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上·余姚期末) 关于物质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B . 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质量也一定不同 C . 一块冰熔化成水后,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D . 氧气瓶中的氧气用掉一半,剩下的氧气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 1. (2024八上·余姚期末) 水平桌面上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将两个不同材料制成的正方体A,B(VA<VB),按如图两种方式放入两种液体中,待静止后B刚好浸没在甲液体中,A刚好浸没在乙液体中,两杯中液面恰好相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液体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B . 甲液体对杯底的压强等于乙液体对杯底的压强 C . 甲液体对B下表面的压强等于乙液体对A下表面的压强 D . 装甲液体的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小于装乙液体的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 1. (2024八上·武义期末) 可乐是青少年特别喜爱的一种碳酸饮料,溶解有二氧化碳、糖类和香精等多种物质,经常饮用会引发肥胖,还有可能引起龋齿、糖尿病等。国际卫生组织建议人体每日摄入糖类的总量不应超过50克。已知一瓶600毫升可乐含糖浓度为10%。请根据材料回答:
    1. (1) 可乐属于(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 (2) 正常人摄入糖类物质进入血液,但血糖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是受人体的调节(填激素名称);
    3. (3) 若每天喝一瓶600毫升可乐,其中所摄入的糖类总量是否超过了国际卫生组织的建议标准,请通过计算说明。(该可乐的密度约为1克/立方厘米)
  • 1. (2024七上·诸暨期末) 人们为了认识事物,常常要进行比较,并引入相应的科学量。下列关于“比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比较物体冷热程度,引入科学量——温度 B . 比较物体吸热能力,引入科学量——比热 C . 比较物体占有空间,引入科学量——体积 D . 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科学量——密度
  • 1. (2024七上·诸暨期末) 小明通过实验探究“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器材】200毫升烧杯、100毫升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称量其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的部分水转移至量筒中,称量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

    ③重复步骤②,获得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

    称量次数

    1

    2

    3

    4

    5

    ……

    向量筒转移水的总体积(毫升)

    0

    20

    40

    60

    80

    ……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克)

    202

    182

    162

    142

    122

    ……

    1. (1) 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 (2) 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的水的质量为
    3. (3) 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兴趣小组还应如何继续实验:(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4. (4) 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 (2024七上·诸暨期末) 位于我市的东白湖景区环境优美,四周密林覆盖。小明周末去景区游玩时,发现了很多与科学知识相关的现象。对此,小明展开了探究

    探究一:图甲所示为小明发现的一块能浮在水上的石头——浮石。

    1. (1) 小明通过观察发现,浮石有气孔构造,据此他猜想该浮石中有动植物化石,请你对该猜想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 (2) 用天平测量浮石的质量:小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他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后续测量步骤均正确,最终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该浮石的质量是g
    3. (3) 用量筒测量整块浮石的体积(图丁):小明在浮石的外面包裹一层薄薄的保鲜膜,从图A→图B→图C的操作,测得浮石的体积为(保鲜膜与细棒的体积忽略不计)。该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填“偏大”“偏小”“不变”)。

    4. (4) 探究二:小明通过告示牌看到了如上右图所示的地图和东白山某处等高线图。

      由右图可知,东白湖位于诸暨市的(填“东南部”“西南部”“东北部”或“西北部”)。

    5. (5) 其中A处表示的地形是,若图中两个山顶距离是 , 根据图上比例尺,它们的实地距离是
    6. (6) 山区降水过多,容易引发泥石流。以下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自救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B.山区扎营,应选择在避风的谷底

      C.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        D.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探究三:小明还发现东白山是我市特产——香榧(裸子植物)的产地。

      对此,他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二歧式检索表,其中表示香榧的是

  • 1. (2024七上·诸暨期末) 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刚学过密度知识的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 , 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 (1) 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为g。
    2. (2) 这个柑橘的体积为
    3. (3) 这个柑橘的密度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 1. (2023七上·金华期末) 如图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 . 从甲图中可知, pA > pB > pC ,且 pC >p水 B . 从乙图可见,斜线部分 S 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其值为 16g C . 从甲图中可见,120gD 物质的体积是 200 cm3 D . 从甲图中可知,A ,B 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3:1
  • 1. (2023七上·金华期末) 因研究石墨烯而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英国科学家安德烈•海姆最近又在研究氧化石 墨烯薄膜方面获得新进展。为探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物理特性,他进行了这样一组实验, 如图所示:①将氧化石墨烯薄膜覆盖在有刻度的空烧杯口上,如图① , 并测得总质量为 2 0g;②将薄膜揭开,向烧杯内倒入酒精与水的混合物,盖紧薄膜,如图② , 测得其总质 量为 57.2g;③一个月后,检查发现薄膜覆盖紧密完好,烧杯内液体体积明显减小,如图 ③ , 测得此时总质量为 31.2g;④以后烧杯内液体体积保持不变,如图④。请分析回答(已 知ρ酒精 =0.8×103kg/m3 ,ρ水 =1.0×103kg/m3):

    1. (1) 通过计算说明图③烧杯内剩余的液体是何种物质?(写出计算过程)
    2. (2) 该实验说明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的物理特性是
    3. (3) 通过计算说明两种液体混合前后总体积的变化情况(写出计算过程),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变化。
  • 1. (2023七上·金华期末) 用天平、烧杯和金属块(密度为p )测量盐水密度。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 质量m1 ②将金属块放入空烧杯,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使金属块浸没其中,在烧杯液面位 置做好标记,测出此时烧杯,金属块和盐水的总质量m2 ③取出金属块,放在桌面上,往烧 杯中倒入盐水直至液面到达标记处,测出此时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3 。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写出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ρ盐水=(用符号表示)。若金属块取出时带出部分盐水,则测量结果将(填“偏大 ”“偏小 ”或“不受影响 ”)。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3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