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如图是放牧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植物自身呼吸的碳损耗)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控制不同季节的放牧量,有利于畜产品持续高产 B . 为保证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化,应将放牧量控制在B点左右 C .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 .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加大有机肥的使用,腐生细菌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B . 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最终保持稳定 C . 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 D . 取样深度不同,土壤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食物网包含4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 B .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 若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D . 图中甲是次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植物种子的传播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 B . 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流行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 . 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 . 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难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1859年,一位来到澳大利亚定居的英国人在其农场中放生了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世纪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超过6亿只,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野兔种群增长迅猛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缺少天敌 B . 外来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环境中,短时间内都会像野兔一样增长迅猛 C . 引入黏液瘤病毒控制野兔数量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 . 不引入黏液病毒控制,野兔会呈“S”形曲线增长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密度一定会增多 B . 性别比例也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C .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B . 在计数室内滴入酵母菌培养液后须缓缓盖上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 C .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可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 . 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 1. (2024高二下·光明期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仅仅是一句谚语,也体现了自然界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若老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会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生物构成完整的食物链 B . 老鹰的迁入增加了相关食物链的长度 C . 老鹰的迁入一定会使螳螂数量增加 D . 老鹰迁入后与黄雀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 1. (2024高三下·广州模拟)  某同学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在实验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他所选的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则该同学下一步操作最合理的是(  )
    A . 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重新制作装片观察计数 B . 计数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 C . 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 D . 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
  • 1. (2024·汕头)  在池塘中混养凡纳滨对虾、三疣梭子蟹可提高经济效益,两者均摄食底栖藻类和浮游动物,此外对虾还会摄食一些蟹不摄食的生物和细小碎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虾和蟹固定的能量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 . 虾和蟹可能处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三营养级 C . 虾蟹食性互补可能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 养殖时需要考虑水体pH和温度等密度制约因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