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政治派别的名称

    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本是一脉相承的政治势力,因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与敌对势力斗争的侧重点不一样,形成了三种名称,各阶段的政见主旨和人们所给予的褒贬也寓于其中。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三种名称所作的历史解释。

    名称

    时期

    政见主旨

    (1)维新派

    维新运动时期(1895—1898年)

    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以消弭革命于方萌。

    (2)保皇派

    保皇活动时期(1898年戊戌政变后—1905年)

    保护(要求归政于)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联系革命派并与其论战。

    (3)立宪派

    立宪运动时期(1906—1911年)

    ——整理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 (1) 试仿照对名称(1)(2)的解读,结合所学撰写名称(3)的政见主旨。
    2. (2) 概括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主张的异同,并据此推测1911年以后立宪派与革命派关系的发展趋势。
    3. (3) 结合材料中的一条或多条信息,谈谈你对政治派别名称的褒贬性的认识。
  • 1. (2023高三上·贵阳开学考)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一华夏民族一汉民族一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
  • 1. (2024高一下·开学考)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 (1) 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 (2) 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 (3) 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1898年,康有为在向光绪帝上呈的一书中指出“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他的这一观点( )
    A . 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 B . 主张效法美国进行政治改革 C . 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 D . 强调维新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中国近代史“冲击-反应”理论。以下是费正清对该理论的解读:“西方是19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的发明者,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世纪前期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1895年

    康有为公车上书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95年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98年

    维新变法

    1842年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兴起

    19世纪40年代

    魏源编纂《海国图志》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851年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901年

    签订《辛丑条约》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20世纪初

    清末新政

    1860年

    签订《北京条约》

    1905年

    革命派组建同盟会

    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1864年

    阿古柏入侵新疆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建立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1875年

    左宗棠发兵新疆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884年

    中法战争爆发

    1916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919年

    签订《巴黎和约》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冲击-反应”模式的看法,(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 (2024高一下·万州开学考) 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梁启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严复鼓吹西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说明维新派都( )
    A .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 . 主张变法启迪思想 C . 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 . 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 1. (2024高一下·万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明清之际,儒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在一些不是理学家的志士仁人上发出了光芒。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形成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几千年从未中断,对形成和巩固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 1. (2024高一下·昭通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戊戌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

    措施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汰冗员,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裁撤驿站

    军事

    改习洋操, 扩建海军, 实行征兵制; 裁撤绿营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 兼习中西科; 开设经济特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日第1版

    材料二 1898年,晚清时期维新派依托光绪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针对变法运动的形式,变法者的缺点有三:其一、 “卷入经学纷争之无益” “徒然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争议性,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加大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而且“学术不正又引发人品不端的联想,继而又使人对康有为改革的动机产生了怀疑”;其二、“全变战略之失宜” “徒然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加大了反对派的力量”; 其三、 “躁进举措之不当”,增加了对立面,削弱了改革派的力量……戊戌维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戊戌变法时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编辑部《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座谈会综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1. (2023高一上·红桥期末) 如果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    )
    A . 侵略与危机 B . 抗争与探索 C . 立宪与共和 D . 民主与科学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曰开放思想的生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巨大。晚清爱国志士开放思想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发展态势,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