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湖北真题) 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 B . 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 C . 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 D . 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
  • 1. (2024高三下·长兴月考)  20世纪50年代,有人做了如下的实验:将黑色桦尺蠖蛾和浅色桦尺蠖蛾分别标记后放养在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浅色桦尺蠖(蛾)

    黑色桦尺蠖(蛾)

    地区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200

    45(22.5%)

    200

    138(69%)

    非工业区

    200

    146(73%)

    200

    12(6%)

    A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提出基因突变为桦尺蠖蛾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 所在环境的不同导致桦尺蠖的基因突变朝不同方向进行 C . 在同一环境中不同颜色桦尺蠖蛾的存活率存在差异 D . 该实验说明环境的变化可以使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1. (2024高三下·惠州模拟)  2023年7月,某科研团队在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广东溪蟾。该物种体型小巧,与哀牢溪蟾并列蟾蜍属,为该属已知最小物种,是蟾蜍属内单系群中一支独立的谱系,与所有已知蟾蜍亲缘关系相距甚远。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发现丰富了南昆山的生物多样性 B . 人工选择在广东溪蟾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C . 该物种的发现丰富了蟾蜍进化谱系研究 D . 广东溪蟾与哀牢溪蟾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 1. (2024高三下·南宁月考) 广西盛产的罗汉果具有重要药用价值,野生型罗汉果(2n=28) 的甜苷含量较低。 某研究组获得了一株富含甜苷的突变体M,其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如下图。将突变体 M 与野生型杂交,得到了罗汉果 F。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 突变体 M 的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B . 突变体 M 可通过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型幼苗获得 C . 罗汉果F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每个染色体组含 3 条染色体 D . 野生型罗汉果和突变体 M 能杂交,属于同一物种
  • 1. (2024高三下·南宁月考) 为预防某水库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管理人员每年在休渔期投放适量的某种喜食蓝细菌的滤食性鱼苗甲(本地原有品种),而在捕鱼期适量捕捞所投放的鱼类成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鱼苗的投入会导致水库中物种多样性降低 B . 在捕鱼期对成体鱼使用标记重捕法捕捞,可以测算甲的种群密度 C . 通过投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蓝细菌数量,属于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的生物防治 D . 协同进化存在于甲的雌性与雄性之间、食植鱼和食肉鱼之间,以及鱼与环境之间
  • 1. (2024高三下·南宁月考) 自然选择作用于远缘物种可以使其外表变得极其相似,虽然它们没有共同的祖先,但却适应了相同的环境,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如远缘物种A、B在相似环境中,物种A进化为物种M,物种B进化为物种N,物种M和物种N具有部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B . 虽然存在趋同进化,但物种M和物种N的种群中仍存在不同的变异 C . 物种M和物种N的外表相似说明二者间已经不存在生殖隔离 D . 趋同进化是相同的自然选择作用于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的结果
  • 1. (2024高三下·番禺模拟) 沙漠小球藻是沙漠微藻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研究了盐胁迫对TDL6B、GTD7c-2、GTD8A1、TLD2A14种沙漠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步:将初始OD680≈0.1且生长状态相同的4种小球藻藻种按照20%的等体积比例的接种量分别接种到装有300mLBBM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每一组小球藻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mol/L、0.2mol/L、0.4mol/L、0.6mol/L、0.8mol/L、1.0mol/L的NaCl以模拟不同水平的盐胁迫处理,补充培养基至500mL,每个处理重复3次。

    第二步:接种后放置于光照强度为4000lx、光暗周期为12h/12h、温度为23℃的光照箱中进行一次性培养,每天定时摇匀3次,防止藻细胞贴壁生长,培养周期为24d,分别在第0、6、12、18、24天的同一时间测定每组藻细胞OD680值(即680nm波长处的光吸收值,可大致估算藻类种群密度或生物量等),结果如下图所示。

    1. (1) 沙漠中的微藻与其他生物群体一起在沙漠地表形成棕褐色结皮形态,具有较强的抗风蚀和抗水蚀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些微藻能在沙漠的恶劣条件下生存,又影响着沙漠环境,这是的结果。
    2. (2)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持续盐胁迫下,小球藻TDL6B的种群密度变化规律是
    3. (3) 若要进一步研究盐胁迫下沙漠小球藻生理特性,选择上述藻株TDL6B最好,理由是
    4. (4) 请分析以上研究有什么应用价值:(答出2点即可)。
  • 1.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体态和适应特点相似,通过分析某群落植物生活型谱(同一生活型植物种类/全部植物种类)可以分析一个地区中植物与生境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每类生活型植物在植物区系组成中的百分率/%

    区域

    高位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

    地下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

    A

    61

    6

    12

    5

    16

    B

    1

    22

    60

    15

    2

    C

    12

    21

    20

    5

    42

    注:高位芽植物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和热带潮湿地带的大型草本植物;地面芽植物是指休眠芽在地表面越冬,地上部分全部枯死的植物,许多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地面芽植物。

    A . 群落中所有的同一生活型植物是一个种群 B . 可用样方法准确统计某高位芽植物的种群密度 C . A区域可能是热带雨林,B区域可能是草原 D . 植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主要与该地区动物的种类有关
  • 1. (2024·揭阳模拟)  绒茧蜂将卵产在粉蝶幼虫体内,产卵时会将自身携带的P病毒同时注入。P病毒抑制粉蝶幼虫的免疫反应,保证绒茧蜂幼虫的正常发育。绒茧蜂幼虫从粉蝶幼虫体内钻出并化蛹前,粉蝶幼虫持续摄食植物并促进被摄食的植物释放挥发性物质,挥发性物质会吸引姬蜂在绒茧蜂的蛹中产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粉蝶种群有利而对绒茧蜂不利 B . 题干材料涉及的种间关系主要有捕食和种间竞争 C . 上述事例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 D . 上述各种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 1. (2024·广西模拟)  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森林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不同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不同,可使群落呈现一定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B .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 . 影响森林中不同高度的林窗及林下生长各种生物的主要因素均为光照 D . 黄鹂与杜鹃的食性、栖息空间完全相同,两种鸟占据的生态位也不一定相同
1 2 3 4 5 下一页 共4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