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差异,可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甲、乙、丙、丁四种群落类型的代表动植物分布情况如下,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代表动物

    蜥蜴、蛇

    松鼠、蜂猴

    旅鼠

    斑马、狮子

    代表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

    三叶橡胶树、望天树

    地衣、苔藓

    尖毛草

    A . 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动植物均以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适应干旱环境 B . 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 C . 丁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相对较少 D . 丙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先涝后早,蚂蚱成片”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蝗灾出现的一种规律总结。现代研究发现,蝗虫通过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进行聚集,从而危害农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蝗虫通过化学信号聚集,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 . 人工合成的4VA能聚集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C . 4VA促进蝗虫聚集,导致种群密度增大,属于负反馈调节 D . “涝”和“旱”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 B . 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所得结果比真实结果偏小 C . 使用样方法调查不同种群的密度时,样方多少、大小、取样方法可能不同 D . 应该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B . 在计数室内滴入酵母菌培养液后须缓缓盖上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 C .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可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 . 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如图是放牧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植物自身呼吸的碳损耗)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控制不同季节的放牧量,有利于畜产品持续高产 B . 为保证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化,应将放牧量控制在B点左右 C .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 .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近年来,人为开发和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得位于黄河下游的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研究人员对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植物的分布情况反映了该湿地的垂直结构 B . 随着水位的下降,该湿地菹草群落会向芦苇群落演替 C .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得知该湿地的物种丰富度 D . 人类活动一定会使该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人们向遭受污染的某湿地中引入一些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等)、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1表示该湿地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2表示该湿地中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的相对值。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1中滤食性鱼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为。在食物链“绿藻→鲢鱼→乌鳢”中,与鲢鱼相比,乌鳢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2. (2) 图2中能量在I、Ⅱ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小数点后保留1位数字)。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原因是
    3. (3)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水体中某些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增加,一段时间后图1中体内的该有毒物质浓度将最高。投放一定数量的乌鳢可防止蓝细菌数量爆发性增长的原理是
    4. (4) 为了提高经典治理蓝细菌方案的效果,科学家又提出第二种方案:“投放一定数量的滤食性鱼类”。图3表示在放养一定数量链鱼后的相关实验结果(用高氮、低氮模拟水体污染程度)。

      ①高氮实验条件下,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改变情况是,造成该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放养一定数量的链鱼在条件下对经典治理方案促进作用更明显。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诗句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庄子·内篇·人间世》)中的伐桂、割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 “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中的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体现了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C .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吴兴杂诗》)中深水种菱,浅水种稻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 “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中的农田去虫害,体现了农业生产中对能量流动的实践应用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鹰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 鹰在此生态系统中,是最高营养级,是三级消费者 C .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能流向生产者 D .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互花米草入侵是南通沿海地区面临的生态威胁之一,芦苇是南通沿海地区的本土植物,由于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二者之间竞争激烈。对互花米草控制常采用人工刈制、使用除草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下图表示互花米草参与当地食物链的部分结果。请分析回答:

    1. (1) 互花米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由于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其入侵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填“降低”或“升高”)。
    2. (2) 图中未标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
    3. (3)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所有生物(填“能”“不能”或“不一定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
    4. (4) 若鸟的食物有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1:1调整为3:1,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倍。
    5. (5) 互花米草与植食性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是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