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江门模拟) 明嘉靖《新宁县志》记载“川岛海域盛产蚝(学名牡蛎)”。野生牡蛎在海洋中固着于硬底基质上生长繁殖,吸引众多海洋生物群聚而生,长期积累形成独特的牡蛎礁生境。牡蛎礁通过积聚沉积物、有机碎屑被不同生物摄食或分解等多种方式,实现净化水体的作用。为研究牡蛎礁对海洋生物及环境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在牡蛎生长的部分海域中人工建构了牡蛎礁区,部分数据见表。

    分组

    多样性指数(H)

    生物量(g/m3

    游泳动物单位捕捞量(kg/km2·h)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游泳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游泳动物

    底栖动物

     

    有礁区

    3.04

    2.63

    1.98

    3.10

    156.84

    9798.04

    125.12

    1126.92

    无礁区

    2.81

    2.42

    1.67

    2.90

    94.09

    6060.74

    75.35

    269.91

    注:当H值越大,表示种类越多。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据表分析,牡蛎礁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 (2) 在人工构建牡蛎礁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选取合适的牡蛎品种及温度、盐度等适宜的环境,以达提升水质效果;礁体构造出复杂的三维生境,为其它动物提供栖息、觅食等场所;适当增加硬底基质有利于贝类生长,以提高捕捞量等。以上措施所运用的生态工程原理包括。据表数据可知,构建牡蛎礁更有利于底栖动物生长,其原因可能是
    3. (3) 近100年,受过度采捕、环境污染、海岸带开发等因素影响,全球85%的牡蛎礁已退化或消失。近年,我国逐步开启牡蛎礁修复试点项目。开展牡蛎礁修复前,需开展可行性调研,请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角度设计一项调研的问题:
  • 1. (2024高三·深圳模拟) 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某地的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中投放鲤鱼,为了探究增加养殖品种和密度对产量和生态效益的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

    组别

    综合种养方式

    第62天鲤鱼增重率

    第145天鲤鱼增重率

    A

    稻+鲤鱼(0.3尾/m2

    140.2%

    310.3%

    B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1尾/m2

    148.2%

    260.2%

    C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2尾/m2

    85.6%

    415.3%

    注:增重率是与实验开始时的鱼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即可表示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答出2点)原理。
    2. (2) C组第62天鲤鱼增重率最低,从种间关系分析主要原因是。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占用更多资源。
    3. (3) 研究人员预测: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研究人员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获得的实验数据。
    4. (4) 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有人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1. (2024高三·汕头模拟) 生态环境部2023年10月26日发布公告,正式将澄海列入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国字号”金字招牌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是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充分肯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共同合作 B .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C .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远远大于其间接价值 D . 生态文明建设遵循自生、协调、整体等原理
  • 1. (2024高三下·顺德模拟) 为响应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承诺,广东某企业运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将该企业产生的CO2收集和储存起来,并对该企业排出的污水进行相关处理。回答下列问题:
    1. (1) “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理由是碳循环具有
    2. (2) 为美化厂区环境,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碳捕集”,该企业选择了多种广东常见植物并充分考虑环境容纳量来合理种植,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
    3. (3) 该企业之前将富含N、P的污水大量排入某湖泊引起水华现象。为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修复水体,该企业相关人员取该湖泊水样,分别种植了芦苇、黄花鸢尾、菖蒲三种挺水植物,每3天测定一次水体中N、P的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种植挺水植物可防治水华,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生物学原理是:

      ②据图分析修复效果最佳的挺水植物是。实验后期,植物根部存在腐烂现象,且有叶片掉落水中,据此推测第12~15天水体中N浓度略有上升的原因是

      ③请在上述挺水植物中选择修复水体应使用的植物,并说明依据:

  • 1. (2024高二上·盐城期末)  生态浮床应用无土栽培的原理,把具有净水、观赏及经济价值的高等水生植物或经改良驯化后的陆生植物移栽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种植,吸收水体中有害物质,抑制藻类繁殖,可起到提高水体透明度、净化水体的作用,从而恢复水体生态功能。下图1是某人工生态系统内的生态浮床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选择浮床植物时,需考虑植物对水体环境的适应,以及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植物,且各种植物之间可以互利共存,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2. (2) “水”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辅助性材料和植物根系都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和繁衍场所,使水体中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浮床的建立为鸟类和鱼类提供了,形成了群落的结构。
    3. (3) 人工生态系统中某食物网如图2所示[图中数字为相关生物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kJ/(m-a)]。该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生态浮床的绿色植物开花后,通过花香吸引了大批昆虫.前来助其传粉,这主要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4. (4) 在捕捞业中,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一般有两种简单的方式:配额限制和努力限制。配额限制即控制在一定时间内收净获对象个体的数量,允许收获者在每一季节或每年收获一定数量的猎物种:努力限制是当捕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必须要增加收获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收获量。下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曲线中可以表示MSY的点是。②.若种群密度低于Nm,收获继续保持在MSY努力水平,则(填“会”或“不会”)导致种群灭绝。

  • 1. (2024高二下·雅安开学考)  下图是某地生态鱼塘的物质循环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同一个自然生态鱼塘中的所有草食性鱼(填“组成种群”、“组成生物群落”或“属于第二营养级”)。
    2. (2)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后,除了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外,另一部分能量的形式去向是
    3. (3) 若鱼塘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沉水植物的同化量为M,草食性鱼类的同化量为N,则N/M的值(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10,原因是
    4. (4) 该生态系统利用有机废弃物养螺蛳,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5. (5) 在生态修复工程中,往往优先选择当地植物作为修复的主要植物种群,其次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分析植物能够净化水质的主要原因有(答2点)。
  • 1. (2024高三下·湖南月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回答下列有关黄河保护的问题。

    1. (1) 右图是黄河流域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净化作用的示意图。在该河流的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
    2. (2) 黄河流域也曾被重工业中的有毒物质重度污染,且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生物多样性降低。这时黄河的就被破坏了,移除这些有毒物质遵循生态工程的原理。
    3. (3) 为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的盐碱地,科学家在盐碱地地区开创了“上粮下藕、藕鱼套养”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上粮下藕“利用了群落的结构实现立体复合种养。在粮食区还可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重,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查台田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4. (4) 在黄河湿地大量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请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1. (2024高三上·娄底月考)  某地创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立体生态农业,实现“一田两用、一季双收”,助力群众经济收入。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杂草,但也食用水稻幼苗,有挖洞筑巢的习性,且在稻田中会将土壤里的种子翻出、破环幼芽生长。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下图)、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小龙虾会增加生态足迹 B . 投放小龙虾时应该尤其注意小龙虾的投放时机 C . 稻虾共作可降低杂草的种群密度,减弱其与水稻的种间竞争 D . 该模式中充分利用小龙虾的粪便可减少化肥的使用,这遵循整体原理
  • 1. (2024高三上·娄底月考) 仰天湖大草原位于郴州南岭北麓骑田岭山系之巅中枢地段,仰天湖为第四纪冰川期馈赠的一个死火山口,四周是茂盛的次原始森林,像一道天然屏障将牧场围成一个世外桃源。一度因过度开发和放牧,导致草场损毁、土地沙化流失。通过实施禁牧封育、生态修复等措施,仰天湖水面面积由20多亩增至近70亩,草原覆盖率由64%提高至91%。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仰天湖生态修复过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等原理(写2点)。研究原始森林中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的内容有(写2点)。
    2. (2) 禁牧封育有利于提高大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原因是。大草原生态系统中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方面分析,原因是
    3. (3) 大型食草动物的啃食活动会对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在这种选择压力下,植物将向着分泌有毒物质的方向进化,推测食草动物的进化方向是
  • 1. (2024高二上·浏阳期末)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该县受损严重。地震后的修复需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地震后的灾区使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潮汐能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B . 该地区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 C . 地震后灾区合理密植农作物主要是通过提高作物对光能利用率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 D . 灾区推广“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可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