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 . 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 . 增添了政治活力 C . 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 . 消除了门第观念
  • 1. (2024高二下·济宁开学考) 据统计,在英国撒切尔政府(1979年—1990年)文官改革过程中,文官人数减少了1/5,公共机构最高层次人员至少减少了9.7%,助理次官和高级主管分别减少了12.9%和14.5%。这一举措目的是( )
    A .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B .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C .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D . 完善文官考核制度
  • 1. (2024高二下·济宁开学考) 191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规定,大学堂毕业称进士,高等及同等程度学堂毕业称举人,中学及同程度学堂毕业称贡生,高等小学及初等实业学堂毕业称生员,均限考列中等以上者。这反映出(    )
    A . 科举制度仍旧沿用 B . 社会等级制度受冲击 C . 教育体制走向完备 D . 选官制度受传统制约
  • 1. (2023高二上·蚌埠期末) 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 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 . 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 .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 . 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 . 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 1. (2024高二下·安庆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材料三  据统计,北宋进士全国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占95.2%,北方诸路仅占总数的4.8%,这种悬殊局面引发了南北政治矛盾。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制度后,将考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在乡试会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试二场,内容比较简单,汉人、南人试三场,内容则相对深一些。元朝规定全国选乡试合格者300人赴会试,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人。元朝采取的是种族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取士政策,具有民族歧视色彩,但也是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作出的规定,这种区别南北汉族士人的做法是后世科举实行区域配额的开端。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科举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 1. (2024高二下·雅安开学考) 20世纪 80年代,英国白金汉宫中的 40 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阁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同时期美国总统为了推进行政改革,往往利用政治任命官员,从而加强了对文官系统的控制。以上现象说明( )
    A . 文官选拔的公平机制不复存在 B . 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受到冲击 C . 英美政党的政治运行出现混乱 D . 文官群体政治权力不断膨胀
  • 1. (2023高二上·东坡期末) 唐玄宗时期,以诗赋为主的进士科是科举的主要内容。但中唐以后,几乎每次开科都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达于吏理可使从政”、“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等科为主。这种变化体现了(  )
    A . 进士科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B . 科举制更加强调公平性 C . 现实需要促进科举的改革 D . 科举科目设置趋于合理
  • 1. (2024高三下·山东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在政府、士绅等力量的推动下,通过征用族产,改造乡村中原有私塾、庙宇等设施,乡民集资兴学等手段,新式教育进入中国乡村社会。庙产兴学成为一股社会潮流,弥漫全国。山东《泰安县志》记载当时该县共有学校348所,其中93.68%的学校校址设在原来的道观庙宇。但是却出现破坏、劫掠新式学堂,攻击与新式学堂相关人员的“毁学”行为,见下表。

    表51904—1909年间典型“毁学”事件一览表

    ——整理自东方杂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

    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述现象进行阐释。(要求:紧扣材料,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 1. (2024高三下·山东月考) 表1是某学者研究论文的部分材料。据此可推知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为唐代的( )

    A . 社会变迁 B . 中央集权 C . 制度创新 D . 盛世原因
  • 1. (2024高二下·宜丰开学考)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不久,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     )
    A .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和教育普及 B . 旨在培养推行维新变法的新式人才 C . 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D . 推动中国教育和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4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