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上·江北期末) 如图甲所示装置,同学们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小宁同学取反应后溶液,加入Ba(NO32看到白色沉淀,根据此现象,小宁判断该溶液一定含有H2SO4。你认为小宁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3) 图丙中的最高点与图乙中点相对应。(填“a”“b”“c”或“d”)
  • 1. (2024·新建) 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呈酸性 B . 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C . 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 .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 1. (2023九上·浙江月考)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电导率曲线,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 B . 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 . 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 . 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B . 向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消失——H+和OH-结合生成H2O C . 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D . 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 1.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 . 滴入适量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 . 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 . 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个数比为 D . 滴入适量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 1. (2023九上·义乌月考) “松花蛋”(又称“变蛋”)是大家很喜欢的一种食品,因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碱性的物质而带有苦涩味。为减少苦涩味,在吃“松花蛋”时,最好蘸点下列哪种物质(   )
    A . 白酒 B . 食醋 C . 食盐 D . 白糖
  • 1.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盐酸中存在的微粒有水分子和氯化氢分子 B . 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和 结合生成水分子 C . 和 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消耗 D . 恰好完全反应时, 溶液呈中性
  • 1.  分类、归纳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下图中物质甲、乙和反应 I、II 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和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若乙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则甲可以为有机化合物 B . 若反应II 属于中和反应, 则甲、乙可以均为碱 C . 若反应 I 、II 均属于复分解反应且甲属于盐,则乙可以为非金属氧化物 D . 若反应 I 、II 均属于置换反应且甲为金属单质,则乙可以为非金属单质
  • 1.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 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 . 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 . 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的生产 D . 水壶中的水垢 (主要成分是碳酸钻和氢氧化镁)用水清洗
  • 1.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
    A . 滴入适量 溶液, 溶液变黄, 但无沉淀生成 B . 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不变色 C . 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与 的个数比为  D . 滴入适量 溶液和稀硝酸, 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