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问了几个弟子的志趣问题:子路认为自己能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公西华认为自己在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做一个小的司仪;曾点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趣,不同的人对“志趣”也有各自的看法,请以“志趣”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诗歌除外)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因而对其表示讥笑。 B .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待高明的君子了,他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孔子对其志向非常地赞赏。 C . 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但孔子并不认为其志在小。 D . 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他只愿能在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孔子也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 1. 下列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 . 《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C . 《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若干“章”的组合)和“章”(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D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与《中庸》《大学》《春秋》合称为“四书”。
  • 1. 下列各句中,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居则曰:“不吾知也!” B .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 . 异乎三子者之撰 D . 尔何如
  • 1.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毋吾也               ②加之师旅

    ③宗庙之事,会同       ④其礼乐,以俟君子

    A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1. 翻译
    1. (1) 异乎三子者之撰。

      句式:

      译文:

    2. (2) 则何以哉?

      句式:

      译文:

    3. (3) 不吾知也!

      句式:

      译文:

    4.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句式:

      译文:

    5. (5)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句式:

      译文:

  • 1.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若有误请改正。
    1. (1) 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2. (2) 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蔬菜歉收。馑指谷物不熟。
    3. (3) 宗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造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之外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
    4. (4) 冠者:成年人。古时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5. (5) 相,文中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6. (6) 六艺,可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棋、书、数。
    7. (7)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8. (8) 古代兄弟排行是孟、仲、季。
  • 1. 分别概括出下列三则《论语》章句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

    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 1. 下列句子中,“尔”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如或知 , 则何以哉 B . 子路率而对曰 C . 鼓瑟希,铿 D . 夫子莞而笑
  • 1. 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

      ”来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4.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引发了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哂之”的缘由。
    5.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仍需要学习,他的志向是“”。
    6.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然后唱着歌回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