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荆州模拟)  文遗诗文我朗诵。请你选出下列选项中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
    A . 小湖留意到多音字的读音,他这样读:《清明上河图》画面中段有巨大的漕船,舶(zhú)鲈相接,纤(qiàn)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B . 小北想读出作者重回延安,见到亲人们的喜悦、激动心情,他这样处理节奏: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和“//”表示停顿的长短) C . 小湖想读出黄土高原的厚重,他这样处理抑扬: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D . 小北想强调赵州桥的价值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这样处理重音: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
  • 1. (2024八下·石林期中) 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经典常谈》)

    1. (1) 以上文段出自(作者)写的《经典常谈》,这部书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的著作。
    2. (2) 说说歌谣与诗的不同之处。
  • 1. (2024九下·石林期中) 学习与探究

    学校开展“诗歌诵读”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小华在朗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节选自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 (1) 请用“/” 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2. (2) 朗诵诗歌时,应采用的语调是 ( )
  • 1. (2024九下·曾都模拟) 小方所在的小组设计了"致敬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的准备阶段,组员们有几处拿不准朗读的处理方式,他们希望你能帮助指出朗读中确需做出调整的一项。( )
    A . 在朗诵《人间四月天》时,有同学这样读:那轻,那娉(pīng)婷,你是,鲜妍(yán)/百花的冠冕(miān)/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B . 在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有同学这样读多音字: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qian)绳深深勒(1ei)进你的肩膊。 C . 为了读出语意逻辑,有同学这样处理短语、句子之间停连(" V "表示停," ^ "表示连):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V 喂养了迷惘的我、 V 深思的我、 V 沸腾的我, V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 ^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D .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在朗诵《海燕》时,有同学认为:这里第一句要读得舒缓、低沉;第二句"海燕"要读得响亮、昂扬,并重读"高傲",以突现海燕的矫健英姿。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小语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
    A . 小语注意到多音字的读音,她这样读:最壮的是塞(sài)外点兵,吹角(jiǎo)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tiǎo)灯看剑,那灯笼(long)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B . 小语希望读出诗人郭沫若想象中美丽的时空,她这样处理节奏: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C . 小文想读出济南人对济南一圈小山的喜爱之情,她这样处理停连(“V”表示停,“∧”表示连):真的,济南的人们Ⅴ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V心中就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D . 小文想突出诗人朱自清对春的喜爱之情,她这样处理重音: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 1. 某中学“逍遥诗社”利用课后休息时间开展“校园诗会”活动,现邀请你参与。
    1. (1) 【寻诗】作家宗璞遇到了“紫藤萝瀑布”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小雯同学在春雨中发现桃树断枝上开满了桃花,于是她找到了写诗灵感:“遭受风吹雨打,树枝都被折断了,仍然开满了桃花。我想人的生命也应如此……”小雯同学会联想到什么?请补全她的感悟。
    2. (2) 【写诗】下面是小熙同学的诗作,请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合适的动词。

      夕阳西下

      在校园花坛中

      有两根倔强的羽毛

      在花草之间 

      金色的光芒

      点染在黑白相间的绒毛上

      风一吹

      梦一般飘荡在我的心上

    3. (3) 【诵诗】上面的小诗中“风一吹/梦一般飘荡在我的心上”这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朗诵?请说明理由。
  • 1. 下面朗读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 独/怆然/而涕下 B . 莫笑/农家腊/酒浑 C . 山重/水复/疑无路 D . 岱宗/夫/如何
  • 1. (2024七下·江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上有棵玉米树(刘帆)

    ①包裹到了我的雅居。收到包裹的那一刻我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上面的寄件地址我知道。一老游来信了。看到邮路把我和老游的距离缩短,情感不自觉地又回到如歌岁月。

    ②老游给我寄了什么东西?我竟然忘了第一时间拆开。我点支烟,踱步到阳台上,望着西南方出神:这个时候的乌蒙山会是什么样子?

    ③是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玉米种在山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抬头就是山,刀耕火种的山区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④5年前,老游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对口扶贫,而且态度坚决。领导禁不住他软磨硬泡,又看他思想正,肯干工作,就同意了。

    ⑤老游到山区后来信一再说山区孩子缺书,缺好书,他说扶贫第一件事是文化扶贫。于是,我和单位同事带着一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到了老游所在的扶贫点——乌蒙山区一个叫“乌峰山”的地方。别看此地不咋的,却有一个叫“柳林春雨”的景胜处。满天的乌云,细密的雨丝,穹宇之下,潺潺流水滋润心灵。当然,这些优美的描述是老游在主持赠书仪式后,一些学生写给我们的话。

    ⑥老游说他所在的扶贫村子有两个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因为住得偏僻,太贫困没有读什么书。老游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应该多帮助他们。当老游把我们捐赠的书、写字本和纸笔送给两个孩子后,我们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欣喜。

    ⑦尽管在乌峰山里穿行攀爬了几十里山路,但那一刻我却忽然觉得很值得。

    ⑧日我们走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从老游那里回到单位后,一忙;时间一眨眼就溜过去一年。

    ⑨当我差点忘了老游的时候,没想到老游来包裹了。我忽然想,是不是老游扶贫报喜来了?一想到这,就觉得快看看包衰吧,包裹有点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呢?

    ⑩我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挺沉的一袋东西,真让我好奇。上次带回来的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大家都说好吃。我说,那是,那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绝对的健康食品。

    ⑪在乌蒙山工作之余,他曾带我们去过一个地方,他说跟当地学会了用土法酿酒,他的土酒绵软不上头,我们喝过,不比茅台酒差。他自己掏的钱,喝了确实舒坦。

    ⑫想到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幻影,看见老游在穿过一片玉米地,慢慢地,影儿不见了,阳光下,一棵挺拔的玉米秆在眼里晃动。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

    ⑬今年是第六个年头了!老游应该要回来了!难道他要给我一个归乡的惊喜?在我还没有正式打开里面的包装之前,我想老游的秘密或许是一个调动的报告,几年没有回来原单位,大伙儿都有点想他了。

    ⑭包裹里面有包裹,而且包得有点严实。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不觉大吃一惊。打开前左猜右猜,竟然没猜准。

    ⑮老游寄的压根不是土特产之类的,而是一堆作业本,在作业本上面他写了一段话,他说记得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水平高,帮孩子们改改作业吧,看看这几年孩子们进步没有?

    ⑯我的鼻子一酸,老游还记得我是个语文老师,可是我每天在单位里面对的不是报告啊就是文件,都快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了。

    ⑰老游心细,作业本码得整整齐齐,有十多本,看得出,这是课外作业,不像是课堂作业。老游搞什么鬼?批改作业也轮不到我啊!老游的信,还得继续往下看,看着看着,玉米秆子又在眼前晃动了。那是老游!

    ⑱老游说,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向你汇报呢。我翻开一本本子,第一页就说,刘老师……

    ⑲多好的孩子啊!我扪心自问:老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面对你,我还是老师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填写以下表格。

      小说情节

      “我”的感情

      原因

      亲近感

      回到如歌岁月

      打开封口

      有点好奇

      打开包裹

      看到一堆作业本

      翻开本子

      感动惭愧

      孩子们向“我”汇报

    2. (2) 小宇和小文一起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对最后一段进行了朗读上的品味,请你根据内容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A)小宇:朗读时重音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

      (B)小文:你说的很对,比如,最后一段中的“挺拔”一词应重读,因为它

       (A)小字:是的,我觉得最后一段中的“”一词也应重读,因为它表达了"我"看到山区孩子们的作业时的感动和面对老游的精神深感愧的心理。

    3. (3) 文章第④段至第⑧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4. (4) 班级开展戏剧创编与表演活动,小宇想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短剧,你帮他完成以下任务。在向山区的孩子们赠书的仪式上,给老游配一段内心独白。
  • 1. 感悟“红岩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姐点了点头,目光落在那依稀可辨的字迹上。看着看着,一阵激情,在江姐心里回旋冲击,她轻声念着:

    〔A〕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

    ……晚上,通过墙头上的秘密孔道,渣滓洞每间牢房的战友,在暗淡的狱灯下,传阅着江姐动人心弦的回音。人们静坐在黑暗中,却像在阳光照耀下一样,背诵着江姐信中光芒四射的词句:

    〔B〕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重音、停连、语调、语气等角度,进行合理的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 1. (2024·红河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光武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破隗嚣 , 诸将欲分其功,玺书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燕昭汉光武之明》)

    【注释】①冯异: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光武:汉光武帝。④隗嚣:东汉初年地方割据军阀。⑤玺书:指诏书。⑥诮:qiào,责备。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马者

      ②食之不能尽其

      ③异上书

      ④今人知异为名将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光武以章示异。

    3. (3) 甲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应该怎样朗读合适?请说说你的看法。
    4. (4) 甲文中千里马和乙文中冯异的遭遇印证了甲文中哪个句子?请简要分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