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重庆市)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学校开展“走进书法世界”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书法是一门对汉字艺术化书写的艺术。据此,可确定书法作品的判断标准:一、所写对象为汉字且内容健康;二、字迹具有艺术性。根据书法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可以确定书法的历史应当从甲骨文算起,一直到当代以汉字为创作载体的各种探索。根据“艺术性”规定,并非所有的古代文字遗迹都可称为书法艺术品,只有具备相当笔墨技术支持,又注入了深厚人文情怀的那些书迹才可称为书法。书法艺术品应该是可以作为人们师法对象的“法书”,因为书法应该为世人提供某些营养——或者在笔墨技巧上可供学习,或者在精神层面上能打动人心。

    (选自吕志强《中国书法发展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书体

    概说

    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成熟于殷商时期,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具有天然美感。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有婀娜、对称之美。

    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

    由金文简化而来,萌芽于先秦,在两汉时走向成熟。横平竖直、撇捺开张,有一种飞动感和对称美。

    使汉字变得方正,是书法史上的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出现于西汉晚期。飞扬飘逸,比行书更洒脱不羁。

    标志着书法成为能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出现于东汉晚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比楷书更加灵动。

    让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的审美价值。

    由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结构严谨,字体方正,又风格多样,或飘逸灵动,或雄峻清刚,或法度严谨。

    是对前代书法的继承和创新。

    ㅤㅤ书法融入了人的个性,字的风貌能体现书写者的气韵风度和精神品格,即使同一书体,也会因书写者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这就是常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

    (改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十五讲》)

    材料三:

    鲁迅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简而言之,要欣赏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形,是指由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结构,整幅字的布局;神,是指书法作品的神韵,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笔画多变且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组合而成,同一个字中的相同笔画的长短、粗细、浓淡必须有所变化。这样,字才显得灵动。

    2.字的重心稳健。字有千姿百态,但字的重心必须稳健。

    3.字势自然。王羲之主张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他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4.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需一气呵成,气韵贯通。章法上的所有变化都根源于“阴阳对偶”这四个字,包括大小、粗细、轻重、阔狭、长短、连断、虚实、缓急、渴润……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断而意相连,适当留白,疏密得当。好的作品既要体现书写者的独特性情、气质、境界和格调,又要有能够将其表现出来的精熟技法。

    此外,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两幅作品都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平和愉悦时所书,《丧乱帖》是极度哀痛时所写,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书写者不同的“情”赋予了书法作品“神”的变化。

    (选自孙晓燕《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探析》,有删改)

    1. (1) 【了解书法】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小林不知道汉字书体有哪些,又是如何演变的。请根据材料二向他作简述。
    3. (3) 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请运用材料三的知识,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作简要赏析。

    4. (4) 学校将开展书法比赛,就下列三条主题语向全校征集意见,你最想推荐哪一条?它最适合用哪种书体书写?请结合材料二简述理由。

      ①笔间论书道,翰墨育雅趣

      ②工工整整写字,端端正正做人

      ③笔墨肆意写人生,青春飞扬显豪情

      我想推荐第条,推荐的书体是

      理由: 

  • 1. (2024·岳池模拟)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称谓还有字、号等,如“子由”“子美”分别指苏轼、杜甫。 B .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C . 《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D . 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 1. (2024·梧州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

    江北的雪

    朱明东

    ①一场洁白的盛典不期而至。

    ②朵朵雪花在空中缓缓地飘,慢慢地舞,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往下落。这就是哈尔滨江北的雪,江北冬日里声势浩大的雪。

    ③初识江北的雪是儿时的一个早晨。祖父端着一盆豆腐冒雪而归,一缕狂欢的风雪尾随热腾腾的豆香袭进屋内。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房前房后,院里院外,银白一片。想出门,门却推不开。

    ④下雪前,母亲回娘家看姥姥。我想跟着去,母亲说:“好好做寒假作业,雪停了天晴了,妈就回来了。”那两天,雪花晶莹了我的梦。第三天早上,阳光透过霜漫的玻璃,将我从梦中暖醒。呀,雪住了,天晴了,妈妈要回来啦!我兴奋地穿好衣服跑出门。雪霁一片新色,满村的雪,满村的白。脚下的雪更厚实,踩在上面,雪会欢快地发出“咯吱咯吱”声。村西头那些老杨树上高高低低挂满了“棉絮”,微风一吹,枝头就一抖;再一吹,“棉絮”就落了一地。

    ⑤前方的路和田野连成了白茫茫一片。西北那边有姥爷家,母亲定会打那里返回来。眼睛望得有些疼,用手揉了一下再望,田野上有个红点正向这边移动。是母亲!母亲头扎围巾,一身红棉袄,挎着小竹篮,向我走来。

    ⑥孩子沉湎在深深的雪梦中,田野、山林、乡村和城镇静谧而安然。月光下,江北成了平静的海洋,到处闪动着银色的光。天蒙蒙亮,父亲领着我和哥哥去二十多里外的小镇赶集。脚下的雪更加厚实了,大大的雪爬犁滑行得越发自由。我和哥哥坐在爬犁上,父亲轻快地拉着。太阳升起来了,辽阔的江北大地新光浮跃,熠熠生辉。赶集回来,天近黄昏,去时还舒缓的田野忽然刮起了大风。风卷着雪刮过来,向我们起劲儿地冲击着。我和哥哥躲在父亲身后不敢往前走。父亲安慰道:“别怕,前面就到家了。”

    ⑦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看,江北的雪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落在树上,树上开满了银色的花儿;落在人身上,人瞬间清爽;落在车上,车上就载满了力量;落在窗台上,窗台上就闪烁温暖的光。雪花有情,江北的大地朴实而热情。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

    ⑧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江北,有飞雪迎春的信念,更有桃花盛开的期待。在冰雪大世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雪的无畏光芒。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五光十色的冰灯引导着雪飞舞的方向,最美的摩天轮成为江北新地标,与江北美丽的夜色和星空融为一体。

    ⑨银的大地,银的楼宇,银的江岸,到处都是雪的欢腾。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8日)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孩提时发生在江北雪天里的三件事情。
    2. (2)  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那两天,雪花晶莹了我的梦。

    3. (3)  请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着重号“·”标示出重读的词语,并说明这样标示的理由。

      看,江北的雪片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列链接材料,谈谈《江北的雪》与《沁园春·雪》所蕴含的感情的异同。

      【链接材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节选自《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 1. 除了《我爱这土地》,艾青的其他诗歌是否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结合你阅读过的艾青诗歌,以他某一首诗或某一个时期的作品为例,发表你的看法。
  • 1. (2023九上·钟山期末)  请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诗句。

    人生自是有诗意,曹操打胜仗时用“日月之行,①;②,若出其里”(《观沧海》)抒发自己阔达的胸襟;李白离家远游时用“③,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书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杜甫科考失利时用“会当凌绝顶,④”(《望岳》)来激励自己;刘禹锡悲痛怅惘时用“⑤,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自己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白居易春游时用“⑥⑦”(《钱塘湖春行》)直接抒发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范仲淹被贬后仍用“⑧⑨”(《岳阳楼记》)来表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艾青在国难当头时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⑩……”(《我爱这土地》)抒发自己对祖国真挚的情感……无论处在何种境遇,文人总能用诗文书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 1. (2023九上·余姚竞赛) 假如后人读到《指南录后序》,谁会对文天祥所言“悲予志焉”产生共鸣?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作品谈谈理由。

    A.张岱(《湖心亭看雪》)

    B.江姐(《红岩》)

    C.艾青(《我爱这土地》)

  • 1. (2023·深圳模拟) 学校组织”我把艾青的诗读给你听”朗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1. (1) 作为朗诵活动的策划人,请你完善下面的方案。

      赛前准备

      ⑴选拔选手,编排节目

      现场比赛

      ⑴上场比赛,展示朗诵

      ⑵推举评委,制定细则

      ,公布结果

      ⑶确定主持,

      ⑷拟定等级,准备奖品

      ⑶发表感言,点评活动

    2. (2) 同学们就如何朗诵《我爱这土地》进行了讨论,请你补充完整。

      小深:朗诵《我爱这土地》时,我们要注意⑴ ,比如”鸟”字要重读,”永远”“无止息”可以适当延长声音等。

      小圳:我觉得在朗读形式上可以多样化,比如独诵、双人朗诵、齐声合诵等。

      小语:还可以加上⑵ ,比如读到”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可以双手打开,自然向外,抒发对土地的无限深情。

      小文:我认为还可以适当借助音乐、视频、服装等辅助手段。

    3. (3) 宣传组正在为活动设计一幅海报,请你任选两种图形元素,写出设计构思。

    4. (4) 6.奖品组正在制作有关”光”的意象的书签,请你将意象补写在横线上。

      火柴

      即使我们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

      ——《太阳》

      火把

      火把的烈焰,赶走了黑…….

      ——《火把》

      太阳啊,我们最大的光源……

      滋长了万物……

      ——《光的赞歌》

  • 1. (2023九上·禅城月考) 知行中学举办“明德•至善”校园体验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 .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 . 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D . 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
  • 1. (2023九上·湖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山塘,从东到西逶迤而去,似与雨声共吟一首悠长淡雅的唐诗。我发现这里的平 屋小楼,时而被宽宽窄窄的水埠隔断,又时而与古古朴朴的小桥相连。山塘的雨,也似有 了时隔时连的感觉,恰似古典词曲中的长句复短句,既显示出断续相间错落有致的节奏, 又呈现出一种强弱对比绵长不绝的旋律。【甲】

    今天我在山塘赏雨,确乎远离了市俗尘,任凭心灵与天机相牵。你看看那雨:[A]洒 落在街面和小桥上,洒落在四方天井和深深庭院中,洒落在深黑浅灰的瓦楞上,洒落在静 静流淌的河水里,自是那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的闲散之态;[B]你听听那雨:淅淅沥沥,细 细微微,正与檐下人叨叨絮语,单调里分明透出一种亲切和柔情。[C]独行雨中,旁若无人, 我细细体悟着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自然随意的人生况味,人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是何等不易?[D]

    山塘雨,飘进了我的思绪,洒透了我的心灵。【乙】雨,衬出我心境一片宁静,一片 平和。看雨中山塘,就好像看一部“ 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 ”的黑白影片。生活在 屋檐下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平民,有的卷起了袖子淘米洗菜,有的在油漆脱落的门口与孩 子白相,有的则在木格子窗前闲话家常,使人感到一种散淡安逸的人生情味。听山塘的雨 声,又好像听一首“一切色彩喧哗 ”都已“消隐 ”的江南丝竹, ①  是母亲吟唱的充满 温馨之感的生命之歌。余光中说,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是啊,行 在雨中,听在雨中,思在雨中,更激起我穿越岁月回忆历史的意趣,尽管盛唐气象烟消云 散,明清繁华风光不再,但这条古街在起起伏伏中对古文明的执着坚守,古老的牌坊在 ② 里幽叹低吟鳞次比的古宅里许许多多的老故事,却始终没有在岁月的流逝中灭,时间 定格成历史,彳亍(chì chù:漫步,走走停停)其间,如同置身历史。山塘雨,给人的也 许不在游兴,而是回忆,是沉思,是品味。【丙】今天,春光乍泄,雨助我思,吸引我从 历史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将来,确是一种与历史气脉相通的生命和精神的感悟。

    半个多世纪来,我第一次行走在雨中山塘。身段苗条的水巷, ③  地从东到西一路 瘦了过去,绵绵密密的雨也一路瘦瘦的飘了过去。及至走过半塘,山塘水竟穿出或高或低 的房舍,不再如半遮面的琵琶女, ④  地依偎着堤岸,在雨的触摸中闪着眉眼,隔街 面对着一扇扇门和窗根,漾出了生动的表情。【丁】河畔有树有草,有亭子和小屋,那 是春天的小站。行人可以在这里赏春和听雨。我看到河对岸或稠密或疏朗的枕河人家,在 烟雨中显得空空阔阔,迷迷茫茫。

    垂柳飘拂,雨声如乐,绿了肺腑,湿了灵思,顿觉凡尘俗垢都消失在山塘雨中。

    (文章有删改)

    1. (1)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2.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见标①②③④) 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3. (3) 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4.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第二段文字四处标点符号(标识[A][B][C][D]),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6.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7. (7) 将“我感受到了山塘雨所特有的音乐之美,这种音乐般的美感,竟不仅来自于听觉,而 且还缘自于视觉,是视听觉共谋而相互融透的境界。 ”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
  • 1. (2023九上·乾安月考) 文言文阅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襄,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祈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民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1) 词的上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2. (2)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3. (3) “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句中指
    4. (4) “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5. (5)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言外之意?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9页