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广州模拟)  我国栽培油菜的历史悠久,白菜型油菜是我国劳动人民选育的众多优良品种之一。当前栽培的众多油菜中,白菜型油菜(二倍体,2n=20)起源于我国,甘蓝型油菜(有38条染色体)则是我国研究人员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二倍体,2n=18)杂交培育形成的。回答下列问题:
    1. (1) 研究人员认为白菜型油菜与甘蓝不是同一个物种,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2. (2) 白菜型油菜与甘蓝杂交的后代要能正常繁殖,常用(填试剂名称)处理或低温诱导。要培育出甘蓝型油菜,除了用上述方法外,还可以用的方法。
    3. (3) 甘蓝型油菜经多代繁殖后出现了不同色泽、可育的种子。科学家研究发现该种子色泽受两对基因的影响,其中基因D/d控制色泽,另一对基因E/e则影响其表达。研究人员用产黑色种子植株(Ⅰ)、产黄色种子植株(Ⅱ和Ⅲ)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

      实验一

      I×Ⅱ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Ⅱ×Ⅲ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①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基因存在时会抑制D基因的表达。实验一F2中产黑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实验二F2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②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E/e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E基因)。若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子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 1. (2024高三下·番禺模拟) 小鼠的黑色素细胞负责合成和释放各种色素,毛干吸收色素颗粒展现出相应的毛色。B/b是一对在整个毛发生长周期均表达的等位基因,B表达时小鼠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B不表达时小鼠毛色表现为白色。Agouti基因(简写A)表达的产物是ASP(一种信号肽),ASP会影响B基因的表达。由于ASP只在毛发生长的特定时期才能合成和释放,所以基因型为A_B_的小鼠毛色表现为巧克力色。已知A/a与B/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基因型为AaBb的种群自由交配,若不考虑变异和自然选择,F1白色鼠的基因型是,F1随机交配,则F2有色鼠中B的基因频率为
    2. (2) B的表达受激素调控,只有激素与黑色素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时B才表达,但ASP在毛发生长周期的第4~6天集中产生,会与激素竞争受体,使黑色素细胞转而合成黄色的棕黑素,第6天以后ASP不表达。据此分析,巧克力色小鼠每根毛的基部、末梢附近、末梢的颜色分别是
    3. (3) 如图是基因A、AG、AI的结构示意图,1号区域含有启动子序列,2、3、4号区域编码信号肽ASP。

      ①已知AG是A的隐性突变基因,则基因型为AGABB的个体的毛色表现为色。现发现另一与AG同体色的隐性突变基因AS的纯合个体ASASBB,请设计杂交实验验证AG和AS是等位基因。(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选择杂交的个体用基因型表示,不考虑变异)

      ②A基因的1号区域插入一段核苷酸序列后形成AI , 该变异导致启动子位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该变化使ASP在各种组织中均全时期持续表达,且AIAI存在纯合致死效应。AI的产生是(填“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基因型为AIABb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1. (2024·汕头)  科研人员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四倍体辣椒植株,与二倍体(2n=24)辣椒相比,四倍体植株叶片、果实、花器均变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育种方法涉及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B . 四倍体辣椒与二倍体辣椒属于不同的物种 C . 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后的四倍体辣椒为纯合子 D . 秋水仙素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加倍
  • 1.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在分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某一时刻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B .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极体 C . 该细胞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 D . 该细胞与其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 1.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生物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其他细胞而非其子代的过程称为基因水平转移。例如世界上最毒的蘑菇鹅膏属将环柄菇属的鹅膏毒肽毒素基因“山寨”了一份,加入到自己的基因中去,变身毒王。它可以驱走对其有伤害的昆虫或其他动物,让后代有机会成熟并得以传播和繁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基因水平转移属于基因重组的过程 B . 这种基因水平转移不能丰富蘑菇鹅膏属的种群基因库 C . 毒素属于化学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 . 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是基因水平转移实现表达的基础
  • 1. (2024·佛山模拟)  我国种植的水稻有籼稻和粳稻,籼稻广泛种植于南方,粳稻广泛种植于北方。选育籼粳杂交稻是南方水稻产业调整的重要措施。水稻单株产量主要由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决定。Gnla基因(位于细胞核)通过编码细胞分裂素氧化酶,降低细胞分裂素含量,减少水稻枝梗,进而导致穗粒数减少。研究发现H品种籼稻的Gnla基因突变后能显著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目前,突变的Gnla基因广泛应用在籼稻上,但对粳稻的影响还未知,研究人员对此开展研究。研究过程如图所示,突变的Gnlα基因对粳稻8号的产量影响如下表所示。

    组别

    单株穗数

    一次枝梗数

    一次枝梗花数

    二次枝梗数

    二次枝梗花数

    千粒重/g

    突变型

    8.16

    13.06

    71.59

    47.49

    151.31

    27.06

    野生型

    11.50

    12.16

    71.51

    31.73

    98.16

    26.58

    回答下列问题

    1. (1) H品种籼稻的Gnla基因突变后,,促进水稻枝梗数增加,从而提高穗粒数。
    2. (2) F1-F3均和粳稻8号杂交并进行选择的目的是。检测F4时,阳性植株比例为

      F7中Gnla基因的检测结果与的检测结果完全相同,即为目标植株。

    3. (3) 研究发现,突变的Gnla基因可显著提高粳稻8号的产量。据表分析,原因是
    4. (4) J品种籼稻为感光型品种,粳稻8号为感温型品种,J品种籼稻和粳稻8号杂交后代的“籼(感光性)-粳(感温性)”性状会出现差异。已知感光型品种在南方生长期较短,在北方较长:感温型品种则相反。据此分析,如何根据生长期差异选育出适合在华南地区生长的“粳型”杂交稻品种?
  • 1. (2024·佛山模拟)  染色体平衡易位是指染色体的片段发生位置改变,但遗传物质总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大多数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无临床症状。某染色体平衡易位家系(平衡易位染色体为1号、3号染色体)如图所示。染色体检测发现Ⅲ-2的一条1号染色体缺失1个片段,Ⅲ-3的一条3号染色体增加1个片段,其余染色体均正常。不考虑染色体平衡易位对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Ⅲ-2和Ⅲ-3不是平衡易位携带者 B . Ⅰ-1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4 C . Ⅱ-3体细胞中含有25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D . Ⅱ-1和Ⅱ-2再生一个色觉正常的平衡易位携带者的概率为3/16
  • 1. (2024·揭阳模拟)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根据靶基因序列设计向导sgRNA,精确引导核酸酶Cas9切割与sgRNA配对的DNA,相关酶在修复断裂DNA的过程中会改变连接部位的碱基序列。科研人员通过删除编码PD-1蛋白基因的2、3、4片段造成蛋白质的功能缺失,制作PD-1基因敲除鼠的流程如图1所示。将体外转录获得的Cas9mRNA和sgRNA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获得了 12只基因编辑小鼠。利用PCR鉴定小鼠的基因型,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P1和P2是PCR 的引物。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敲除2、3、4片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 . 敲除前,根据敲除的位置需要设计3个sgRNA C . 图2中,4和12个体杂交的子代均为敲除纯合子 D . 图2中,3、5、7个体的体内均能检测到PD-1
  • 1. (2024·揭阳模拟)  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的个体被称为单体(2n—1)。玉米(2n=20)的各种单体的配子育性及结实率与二倍体的相同,现发现一株野生型玉米的隐性突变体,为确定其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系列缺少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玉米单体,分别与该隐性突变体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单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未分裂 B . 可构建10种野生型玉米单体并测交来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 C . 玉米单体在减数分裂Ⅰ的过程中,可观察到10对四分体 D . 若突变基因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则杂交子代有2种表型
  • 1. (2024·揭阳模拟)  为了分析某爱德华综合征(18三体)患儿的病因,对该患儿及其父母的18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A1~A4都是等位基因)进行PCR扩增,经凝胶电泳后,结果如图所示。该患儿的病因不可能是(    )

    A . 若未发生染色体互换,则可能是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I异常所致 B . 若未发生染色体互换,则可能是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Ⅱ异常所致 C . 若发生了染色体互换,则可能是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I异常所致 D . 若发生了染色体互换,则可能是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Ⅱ异常所致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9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