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深圳模拟)  为探究生物资源利用效率对物种共存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分别进行了黑腹果蝇、伊米果蝇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两种培养条件对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B . 前16天的培养中黑腹果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逐渐增大 C . 两种培养条件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伊米果蝇种群密度 D . 年龄结构和基因型组成都会对两种果蝇的种群动态产生影响
  • 1. (2024·佛山模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和消费国。苹果黄蚜(一种蚜虫)是苹果园中的主要害虫。研究人员采用悬挂粘虫板的方式统计不同种植模式下苹果黄蚜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可采用五点取样的方式在果园中悬挂粘虫板以调查苹果黄蚜的种群密度 B . 8月16日-10月18日期间苹果黄蚜种群数量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C . 自然生草模式苹果园的苹果黄蚜爆发时间早,虫害持续时间长 D . 推测间作模式更利于苹果黄蚜天敌种群数量的增加
  • 1. (2024·广西模拟) 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是根据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对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 . 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低 B . 乙鼠兔种群的K值比甲鼠兔种群的K值大 C . 第2年,甲鼠兔L值下降可能是由乙鼠兔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 D . 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鼠兔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在生物学上,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以下列举的生物学过程不能体现该特点的是( )
    A . 猎物与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 B . 胰岛素含量与血糖浓度的变化 C . 草与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D . 寒流来袭与某些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的灰狼种群在历史上曾被人为清除,导致马鹿等多种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20世纪末,公园管理者把灰狼重新引入黄石公园。研究者在马鹿被狼捕食的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分别测量了杨树被马鹿啃食植株的比例与植株(幼苗)的平均高度(如图甲)。图乙是引狼入园初期灰狼、马鹿、杨叔之间的反馈调节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甲结果体现次级消费者可间接控制生产者的数量变化 B . 引狼入园第4年时,低风险区杨树的现存生物量比高风险区更小 C . 引狼入园第4年时,低风险区杨树的生长比高风险区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强 D . 图乙反馈模型中①、②、③、④应依次选填减少、促进、增加、促进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濒危动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渔业上合理捕捞量的确定等,都离不开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 宣城扬子鳄繁育中心的建立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就地保护 B . 林冠层郁闭度的增加,导致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降低为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C . 若因被标记个体的学习记忆而难以再被捕获,会导致标记重捕法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小 D . K值时,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 1. (2024高二下·阳朔期中) 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对江豚种群数量起决定性作用,长江及其支流的“十年禁渔”政策使鄱阳湖江豚数量出现了显著改变。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缩小了江豚的环境容纳量 B . 当某种群被引入一个新环境中,短期内该种群将呈现“J”形增长 C . 研究江豚种群的食物、天敌等,属于对江豚种群生态位的研究 D . 鄱阳湖中某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达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 1.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指数增长,所以一些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人口爆炸,且认为人口增长肯定会慢慢减缓下来。

    1. (1) 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其增长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称为“J”形增长。该增长适用条件是(至少2点)。
    2. (2) 若种群的各个世代彼此不重叠,“J”形增长是不连续的、分步的,称为离散增长。人口爆炸属于离散增长吗?,为什么?
    3. (3) 自然界某段时间内,也会存在“J”形增长的情况。如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时环颈雉被引入某岛屿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曲线,请分析每年间种群增长曲线均呈“Z”形的原因是
    4. (4) 在较长时间内,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群增长很少符合“J”形增长,而符合“S”形增长,就是通称的逻辑斯谛曲线,其曲线模型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的:一是有一个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称为;二是
    5. (5) 综合上述信息可知,“J”形增长与“S”形增长的关系是
  • 1.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数量大多已达到动态平衡,影响该平衡的因素很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气候干旱可导致一些种群出现爆发式增长,会影响该平衡 B . 捕食关系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来影响该平衡 C . 密度制约因素影响该平衡的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 . 有些影响因素可能既是生物因素,同时也是非生物因素
  • 1. (2024高二下·新洲期中)  “竞争干扰假说”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取更多食物;“群体警戒假说”认为随着群体的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导致群体成员的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每年冬天,白鹤迁徙到鄱阳湖越冬,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年中决定鄱阳湖白鹤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
    2. (2) 迁徙过程中,白鹤主要靠地磁场定位,地磁场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3. (3) 据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4. (4) 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说”,原因是;依据“群体警戒假说”分析,原因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