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仁寿开学考)  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挖洞时会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上,使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需要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CK作为对照组,表示无土丘区域,A、B、C、D依次表示土丘密度不断增加的4个区域(其他条件相同),下图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植物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A~D区域中,高原鼢鼠数量依次增多 B . 高原鼢鼠会破坏植物的根系,不利于植物丰富度的增加 C . 高原鼢鼠可能会改变草甸优势植物种群

    D . 彻底消灭高原鼢鼠不利于提高草甸的植物生物量
  • 1. (2024高二下·仁寿开学考)  种间关系有捕食、种间竞争、互利共生等,一生物兴趣小组构建的甲、乙种群的种间关系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种群和乙种群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B . a~b段,甲、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C . 甲种群对乙种群数量影响的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 由图可知,乙种群的K值为N3
  • 1. (2024高二下·仁寿开学考)  若“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以公式的形式表达为N=N0λt。甲、乙是两个种群,它们侵入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某时期自然增长率的值(α>0)如图所示,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种群侵入该自然生态系统后,α=λ B . 该时期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增长的 C . 该时期乙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相等 D . 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将一直增加
  • 1. (2024高二上·宁乡市期末) 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其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在野外增殖迅速,会啃食水稻等农作物,使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我国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福寿螺入侵某地区初期由于缺少而迅速增殖。欲调查某田地中福寿螺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法。
    2. (2) 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研究人员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处理组)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数在时间段下降最明显,说明这段时间内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放养中华鳖(处理组)后,8—9月份福寿螺卵块数很少的直接原因是

      ③实验结果说明

  • 1. (2024高二上·新化期末)  历史上,飞蝗引起的蝗灾在全球范围内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科研人员确定了飞蝗的群聚激素。
    1. (1) 影响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研究表明,在群聚激素影响下,飞蝗种群由散居型可转变为群聚型,形成超大型种群,可导致蝗灾。从种群特征分析,群聚激素导致发生改变。
    2. (2) 为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激素,科研人员分别向A区和B区通入不同物质,记录飞蝗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A区

      B区

      通入物质

      停留时间(s)

      通入挥发性物质

      停留时间(s)

      第1组

      溶剂

      430

      苯乙腈(PAN)

      170

      第2组

      溶剂

      190

      4-乙烯基苯甲醚(4-VA)

      410

      第3组

      溶剂

      285

      苯乙醇(PhA)

      315

      科研人员据此初步确定4-VA是群聚激素,判断依据是

    3. (3) 为进一步确定4-VA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4-VA及其溶剂进行图1所示的室外草地诱捕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①据图1分析,本实验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法。为确保取样的随机性,本实验所采取的措施有(写出一点)。

      ②据图2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4. (4) 飞蝗在历史上曾造成大面积减产,有人提出要将其完全消灭,你认为该观点合理?,理由是
  • 1. (2024高二上·邵阳期末) 唐鱼是华南地区的小型濒危杂食性鱼类,入侵物种食蚊鱼会捕食唐鱼。研究人员调 查比较了在不同生境中唐鱼种群的体长在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与无入侵取样点间的差异。 (图中矩形代表体长集中分布区域,其内黑色横线表示平均值,垂直线段表示数值的变动范围,上下两端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体长与鱼龄相关)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 入侵初期,与农田生境相比溪流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 B . 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有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 C . 相同生境里,食蚊鱼的入侵使唐鱼的种内竞争激烈程度降低 D . 食蚊鱼入侵是对唐鱼种群数量调节的外部调节因素,但不改变其 K 值
  • 1. (2024高二下·惠州月考) 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 气温和干旱影响种群密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 .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D . 利用信息素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 1. (2024高三下·云安月考)  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某地的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中投放鲤鱼,为了探究增加养殖品种和密度对产量和生态效益的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

    组别

    综合种养方式

    第62天鲤鱼增重率

    第145天鲤鱼增重率

    A

    稻+鲤鱼(0.3尾/m2

    140.2%

    310.3%

    B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1尾/m2

    148.2%

    260.2%

    C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2尾/m2

    85.6%

    415.3%

    注:增重率是与实验开始时鱼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即可表示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答出2点)原理。
    2. (2) C组第62天鲤鱼增重率最低,从种间关系分析主要原因是。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占用更多资源。
    3. (3) 研究人员预测: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研究人员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获得的实验数据。
    4. (4) 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有人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1. (2024高二下·兴宁月考) 下图1示太湖中部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下图2为科研团队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1中食浮游生物鱼类处于第二、三营养级 B . 结合图2分析,可在12-2月清除底泥、3-4月在上覆水位置打捞蓝藻以防治水华 C . 夏季蓝藻水华最易发生,影响太湖藻类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条件等 D . 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要收获100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1700kJ的浮游藻类
  • 1. (2024高二下·兴宁月考)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N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B . 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C . 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 D . 图甲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不能反映因果循环关系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