决定等天黑以后她们两人一起去。

    ⑧罗丝眼泪汪汪,抱起狗亲了一下,然后朝坑底下扔,两人又一起弯下腰,竖起耳朵听。一开始她们听到扑地地响起沉闷的一声,接着便是尖尖的哀叫声,就同受伤的野兽发出凄厉的叫声一模一样,主仆两人又后悔,又惊骇,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觉得亡魂丧胆一般。

    ⑨这一夜她们尽在做阴森可怖的噩梦。勒菲弗太太梦见她坐下准备吃饭,可她揭开汤罐盖,看见汤罐里面盛的是皮埃罗,这狗噌地一下蹿了上来咬她鼻子。

    ⑩她惊醒了,恍惚还听见那狗在汪汪直叫。勒菲弗太太呜咽了起来,她真想再看一眼这狗,心想一定要让这狗到死都过上舒服日子。她匆匆赶去找负责开采泥灰岩的掘井人,把她这事对他说了一遍,那人一声不吭只是听,等她讲完了这才说:“您想要您的狗?这得4法郎。”她一下子跳了起来,什么痛苦都飞到了九霄云外。“4法郎!您不怕撑死?4法郎!”她气呼呼地走了。

    ⑾回家和罗丝说了说,罗丝听完就说:“4法郎,这可是一大笔钱,夫人。”接着她又说:“要不要给这可怜的狗扔点吃的?这样它就不至于饿死了。”勒菲弗太太一听很高兴,欣然同意了。主仆两人于是拿了一大块抹了黄油的面包,立即过去。傍晚她们又来喂,第二天还来喂,天天都来喂,不过后来一天只来一次。

    ⑫可是一天早上刚扔进一小块面包,她们便听到坑道底下响起激烈的狗叫声,原来里面已经是两条狗了!有人也往里面扔了一条狗,而且是条大狗!主仆两人不知所措,相互看了一眼。勒菲弗太太尖酸刻薄地说:“我总不能把人家扔进去的狗全部都喂起来,只好不管了。”

    ⑬一想到坑底下的狗都得靠她来养活,她顿时心头火起,扭头就走了,没有扔完的面包接着拿走,一边走一边吃。

    (有修改,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诜》) 

    1. (1) 【梳理情节】万物有灵,请以皮埃罗的视角,将情节补充完整。

      一开始,因为免费,勒菲弗太太将我收留了。

      后来啊,①,勒菲弗太太想让我去“啃地皮”。

      再后来,将我送去要花费10苏或5苏费用,②

      最后,勒菲弗太太后悔将我扔掉,想找人拉我上去,③

    2. (2) 【赏析人物】文中勒菲弗太太的一系列行为都包含言外之意(潜在之意)。细读文章,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中语句

      潜在之意

      示例1

      这条小狗很龌龊,一个子儿也不值,面包店的一个主顾不想要了,勒菲弗太太却觉得很漂亮。

      表面上是勒菲弗太太觉得狗很漂亮,实际上是因为这只狗不用花钱,勒菲弗太太的虚伪吝啬一览无遗。

      示例2

       

    3. (3) 【探究写法】学习小组在读这篇文章时,几个不同版本的描述引发了组内同学的讨论。结合全文,请为第⑥段开头句选择一个更贴合选文的版本,并说明理由。 

      A.在一大片空旷的平地中央可以看到一种像窝棚一样的东西,这是泥灰岩矿的进口,一条垂直的大矿井直通地下二十米深,下面就是四通八达的坑道。这儿就是埋葬丧家狗的地方。

      B.在一片空地中央,可以看见一座类似草屋的棚子。或者不如说是个小小的架在地上的茅草屋顶,那里就是泥灰岩矿的进口,又粗又直的矿井深到地下二十米处,这里就是被判死刑的狗的坟墓。

    4. (4) 【对比联读】本文与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都围绕与狗相关的小事展开,但却都能以小见大。请你通过关键词“变”,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文主旨的异同。
  • 1. (2024八下·邯郸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 回答下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 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 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 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 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 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 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着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唉,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 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节日,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应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出自《今晚报》,有删改)

    1. (1) 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和母亲有关的哪几件往事? 
    2. (2) 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划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3. (3) 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10段“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4. (4) 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母亲的特点。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8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