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
  • 1. 明嘉靖《新宁县志》记载“川岛海域盛产蚝(学名牡蛎)”。野生牡蛎在海洋中固着于硬底基质上生长繁殖,吸引众多海洋生物群聚而生,长期积累形成独特的牡蛎礁生境。牡蛎礁通过积聚沉积物、有机碎屑被不同生物摄食或分解等多种方式,实现净化水体的作用。为研究牡蛎礁对海洋生物及环境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在牡蛎生长的部分海域中人工建构了牡蛎礁区,部分数据见表。

    分组

    多样性指数(H)

    生物量(g/m3

    游泳动物单位捕捞量(kg/km2·h)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游泳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游泳动物

    底栖动物

     

    有礁区

    3.04

    2.63

    1.98

    3.10

    156.84

    9798.04

    125.12

    1126.92

    无礁区

    2.81

    2.42

    1.67

    2.90

    94.09

    6060.74

    75.35

    269.91

    注:当H值越大,表示种类越多。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据表分析,牡蛎礁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 (2) 在人工构建牡蛎礁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选取合适的牡蛎品种及温度、盐度等适宜的环境,以达提升水质效果;礁体构造出复杂的三维生境,为其它动物提供栖息、觅食等场所;适当增加硬底基质有利于贝类生长,以提高捕捞量等。以上措施所运用的生态工程原理包括。据表数据可知,构建牡蛎礁更有利于底栖动物生长,其原因可能是
    3. (3) 近100年,受过度采捕、环境污染、海岸带开发等因素影响,全球85%的牡蛎礁已退化或消失。近年,我国逐步开启牡蛎礁修复试点项目。开展牡蛎礁修复前,需开展可行性调研,请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角度设计一项调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