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某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在研究了气体检验专题内容后,认为气体检验的关键是干扰气体的界定,判断标准是对后续实验是否会产生干扰,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解决“气体检验”类问题建构了如图所示思维模型:

    模型应用

    同学们为检验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成分,应用思维模型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固定装置未画出),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燃烧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方案进行实验。

    1. (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A 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B、F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由此可得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为 。
    2. (2) 图示实验方案中,装置C和D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环节。
    3. (3) 改进创新
      小金同学认为,原气体产物中的CO2对CO的检验不会产生干扰;于是从简约装置、节约实验药品的角度出发,对图方案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去掉B、C、D装置,替换 F、G装置,改用图 所示的装置对该气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在实验中,小金先从A处通一段时间混合气体,再点燃E处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也实现了气体产物成分的检验。

      实验中,小金在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混合气体,其目的是
    4. (4) 实验中,判断E中玻璃管内空气已排净的实验现象是 。
  • 1. (2024九下·柯桥月考)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CO还原Fe2O3粉末的实验进行探究(固定装置略)。

    【查阅资料】CO能溶于铜液。铜液:醋酸二氨合铜和氨水的混合液

    1. (1) 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先
    2. (2) 装置C中玻璃管的作用:
    3. (3) 反应一段时间后,能证明CO与Fe2O3反应的实验现象:
    4. (4) 某同学认为该装置有缺陷,需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装置E、F的接口连接顺序:a连接(填“b”或“c”)。
  • 1. (2024九下·萧山月考) 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铁和硫粉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的实验。反应前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能够用磁铁分离(如图甲),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在如图乙的装置中发生反应,反应后得到黑色块状固体物质,同学们还闻到了较强的刺激性气味。

    1. (1) 图乙中反应发生后撤去酒精灯,药品处红热范围继续扩大,说明铁和硫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 (2) 在老师指导下,将图乙装置改进为图丙。反应前小磁铁能够被吸住,反应后不能被吸住,便于对比。请找出丙装置的另一个优点:。.
    3. (3) 用改进后的丙装置进行实验,小组同学称取了1.6克硫粉与2.8克铁粉混合后加热。反应结束后,用磁铁吸引冷却后的黑色块状固体时,仍有黑色固体被吸起。请针对这一现象就实验过程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建议:
    4. (4) 小金分析了实验结果,猜想自己得到的黑色固体可能是有剩余的铁或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小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他认为正确连接如图丁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已知四氧化三铁和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请你帮小科说出不够合理的原因:
  • 1. (2024·浙江模拟) 小科同学在完成“水的电解”实验时,在检验氢气时发现火焰颜色呈黄色,而非淡蓝色。小科查阅资料后得知是由于玻璃管尖嘴的钠元素导致的焰色反应。为进一步检验氢气,因此,小科对水电解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1. (1) 小科在玻璃管尖嘴处涂上肥皂水,打开a管,玻璃管尖嘴处产生气泡,如图1所示,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气泡,将会出现的现象,说明该气体是氧气;打开b管,玻璃管尖嘴处也产生气泡,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气泡,气泡内气体一边燃烧一边上升,如图2所示,则说明氢气具有的性质。
    2. (2) 小科同学查阅资料还得到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为了进一步验证氢气的还原性,他做了如下实验:已知A为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甲装置中的黑色粉末为CuO、炭粉中的一种,甲、乙、丙装置中的固体或溶液依次出现红色、蓝色、浑浊,则气体A是黑色粉末为
  • 1. (2024九下·临平月考) “化学链燃烧”是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某“化学链燃烧”的过程如右图所示:

    1. (1) 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
    2. (2) 载氧体循环中,CuO→Cu2O发生了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 1. (2024·鹿城模拟)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④ D . ①③④
  • 1. (2024九下·宁波开学考) 金属钨(W)可做白炽灯泡的灯丝。用黑钨矿[主要含有FeWO4(钨酸亚铁)]制得金属钨(W)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其主要反应原理如下:

    ①4FeWO4+4Na2CO3+O24Na2WO4+2Fe2O3+4CO2

    ②Na2WO4+2HCl(热浓)=H2WO4+2NaCl

    ③H2WO4H2O+WO3

    ④3H2+WO3W+3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反应③属于分解反应 B . 反应①②③④的产物都有氧化物 C . 反应①④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 . 为加快反应的速率,可将黑钨矿石碾成粉末
  • 1. (2024九下·宁波开学考) 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 C、CO、CO2 B . H2O2、H2O、O2 C . KOH、K2CO3、KNO3 D . Fe2O3、FeCl3、Fe(OH)3
  • 1. (2024九下·绍兴开学考) 小明在参考书上看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的两种实验装置:图1用酒精灯(火焰温度400℃~500℃左右)加热,图2用酒精喷灯(火焰温度可达800℃以上)加热。小明产生了疑惑: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有什么不同呢?他猜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得到产物的成分可能不同。于是他按图组装装置并检查好气密性,进行探究:


    ①在硬质玻璃管中,分别装入等量氧化铁粉末,连接装置,开始实验。当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时停止加热。待玻璃管内物质冷却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②小明把两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分别倒在白纸上,用磁铁靠近,发现黑色粉末均能被磁铁吸引。根据已有知识他判断黑色粉末可能为Fe、Fe3O4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为进一步确定成分,小明查阅资料,了解到Fe能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Fe3O4不能。于是他分别取等量黑色粉末装入两支试管,加入等量同浓度稀硫酸,产生气泡的情况如下表:

    实验记录表

    粉末来源

    产生气泡的情况

    图1装置

    未观察到气泡

    图2装置

    大量气泡

    由此,小明确定两装置中产物的成分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1. (1) 在①中开始实验时,应该先,再分别加热玻璃管中的氧化铁。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说明都有气体生成。
    2. (2) 在②中小明是利用物质的(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来进行判别的。
    3. (3) 结合①②③实验结果,小明判断图1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 (2024九下·龙湾开学考)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铜锌混合物中不断加入稀硫酸 B . 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且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C . 向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D . 向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