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文言文阅读

    (二)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4. (4)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云:何陋之有?

    5. (5) 请根据【甲】【乙】两文填写表格。

      选 文/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不同的物象

      相同的志趣

      【甲】

      【乙】

       
  • 1. 文言文阅读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

    2.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 (4) 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 (5) 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 (6) 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

      ②陶后有闻

      ④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 (3) 【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ㅤㅤ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李渔《山茶》)

    【注释】①殆:大概。

    1. (1) 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2) 翻译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

    3. (3)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文是如何运用衬托手法的。
  •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 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

    注释:①丛薄:丛生的草木。②芳:花草的香气。③见:表示被动,译为“被”。④蔼然:形容香气浓郁的样子。

    1. (1)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2) 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甲】、【乙】两文都借花喻人,赞扬了君子品格。【甲】文借莲喻君子,最能表明君子洁身自好的一句是“①”;【乙】文借②喻君子,赞美君子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即使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4. (4) 中国人素来对花情有独钟。请默写任意两句写“花”或含有“花”的诗文。
  • 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 , 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 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曾在《离骚》里以兰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无闷:这里指内心无忧或没有烦闷。⑤不见:不被人知道。⑥萧艾:艾蒿、臭草。⑦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

      乎众矣

    2. (2)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3. (3)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一处。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4. (4) 【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然不同,但都具有的品质。
  • 1.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⑤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主簿:官名。文中龙图阁学士、军司理参军、转运使皆为官名。③狱:案件。④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⑤仕:指做官。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且不显得妖艳。

      【乙】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翻译: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

    3. (3) 甲文运用①(写作手法),借“莲”表述自己②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写人叙事,通过“快速判决案件”和③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④、为官正直的特点。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 (4) 下列链接资料与原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链接资料】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屈原。屈原在《离骚》里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 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亭亭净

      乎众矣: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3)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分别写出了莲哪些品质?
  •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 (3) 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5. (5)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