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信宜期中)  研究人员将一种抗逆基因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上,然后用它侵染拟南芥细胞,获得了不同株系的拟南芥。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 构建含有抗逆基因的Ti质粒需要限制酶、DNA聚合酶 B . 将抗逆蛋白基因整合到Ti质粒上就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C . Ti质粒标记基因中腺嘌呤和尿嘧啶的含量相等 D . 只要检测出拟南芥细胞中含有抗逆基因,就代表抗逆拟南芥培育成功
  • 1. (2024高二下·旌阳月考) 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项数是(  )

    ①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②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在聚乙二醇的诱导下,融合成的细胞只有杂交瘤细胞

    ③若要生产转基因抗病棉花,可将目的基因先导入到土壤农杆菌中,再转入棉花细胞中

    ④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⑤PCR技术需要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打开DNA双链

    ⑥牛胚胎发育的历程是: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幼体

    ⑦利用植物茎尖培养脱毒苗时,全程都需要光照

    A . 2项 B . 3项 C . 4项 D . 5项
  • 1.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甲胺磷是一种广谱、高效、剧毒的有机磷杀虫剂,曾被长期大量使用,引起水体、土壤污染,严重破坏了环境生态平衡,同时危害到人畜健康。利用微生物降解甲胺磷农药是解决使用甲胺磷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 (1) 筛选获得甲胺磷降解菌:选择长期使用甲胺磷农药的农田的土壤为样品,将获得的样品用无菌水稀释后接种于添加了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分离出能分泌甲胺磷降解酶的细菌。甲胺磷被降解后平板上会出现透明圈,应挑取的单菌落在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上进行重复划线、分离和纯化。
    2. (2) 测定甲胺磷降解率:选择三种菌株对甲胺磷进行降解,降解情况如图所示,其中降解甲胺磷效果最好的菌株是,该菌株培养时间与甲胺磷降解率的关系为

    3. (3) 构建降解甲胺磷工程菌:将提取和分离得到的甲胺磷降解酶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根据得到的氨基酸序列推出,然后设计合成引物,通过技术扩增出甲胺磷降解酶基因。后经一系列过程,获得高表达的降解甲胺磷工程菌。
    4. (4) 转基因工程菌在自然界的扩散可能会带来生态风险。为此,科研人员利用以下材料,设计了可被诱导而自毁的甲胺磷工程菌。所需材料和结构有:

      ①质粒

      ②IPTG(一种模拟异乳糖的试剂,可去除lac启动子中的阻遏物以诱导基因表达)

      ③lac启动子

      ④核酸水解酶基因

      其具体设计思路是将(填序号)构建成重组载体,导入工程菌。需自毁时外源增加(填序号)进行诱导,引发甲胺磷工程菌自毁。

  • 1. (2024·佛山模拟)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的肽类激素。P载体含有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GFP。将目的基因插入GFP基因后,能表达出目的蛋白和GFP的融合蛋白,根据荧光的强弱,可确定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为研究瘦素的功能,科学家构建了瘦素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检测瘦素基因在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瘦素基因及P载体的结构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PCR扩增瘦素基因时,与引物1互补的a链左侧是脱氧核苷酸链的(填“5'”或“3'”)端。据图推测,构建该基因表达载体时,P载体上应有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2. (2) 已知HindⅢ和BamHI在P载体上的切割位点非常接近。为确定重组质粒是否构建成功,用HindⅢ、BamHI分别对瘦素基因PCR产物、P载体和重组质粒双酶切,再进行电泳,结果如图所示。若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请在图中将酶切结果对应位置的条带涂黑

    3. (3) Kanr/Neor是一种抗性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具有新霉素抗性,而在原核细胞中表达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同种基因在真核、原核细胞中表达结果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本实验中为筛选转化的细胞,应在培养基中添加
    4. (4) 为检测瘦素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用的鉴定方法是(答出2种)。为进一步获得更多能表达融合蛋白的细胞,还需要进行
  • 1. (2024·揭阳模拟)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根据靶基因序列设计向导sgRNA,精确引导核酸酶Cas9切割与sgRNA配对的DNA,相关酶在修复断裂DNA的过程中会改变连接部位的碱基序列。科研人员通过删除编码PD-1蛋白基因的2、3、4片段造成蛋白质的功能缺失,制作PD-1基因敲除鼠的流程如图1所示。将体外转录获得的Cas9mRNA和sgRNA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获得了 12只基因编辑小鼠。利用PCR鉴定小鼠的基因型,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P1和P2是PCR 的引物。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敲除2、3、4片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 . 敲除前,根据敲除的位置需要设计3个sgRNA C . 图2中,4和12个体杂交的子代均为敲除纯合子 D . 图2中,3、5、7个体的体内均能检测到PD-1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基因工程中常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某科研小组欲将某抗虫基因导入某植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应该将抗虫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T-DNA片段内 B . 可以用农杆菌侵染水稻、玉米等单子叶植物 C . 目的基因与Ti质粒的结合未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 转基因是否成功最简便的鉴定方法是观察该植物有没有抗虫性状
  • 1. (2024·广东模拟) 玉米螟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苏云金芽孢杆菌(BT菌)的cry1Ab、cry1F基因分别编码的杀虫蛋白均可有效杀灭玉米螟,但单一使用时有可能导致害虫形成抗性。为控制玉米螟数量、延缓其抗性的产生,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cry1Ab、cry1F基因导入玉米中,获得了转复合Bt基因玉米。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不同生物对于密码子的使用有一定偏好。为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需根据玉米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对抗虫基因cry1Ab、cry1F进行剪辑、优化后再拼接到基因表达载体上。抗虫基因cry1Ab、cry1F经剪辑、优化、表达后,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填“改变”或“不改变”),杀虫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填“改变”或“不改变”)。
    2. (2) 利用农杆菌转化方法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玉米材料中,经筛选获得多个阳性植株(B)。将B与高产玉米品种A采用回交转育的方法(过程如图12)得到品系BFL4-1。采用和凝胶电泳等方法对BFL4-1回交不同世代(BC4F1、BC5F1)中阳性植株的DNA进行扩增检测,结果如图13。该结果说明目的基因均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且。因为回交不同世代中阳性植株与阴性植株比例均接近,因此可推测外源基因片段在染色体上为单一位点插入。

    3. (3) BFL4-1若能在实际种植中延缓玉米螟抗性的产生,需要满足的假设是:crv1Ab、cry1F基因分别编码的杀虫蛋白具有.
    4. (4) 有另外的科学家提议,将BFL4-1的阳性个体自交得到的后代在大田中种植,也可以起到延缓玉米螟抗性的产生。请解释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或指出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
  • 1. (2024高一下·丹寨期中) 科研工作者将苏云金杆菌的Bt抗虫基因导入普通品系棉花,获得了三个纯合抗虫品系甲、乙和丙。将三个抗虫品系与普通品系棉花杂交,F1均表现为抗虫,且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3:1。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将苏云金杆菌的Bt抗虫基因导入普通品系棉花可以采用法。若将Bt抗虫基因插入某种细菌Ti质粒的T-DNA上,再让其侵染普通品系棉花的细胞,该过程主要利用了细菌Ti质粒的特点,成功将Bt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
    2. (2)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甲、乙、丙三个品系中Bt抗虫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定律。
    3. (3) 将上述过程获得的甲、乙、丙三个纯合品系相互杂交,得到的结果如下:

      甲×乙→F1抗虫→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5:1

      乙×丙→F1抗虫→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5:1

      丙×甲→F1抗虫→F2全表现为抗虫

      若依次用A/a、B/b、C/c…表示甲、乙、丙三个品系染色体上的Bt抗虫基因,由杂交实验结果判断,甲、乙、丙三个品系中Bt抗虫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是什么?请在如图细胞中画出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4. (4) 通过基因工程另获得一对纯合抗虫基因的品系丁,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丁品系中的Bt抗虫基因是插入新的染色体上,还是和乙的Bt抗虫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请写出该实验的设计思路: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则丁品系的Bt抗虫基因是插入新的染色体上。

      ,则丁品系的Bt抗虫基因和乙的Bt抗虫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

  • 1. (2024高三下·河池模拟) 目的基因和载体如果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连接时会出现正反接的情况,为鉴定筛选出的表达载体中是否含有正确插入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拟设计引物进行PCR后,结合电泳技术鉴定,图示为甲、乙、丙3条引物在正确重组质粒中的相应位置,其中目的基因为长度300bp的片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PCR退火温度不宜太低,避免引物错配和模板链形成双链 B . 电泳条带迁移的位置和速度与DNA分子的大小、带电量和构象有关 C . 选取引物甲丙,扩增出450bp长度片段时,可以说明目的基因正接 D . 选取引物甲乙,扩增出400bp长度片段时,可以说明目的基因反接
  • 1.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近年来,卒中、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2023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对患者的救治和防病工作。
    1. (1) 卒中、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病多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引起组织缺血所致。血栓由纤维蛋白构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由527个氨基酸构成(如下图), t-PA 进入血浆后激活纤溶酶原, 使之转化成纤溶酶, 酶将沉积在血管内壁的纤维蛋白分解血栓裂解, 血管畅通。t-PA进入血浆后多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形成复合物,很快失去活性,所以溶栓时要持续输入t-PA。然而, 大剂量t-PA易诱发出血。鉴于此, 有人提出通过抑制的活性, 以延长t-PA的活性。进一步研究显示,t-PA第84位的半胱氨酸替换为丝氨酸后的t-PA溶血栓更快, 这种改造的t-PA副作用更小。用生物化学手段直接改造“t-PA”蛋白质的结构,或是定点改造 t-PA 基因成为“突变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获取“突变的t-PA”。通过后者改造“t-PA”的主要优势是(写出一点)。

    2. (2) 已知t-PA基因碱基序列、丝氨酸密码子,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目的基因(t-PA 突变基因) 、基因与质粒重组构建表达载体、表达载体进入受体细胞等一系列操作,最终获取“突变的t-PA”。这种基于t-PA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通过一系列DNA 分子层面的操作获取人类所需蛋白产品的第二代基因工程过程又叫做
    3. (3) 从上述人t-PA 基因获得第84位半胱氨酸替换为丝氨酸编码序列的t-PA突变基因,常借助PCR体外定点定向诱变获得。工作原理如图: 先合成包含突变碱基的两个突变引物。因突变点不位于基因端点,要借助 PCR 获得完整的t-PA 突变基因,还要合成两个正常引物1、2.参考图中正常引物1(5'-TACCAAGTGATCTGCAGA-3')、t-PA 基因和 PCR 诱变过程原理图, 正常引物2 是5’……-3’(写出5’端的6个碱基即可)

    4. (4) 为了与质粒高效连接,t-PA突变基因两端应携带相应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应将限制酶识别序列设计在两条正常引物的端。限制酶能够使 DNA 分子中特定部位的键断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